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 武晟 李凯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更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在空间维度上,要在彰显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间维度上,要在把握时代脉搏的过程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主体维度上,要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元素;时代脉搏;话语范式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1-0037-06
基金项目: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项目“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探析”(XYYB20200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重大命题,本质上要回答的是,在新时代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背景下,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重大命题,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核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何以能”的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回答。因为从思想本身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高度统一,“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来讲,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在发展背景、发展路径、发展进程上各有其特殊性,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东方社会,尤其是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可避免地存在适用性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能否适合中国具体国情、是否适应中国发展要求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实质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践证明,推动当代中国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好程度的发展,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深刻地改造世界、改变中国,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蕴含的真理性和先进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先进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巨大飞跃,又为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提供了途径。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先进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把实现人民自身解放作为最终目标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作为最高理想,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首创作用。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先进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全部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都是实践的,与以往的哲学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世界有区别的是,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改变世界,这种改变世界的特性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最显著、也是最本质的区别。研究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革命之所以能焕然一新,中国建设之所以能与日俱进,中国改革之所以能万象更新,最根本的就是对这个科学的、人民的以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因此,要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要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放松,尤其是继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时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22。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过程中,也要根據实践的发展,加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使之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毛泽东同志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3]658也就是说,离开具体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不经过具体实践以及具体斗争的马克思主义,是没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与实践也反复证明,只有立足于具体过程和特定环境去应用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结合中国的实践特性和实际特色,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可能是真正的、能够指导实践持续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也才能永葆其科学性、人民性以及实践性的特性。
(二)在突出中国特色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列宁曾深刻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首要前提是“独立地探讨马克思主义”[4]274,因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这些总的指导原理在英国的应用不同于在法国的应用,在法国的应用也不同于在德国的应用。如果离开各个国家的具体特点、具体特征来谈马克思主义,就是墨守成规的、僵化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3],这种马克思主义不仅不能指导实践的发展,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封闭、落后,甚至是失败。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5]291而且,世界形势日新月异,只有在变化的条件下,“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5]291,才能找到符合各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适合各国建设的发展道路,也只有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5]292丰富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力和影响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和丰富了的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不仅从原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6]329的国家,发展成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7]10。中国发展的历程也表明,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2]2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意愿的、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以及符合当今时代进步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着中国特色
在新矛盾、新实践、新特征和新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7]19的认识,同时也在反映中国特色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第一,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一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另一方面也坚持和发展了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第二,在坚持党的领导方面,突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20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领导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第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变方面,坚持和发展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发展需要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第四,在发展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合乎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是对实事求是这个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坚持和发展。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等是对毛泽东思想中群众路线的坚持和发展。第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大国外交布局的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提出与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提出是对毛泽东思想中独立自主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开创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基本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党和国家发展的新方位、新特征、新格局,系统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是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18这个重大理论问题和时代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更在新的发展阶段彰显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何以引领时代”的问题。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相比较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资本主义的演进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及其本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亟待解决的理论主题。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总结新的发展经验、概括新的发展特征,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引领新的时代要求、推进新的实践进步,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观察时代问题要继续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之所以甚嚣尘上,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视。一是苏联解体后“历史终结论”的影响。早在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就开始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孰更先進、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孰更优越的争论,并一度到达白热化的阶段。