论公共艺术空间对城市现代性的生发作用
——以民国初年美术展览会为着眼点

2021-12-28 06:12董文君曹毅亮
关键词:现代性美术空间

董文君 曹毅亮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工艺美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一、引言

城市现代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城市市容的现代外观,也包括市民的现代观念、现代意识和现代精神等。当前的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至,随之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甚至城市危机。面对问题,应该对城市本身甚至人类未来产生深刻的反思,正视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危机。艾森斯塔特认为:“‘现代性’本质上是指现代条件下人的精神心态与性格气质,或者说文化心理及其结构。与传统相比,现代性最突出的是对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强调,对自然和社会的积极建构和控制。”①“城市现代性”就是对城市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结果的一种理论描述。

民国初年伴随“现代性”概念一同进入中国的,还有一些具体事物,如公共交通、铁路、轮船、邮电等,也包括公共图书馆、报馆、美术展览等新式文化载体。美术展览也是一种纯粹的舶来品,它兴起于西方十七世纪,是一种公开化、社会化的美术品展示与交流的形式。把深宅大院的私人化空间推向公共艺术空间的过程,就是现代性的“祛魅化”过程,这个理性化过程逐渐演化为新城市秩序。从美术与社会的内在关系出发,判断美术展览重构社会空间的结果,把握当前我国文化嬗变的轨迹,应对城市发展的具体问题。

二、融合而非替代:传统文人雅集转换为现代美术展览

民国时期,中国不断受到列强蚕食和威胁,保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变得异常重要。近代仁人志士把美术展览视为救亡图强的良方之一,看重其艺术救国和社会美育的功能。民初时期,仅在上海地区举办的美术展览就有170次之多:1919年4次,1920年3次,1921年8次,1922年13次,1923年15次,1924年21次,1925年16次,1926年30次,1927年25次,1928年35次。②民初美术活动的举办场所也很多,在北京地区有中央公园③、太庙、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中国美术会、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中央饭店、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画店、校园内展览场所等。

实际上,自西式美术展览传入中国起,就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传统雅集与西式画展之间的关系并非取代而是融合。比如金城(1878~1926)创建第一个国家博物馆——北京古物陈列所。不只有陈列的任务,同时创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就是融创作、教学、展览、交流为一体的美术展览形式。中国思想家和艺术家面对现实时,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性和应变力,其吸收、消化、创造的能力无不彰显中国文化“浑融性”的特点。总之,现在已经有一个共识,即在政治与艺术、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与西、自律性与他律性的互渗中,形成了中国现代性的本质化特征:复合的现代性。

三、以美术展览为路径建构城市现代性

在近现代的政治革命和社会转型中,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管是传统派、融合派,还是西化派、自由派都不拒绝美术展览。这种西方的集会形式,从政治角度讲,更愿意把它称为“艺术/政治集会”。展前、展中、展后构成空间的生产体系,生产体系内产生的生产力成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正如王德胜所说:“启蒙—理性—主体性,就成为‘现代性’的一条贯穿始终的文化纲领。”④民初中国美术集会有一种内容丰富、具有内在联系和完整过程的社会趋向、策略选择与功能承担。

美术展览作为一种理性工具和艺术手段,它营造的展示环境改变着艺术氛围和组织形式,催生出全新的文艺现象、文化活动、文化群落。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看到世界场景和时代巨变。美术展览在公共空间场域上展开,变革了人们的空间意识和体验方式,美术展览实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聚集体。在中国传统文人雅集中,组织形式相对松散,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与之相比,西式展览是一项系统工作,展览之前的宣传、策展,展览之后的评论、交易、收藏等都延展了物理空间,也延展了思想空间和精神空间。

人们参与美术展览改变了人的空间意念和体验方式,在观展中体验新秩序:世界秩序、国家秩序、城市秩序等。民国初年的社会结构,是一种由效益、功能理性和生产组织构成的结构,必然强调秩序原则。中国的现代性是由文化空间的转变开始的,形塑规则意识,民初的上海人“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具备近代市民意识,只是居民,不能算市民。”⑤美术展览在空间实践、空间秩序、空间权力、空间身份等层面上建构城市现代性。而城市现代性则反向促进空间重构、资本重组与人的重塑,这三“重”变化引发了舆论思潮、文化影响、知识交换与价值生成,最终营造出各种各样的城市风物,成为城市景观,体现城市文化的嬗变。“通过启蒙及启蒙自身,理性为‘现代性’的文化设计安排了一种可能的社会秩序;以开发人的主体自觉理性能力为目的的启蒙话语,在‘现代性’发展中充当权威身分。”⑥

