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江苏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路径探析①

2021-12-28 06:12王素芳
关键词:集群竞争力江苏省

王素芳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当今世界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该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直接关乎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国务院于2015年9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首次制定了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十年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目前我国的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的攻关期必须促进我国的产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同时培育出若干个世界先进的制造业集群。因而可知,要想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培育并拥有世界先进的制造业集群不可或缺。

一、制造业集群文献回顾

(一)制造业集群方面的研究

卜洪运等〔1〕立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了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的一级5个指标和二级13个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对经济增长起到明显促进作用的是京津冀制造业集群的规模品牌效应,提出了延伸产业链、提高京津冀区域内品牌影响力的建议。靳艳〔2〕从“科创+产业”角度研究合肥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指出合肥市的集群发展格局虽已形成并且规模不断扩大,但科技创新能力弱、集群协同发展薄,以及高层次人才不足等依然制约了合肥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出了构建集群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代物流、研发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举措。同样是针对安徽省制造业集群的研究,丁媛〔3〕通过“规模效应”和“内生动力”的测度,指出安徽省有家电、建材等4个制造业行业专业化水平高于全国,而化工、汽车等4个制造业行业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提出安徽省在“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扬长板以坐稳行列领先地位,补短板以扭转行业落后趋势。

(二)江苏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方面的研究

姬振夺〔4〕立足江苏制造业集群现状,在充分对比了波特的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钻石体系)和产业集群竞争力GEM模型各自优缺点后,采用GEM模型分析资源与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与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与外部市场三因素对江苏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指出人力、服务和支持机构提供以及创新不足是制约江苏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徐宵宵〔5〕则站在企业的视角,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企业置身于江苏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中,如何辨别自身的优劣势、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好地为全省发展高端制造业集群贡献力量。王佳〔4〕认为苏南地区具有打造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但仍然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等一系列不足,为此要加强苏南地区整体规划,将优势产业链延长,多举措攀升全球优势产业链。

综上可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多是具体到某一个空间区域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分析制约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一)政府扶持力度空前,产业集群成型,规模效应展现

“三年行动计划”指出,从2021年到2023年,江苏省通过工作责任和目标下放到各厅级、改革委的方式,强化责任分工、组织区域产业竞赛,聚焦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完善优化省内50条重点产业链,并使其中30条产业链做大做强,10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政府为打造先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扶持力度空前,保障措施加大。

目前,江苏省已有13个先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其中,以恒力、盛虹为代表的高端纺织产业集群规模总量在全国多年独占鳌头。我们所熟知的波司登、海澜之家、红豆等均在该产业集群内。该集群目前拥有三家千亿企业,还有包含江阴等在内的三个千亿基地和三个千亿级交易市场。另外,苏州光电产业园内包含了以苏州亨通集团为代表的核心信息技术集群龙头企业,是代表我国高端科技水平的全球光纤通信前三甲企业聚集地。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上集群内龙头企业的带领,都为地区规模效应的展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凸显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发表的“2020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制造业在全行业中占比最高,达到了238家。相较于2019年产业结构达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体现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了14家,但传统制造业数量却进一步减少。全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会带动江苏省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另外,全国的上榜企业排名来看,江苏上榜数量为45家,居于北京、广东、山东之后。

江苏省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其中先进制造业的增势良好。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高于30%,并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由此可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很好的潜力。

(三)行业及省内地区分布广泛,但各地区差异较大

江苏省产业集群分布基本上涵盖了工业领域的各大行业,既包含了传统的纺织、工程机械等行业,也包含了大数据+、5G、新能源等各个行业。各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明星产业集群并且形成了一定了区域品牌。如吴江盛泽丝绸、苏州光电产业园、丹阳眼镜城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虽然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几乎涵盖了各大工业领域,但是依然存在很大的集群地区分布差异。2020年江苏省84个产业集群中,南京及苏锡常集群数量51个,占了总数量的60.71%。而苏北地区除扬州外,其他地市合计数量仅22个占比较少。质量方面来看,苏南地区也远优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很多集群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品牌优势,集群凝聚力也更强。苏北地区的制造业集群在省内初具发展规模,离形成竞争力尚有一定的距离。

