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卿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1)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党和人民的内在联系,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如何真正理解并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这就要求每名共产党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浓厚的为民情怀。
为什么要强调为民情怀?
从世界的发展史来看,任何一个国家、朝代的兴衰更替,人民群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政者对民仁,其执政时间就长,反之就短。“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政者要有为民情怀。
从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来看,从推翻三座大山,实施改革开放,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今后,我们党更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下一个“一百年”目标。可以说,我们党和人民群众是血溶于水的关系。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一切事业无从谈起。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赢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因此,新时代呼唤每名共产党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为民情怀。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来看,“炎帝教人民如何耕田填饱肚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条被子剪下半条给老百姓”……这些反映、歌颂为民情怀的动人传说、名言警句、故事佳话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更应吸收、继承、发扬为民、忧民、亲民、敬民、惠民优良传统文化,表现出更高的境界、担当和责任感。
如何具备和践行为民情怀?
首先要求共产党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心里要装着人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在回答时任意大利众议长提问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也是这样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他既是领路人,也是奋斗者,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心里是装着人民,还是装着自己,这是一名共产党人是否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试金石”。如果一个共产党人心里装的是人民,他就会把人民看得比“泰山”还重,所做一切为了人民;如果心里装的只有自己,那他就会把人民看得比“鸿毛”还轻,一心为自己谋私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每名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做一个人民满意的“答卷人”。
其次要求共产党人,尤其是年轻干部要多到基层“墩苗”,和群众打成一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民情怀,决不是“浮在水面的浮萍”,必须把根深深扎入基层、心紧紧连着群众。1969年,习近平总书记15岁的时候,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在7年的知青岁月里,他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等不靠、敢闯敢干,和艰苦环境作斗争,带领乡亲打水坠坝,办沼气池,引种烤烟,成立铁业社,建立代销店等,极大地改善了梁家河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就是在梁家河诞生的。所以说,共产党人,尤其是年轻干部要多到基层去“蹲苗”,而不是去“镀金”,要怀着干事创业、了解群众诉求和疾苦、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目的去,真正做到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把群众当作自家人,这样才能迸发出强烈的为民情怀,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源动力。
第三要求共产党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及时了解与解决群众疾苦。“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共产党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在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疾苦,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困难群众,为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十八洞村,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指明了方向。所以说,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不是光打电话、听汇报、看材料,就能得来的,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只有脚上沾泥土、不嫌泥巴手、说话接地气、甘坐木板凳,群众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拉家常、唠唠嗑,从而察实情、听真话、知疾苦。对于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桩桩都办实。只有这样,我们的干群关系才会越来越好,人民幸福指数才会不断提高。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为民情怀,决不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话,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把它化为自己的座右铭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一以贯之身怀强烈的为民情怀,保持为民服务的初心,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人民群众才会更加幸福,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两个一百年”目标就会离我们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