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12-27 00:46高兰芳
桂海论丛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

高兰芳

摘要: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发展阶段是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所处发展方位的重大判断,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新发展阶段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战略抉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总要求、把坚持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把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战略方向、把坚持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根本途径。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D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1-0023-06

基金项目: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项委托课题“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干”要“作出科学判断、作出正确决策”[1]23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战略决策。深刻理解这一战略的时代背景、出场逻辑及实践路径,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有重大意义。

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10的科学判断,一方面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指明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4]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所处发展方位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性判断。必须强调的是,新发展阶段没有脱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进程,更没有离开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而是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即我们依然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基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形势、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带来的新任务、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带来的新要求,科学理解新发展阶段的发展方位,这是我们把握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的历史前提。

(一)新发展阶段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号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细化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了“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28“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292020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两步走”战略安排的起步之年,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战略目标前进的开启之年。从五年规划来说,2020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的验收之年,2021年则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以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二)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6]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动荡变革期。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6]。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会给世界经济造成二战以来程度最深的衰退,全球产业链将遭遇重创,这对加速变化的世界格局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一切变化都在加剧我国外部环境的恶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4]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经济社会发展拥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但同时,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和低劳动成本优势趋于消失,后发优势不再;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的矛盾并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根据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新变化,辩证地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总的来看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比如,新冠肺炎的冲击使经济循环的区域化、大国化成为产业链重构的大趋势,这为作为世界产业链最全的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经济新优势创造了重大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遭遇逆流之变,中国有机会确立在国际分工中的新地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赤字之变,中国在解决世界性难题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我们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要善于顺势而为,另一方面要勇于逆势而上,在科学识变的基础上做到积极应变与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新发展阶段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必须强调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必须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这意味着新发展阶段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新发展理念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指导理论和实践要求。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来看,新发展阶段最大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协调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等新目标。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高水平高层次的国家安全奠定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水平高层次的国家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1]218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就是要坚持发展是安全的前提,以发展促安全,即要以发展的绩效为维持安全状态提供保障,为提升安全治理能力提供支持;坚持安全是发展的保障,以安全保发展,即要以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的国内外环境。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要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安全”的要求,在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安全”的目标,这标志着“安全”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面对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6]1。如果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话,那么,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挥决定性作用。

(一)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全面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需要抓住新发展格局的灵魂、核心、主体、整体、关键、底线几个关键词。新发展格局的灵魂是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6]。这就意味着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格局的灵魂,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保证新发展格局沿着正确方向进行的根本前提。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畅通,即各个环节、各个产业、各个部门、各个区域之间的畅通,同时也包括国内与国外的经济联通。新发展格局的主体是国内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显然“双循环”不是平均的,国内循环是主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国际循环是次循环、是国内循环的辅助和延伸,这是新发展格局的显著标志。新发展格局是两种循环相互促进的整体。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个相互促进的整体,二者不是相互替代、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双轮驱动、互促互进。依托国内大循环这个基础,可以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坚持开放合作的双循环,可以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坚持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新发展格局的底线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坚持底线思维,既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保障。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适应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主动选择

改革开放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依然不高,人均收入以及包括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在内的要素成本都比较低,这也成为我们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我们就是利用了这种后发优势,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外贸“大进大出”的发展格局。这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决定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是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要求,当时我国人民收入低,消费能力弱,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需要大量外需支持,否则,利用低成本要素在国内生产的大量产品就无处消费,产品生产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无法持续。同时,当时我国的供给能力也十分有限,生产的产品种类少、品质低,许多工业产品和原材料供给不足,无论是居民消费需求,还是企业和政府消费需求,都不能得到充分满足[7]。在那样的经济发展阶段,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着重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发展,一方面使我国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当时的供给体系与以投资和出口主导的需求结构基本匹配,所以实现了供给与需求在低水平上的基本平衡。“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格局,推动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从温饱不足到实现了小康。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我国已形成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人民群众的生活正由温飽型小康向富裕型小康过渡,居民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国内需求增长潜力巨大。但是相对于百姓对品牌、安全、质量、文化、生态等日益旺盛的需求,我国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却没有与其适配,中低端供给严重过剩,中高端供给严重不足,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日益凸显,急需实现由过去低水平的供需平衡向新发展阶段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跃升。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具有典型大国经济特征的阶段。即经济体系完整、自我循环能力强,同时国内投资需求还处在中高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新型城镇发展还是乡村振兴,都存在着巨大的投资增长空间,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因此,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尤其是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作为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的重要抓手,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动荡变化的国际环境的战略举措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跨国投资增长下降、贸易萎缩、市场收缩,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日益减弱,而我国内需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尤其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进一步打击了全球投资与消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重创,经济循环将成为产业链重构的大趋势。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在依靠国际循环的同时,更加努力地畅通国内循环。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不仅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中国是世界产业链最全的国家,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选择,也是创造我国经济在全球竞争中新优势的重大机遇。如果说“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格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那么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样顺应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