三、制约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

(一)各地普推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江苏已无明显的政策优势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依然处于劳动密集型迈向技术密集型的阶段,阶段转换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引进是否到位。目前全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全国近几年上演了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从几年前广受吹捧的天津优惠落户政策,到济南等地出台的硕博10万以上购房补贴,再到杭州本科、硕士、博士的一次性购房补助。原先江苏省推广的人才补贴政策已普遍推广到了全国且力度更大。刚毕业时的生活和购房补贴是吸引硕博毕业生落户的一个很关键的诱因。

(二)企业行业协会支持不足,中介机构配套服务跟不上

目前江苏省已经形成了很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国内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在奉行“走出去”战略与全球较多的国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习俗的冲突依然限制了集群的发展壮大和竞争力,此时靠自身的了解和努力去打通“走出去”的路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江苏省的经济总量已位于全国第二,说明除了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外,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但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还仅仅停留在本地,无法“拧成一股绳”以更强的竞争力走向全国和全世界。这两个方面都说明制造业集群中尚未建立有切实领导力和负责制的行业协会,也缺乏一定的中介支持机构辅助企业走得更高更远。

(三)缺乏多元素创新协同机制,集群竞争力受到制约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趋势表明,未来的发展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倾斜的。未来企业、产业乃至集群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力、物力与文化、制度不断碰撞出火花的竞争。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人力、物力与文化、制度协同后转换成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作用于集群并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政府牵头,集群内部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互联互通的合作机制,双向对流,使科研成果能快速转化应用到集群,集群为科研成果提供应用市场。避免走集群内部的企业花费更多的成本引进国外技术模仿并转化为自身产品的老路。而目前江苏省虽然有多所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但是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上依然跟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尚未达成通路。

四、提升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具体路径

(一)政府继续加大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意识到要想发展地区经济,人才引进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江苏想要提高制造业集群竞争力,在人才上肯定要抢占先机。为此在企业家方面:首先可以在全省建立企业家人才库,全区域共享人才资源,使得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可以人尽其用。其次还可以由行业协会组织定期企业家培训,组织企业家到先进同行企业参观学习。高素质科研人才方面:全省范围内要加强人才特别是重点发展的产业链的人才引进政策,要想实现苏南苏北地区均衡发展,还可以依靠差别化的人才落户政策进行引导。例如对于人才相对贫瘠的苏北地区,由省政府牵头,地方政府配套,提供比苏南地区更为丰厚的落户和购房条件。

(二)政府及行业协会牵头完善中介机构服务支撑体系

政府及行业协会在制造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和服务的作用。政府不能单单着眼于那些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集群。还应当发现地区内处于萌芽中的集群并对其进行培育,促成新的集群在地区内发展。具体来说,政府和行业协会应配合制定地区集群发展战略、完善配套基础设置、清晰集群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氛围。另一方面,还应当扶持专业度高、分析能力强、具有公共服务意识的中介机构。在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进程中协助做好市场调查和风险评估,缓解企业摩擦,维护中小企业在集群内的权益。对外,中介机构还可以帮助集群做好品牌宣传,协助行业协会做好集群发展数据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评估。使制造业产业集群能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凝心聚力冲击全球领先地位。

(三)技术创新与其他多元素协同促进集群转型升级

目前全国范围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必然趋势。集群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但是技术又需要融合在地域文化、制度的大环境中。熊励等〔7〕也通过研究证实技术、文化和制度的创新都能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三种要素相互推动,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为此江苏省可以鼓励制造业集群企业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结合地方制度深度挖掘省内文化创新需求,使得江苏省的制造业集群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成功转型至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高,竞争力较强的全球高端水平。

猜你喜欢
集群竞争力江苏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