美术展览的引进和应用重塑了时空结构,时空延伸的水平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这种重构是对秩序的改变,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形态,也重构了近代城市空间。市民自主参观,加之参观过程中形塑的规则意识和仪式感,进而对城市社会产生积极的建构意愿,使近代中国城市的现代性随之凸现。人们凭借着共同的文化仪式建构自己对城市的认知,城市人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城市化进程就是一场现代性的空间设置,铺陈在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人们日益注重对空间利益的争取,注重空间权利与空间正义。公共艺术空间促进艺术发展,人们进出公共艺术空间的行为模铸着现代人心理结构,促进新社会秩序的产生,这种空间实践向大众推广着民主、平等和进步的价值观。

另外,观展时艺术品的深刻内涵得到专业解读,打破知识垄断,展览能将画作的细微处展示于观者眼前,突破因身份不同而造成的空间隔阂、技术限制、观念束缚,使公众感受力提升,表达欲望变得强烈。“城市人有着强烈的权利、民主意识,能够积极地主张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⑦观展之后,人的情感、思绪、情绪发生变化,特别是观展时,人人平等,展厅里更易于隐藏身份,在“人人平等”的背后是言论自由、批评自由、鉴藏自由。美术展览具有的参与性,改变着保守封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乃至消弭了由于身份不同而产生的距离感。西式展览形成了视觉感官上的控制,并迅速建构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

四、守正创新:以“美育”为中心营造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拓展与深化,人们日益发现,城市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性空间存在,城市化是现代性的重要甚至根本内容。可以将现代性概括为现代生活、现代意识、现代形式、现代媒介、现代观念等。但无论哪种概括,都不能摆脱现代性固有的内在矛盾,即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理性、秩序、个人主义与理性膨胀、主体异化的相互纠结与矛盾,这种矛盾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更为突出。

现代性的显性表征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即崇拜物质、金钱、权利等,这种表征特别集中地表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例如,1917年4月20日《申报》记述:“邑庙豫园书画善会发售书画展览券,所收券资半充慈善经费,所征字画出诸海上名手者居多,兹定于旧历三月初二初三在布业公所开会,凡有券之人各赠书画一二件不等,并备茶点款待来宾云。”⑧在民初的美术展览中就能见到现代性的危机,“陈列品可开明价值,在会中出售。馀时亦可开特别展览会,或专陈一家作品,或专陈一派作品。也有借他国美术馆或私人所藏展览的。”⑨将艺术空间商业化视为自然而然的事,却缺少文人雅集的真性情。联想至当下,各类超级大展商业化倾向严重,主办方大多是民间机构,展览也大多选择在商业空间展出。国外的超级大展通常是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机构举办,主办方虽然是官方机构或博物馆等,但都会寻求赞助,为了打造品牌,为了曝光率,会过分追求商业收入,使得展示行为商业化。时间过去100余年,当初的办展情况与今日无异,仍然具备文化宣传、慈善救助、商业利益的属性。不可否认,这种物质文化能使现代市民保持着理性的、功利主义的交往模式。但过犹不及,现代性悖论是理性膨胀、主体异化,市民并非城市的主人,而只是一个巨大机械的寄居者,城市对人的影响是隐性的,人对城市的影响是显性的,商品生产对人产生的影响几乎是不可逆的。现代性不是对传统进行简单的形式模仿和符号堆砌,而是要挖掘深层的意蓄,中国城市建设不是没有文化传承和欣赏标准的奇思怪想,而是在对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艺术传统、艺术经典、艺术正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当代中国有两样资源是西方所不具备的。第一,中国文化样态的多样性和中国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以及当代中国爆发出的巨大的原创性能力,这样的优秀资源是在建设现代中国过程中所产生的,其复杂性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第二,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古文明与现代文明交汇的一种文明,这样的优秀资源也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所以,无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多少西方思潮、观念、理论进入中国,无论当代生活多么复杂,我国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西方现代艺术系统中的英国博览会、法国沙龙、“日本帝展”等展览形式,体现出的革命性与断裂性并不适合中国艺术中持续数千年的连续性传统。人们借助公共艺术空间上的交流和实践,建构了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城市共同体意识。总结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发展的经验教训,这对于当代如何更好地发挥美术展览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让美术展览真正成为人们喜爱的公共文化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反思现代性》,三联书店,2006年,第10页。

②《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第95页。

③中央公园于1914年10月10日开放,1928年更名为中山公园。

④《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⑤《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41页。

⑥《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⑦《城市人与区位的结合与互动》,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01页。

⑧参见《申报》,1917年4月20日版。

⑨参见《教育杂志》,1922年6月,第14卷第六号。

猜你喜欢
现代性美术空间
空间是什么?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创享空间
美术篇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