(四)我国具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和强大优势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具有和其他大国经济一样的重要特征,就是可以实现经济内部可循环,并以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带动经济外部循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国内大循环的条件和基础。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增强。从需求潜力看,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4亿多人口为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从供给能力看,我国供给端实力强大,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从供求双方看,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以需求为导向配置资源。最重要的是,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同时东、中、西部和南北两地经济发展阶段及比较优势皆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构成了区域间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消费周期,这样,供给侧就具有了更大的改革空间和调整余地,这也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8]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出发点还是为了发展,当然,新发展阶段的发展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4],实现这样的发展,必须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总要求、把坚持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把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战略方向、把坚持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根本途径。

(一)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要求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在创新发展方面,需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加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第二,在协调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科学统筹城乡协调、区域协调,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三,在绿色发展方面,需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四,在开放发展方面,需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把握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在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中更加重视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五,在共享发展方面,需要强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导向,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积极推进教育、卫生、社保、养老、育幼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还需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種风险。

(二)把坚持扩大内需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6],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毋庸置疑,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居民消费上,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第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新型消费发展壮大。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下降的同时,经济发展对消费的依赖性持续增强。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传统消费诸如交通旅游、休闲娱乐、商贸餐饮服务等受到了较大冲击,但新型消费诸如线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却在逆势增长,这将成为后疫情阶段经济恢复性增长的新动力和新空间。但是,与居民迅速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相比,新型消费由于在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方面明显存在着短板,不但阻碍了居民有效需求的满足,而且也制约了消费促进增长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要通过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新型消费发展短板,疏通国内经济循环堵点,更好释放新型消费发展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力。第二,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农村消费需求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巨大的农村消费需求是我国特有的、别国无法比拟的经济优势。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产品流通机制。当前县、乡、村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消费的瓶颈,必须加快健全这两个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电商、快递更好更快地进入农村,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导现代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拓展,推动农村产品和服务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改造。

(三)把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

“十三五”时期,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成效,供给结构明显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但“十四五”时期,我国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必须依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才能将我国巨大的潜在内需规模发挥出来,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第一,要继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破、立、降”,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落实和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减轻企业负担;着眼于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第二,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划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步伐,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第三,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形成更具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第四,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金融体系供给结构,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金融和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四)把坚持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根本途径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取得这样大的发展成就,与参与全球的技术、资金、产品服务等的大循环密不可分,与我们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拥有相对比较优势密不可分。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和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国际市场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国际竞争将为我国持续进步提供强劲动能,全球市场仍然是供给端发力的重要领域,我国也将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要顺应我国生产力进步和国际市场新情况,坚持双向开放、优势互补,确保进出口稳定和均衡增长,确保引资和对外投资稳定和均衡增长。要进一步拓展进出口、内外资通道,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建立低成本、可预期、法治化的双向开放渠道,形成国内国际优势互补、市场主体自主参与、内外市场互相配合的双循环格局。尤其要加快由被动遵守全球治理规则向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角色转变,争取与我国力量相当的话语权,为建立更加公正、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能充分发挥大国经济内部可循环的突出优势,把握我国经济发展主动权,又能通过参与国际循环助力我国经济发展、促進世界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在新发展阶段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的战略决策。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10-30(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2).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7]史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与重点任务[N]经济日报,2020-08-19(11).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2).

责任编辑陆昱

猜你喜欢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和“十四五”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把握好阐释好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大逻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意蕴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