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争论形势随即急转直下。与此同时,西方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开始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产生广泛影响。在福山看来,苏联的解体不仅意味着共产主义愿景的“破产”,而且也表明,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价值观将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将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8]。在“历史终结论”的阴影下,马克思主义似乎“过时”了。但是,福山所没有认识到的是,苏联解体只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失败。福山也无法解释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已经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因此,“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9]37。二是“西方中心论”的陷阱。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社会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方中心论”也犹如“变幻莫测的巨大幽灵在人文社会科学界逡巡游荡,业已成为众多人文科学研究者挥之不去的梦魇”[10]。在这个梦魇的威慑下,西方社会似乎在过去和现在,以至于在将来都比非西方社会优越,西方价值似乎等同于普世价值、西方民主似乎是最好的民主、西方开创的现代化道路似乎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但仔细探究,“西方中心论”实质上反映的是西方社会一种极其自满的政治霸权主义和话语霸权倾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证明,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9]329。三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否定。之所以会全面否定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根本在于错把特殊时期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作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以至于误解、贬低甚至是否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以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殊不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个是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2]22。所以,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将进一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及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解读时代需求要高度警惕马克思主义“洗脑论”
所谓“洗脑”,是指一种程序化的思想灌输行为,本质上是利益集团或行为个体将符合自身利益的虚假认识和错误思想不择手段地灌输给他人的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补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以及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党组织、各个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各大科研院校都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以及党章党规党纪教育等。但是,别有用心的境外组织和一些个人却大肆散播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教育是“洗脑”的错误论调,严重损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本质上看,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洗脑”,关键不在于灌输这个过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曾就“灌输”理论作过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11]29,所以这种社会主义的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这就要求,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分,又以宣传员的身分,既以鼓动员的身分,又以组织者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11]79,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理论和思想的“灌输”。在当代中国,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要以“灌输”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只有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也才能在思想上、情感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从根本上讲,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洗脑”,关键在于灌输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事实真相。马克思是“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导航灯”,在指导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4]382在当下,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方面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永远颠扑不破,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另一方面也要高度警惕马克思主义“洗脑论”的危害,充分认识其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推翻社会主义中国的野心。
(三)引领时代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推动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和认识的进步而进步,既是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引领力和思想生命力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本质属性。首先,从理论本身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实践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开放性理论。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2]所以,立足时代特点、把握时代课题、解决时代问题、引领时代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要求。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來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不是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一些固定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教义”来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实践的进步以及认识的提高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中国历史特点和现实发展要求、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成就也表明,正是基于不断发展、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才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7]15。最后,从以马克思主义为政治灵魂的政党来说,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才能战胜各种挑战、应对各种风险。一方面,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9]66,中国共产党要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去甚远的历史条件下,回答这些新问题,解决这些新课题,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9]66,在向世界人民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发展成就的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这个理论品质,才能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回答马克思主义在未来中国“何以能”的问题。当前,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推动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理念、道德观念、价值诉求也趋于多样化、多变化、多元化。在此背景下,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引领多元社会价值,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巨,意义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远。而只有从具体化、日常化、生活化出发,了解民意、贴近民心、顺应民情,不断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也才能真正发挥“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3]11的积极作用,并最终对社会物质生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从具体化出发巧用大众表达
毛泽东同志早就认识到巧用大众表达的重要性。1942年2月,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14]836因为,如果不考虑宣传的对象,自以为自己写的和讲的都可以被宣传对象看得懂、听得明白,但真实的情况又不是真的很懂、很明白,那这种宣传就是党八股,就会害人不浅。1942年5月,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又对什么是大众化进行了阐述,指出真正的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14]851,语言方面要认真地学习当地群众的语言,如果马克思主义创作者连当地群众的语言都不懂就进行文艺创作,班门弄斧地讲一堆大道理,人民群众不会赏识。由此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大众化,即“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15]。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化深奥难解为通俗易懂、化复杂抽象为简单具体,将深奥难懂、佶屈聱牙的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最终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吸收、掌握以及应用。
(二)从日常化出发改善群众生活
作为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发挥其功效,不仅要在价值选择上继续维护群众利益,而且还要在生活实际中不断满足群众诉求,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3]286,而“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6]。毛泽东同志也强调:“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17]而改善群众生活既是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的根本,也是“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当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11但是,随着温饱问题的稳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开始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4这意味着,继续改善群众生活的要求更多、标准更高、任务更艰巨,同时,目标也更明确。因此,只有继续致力于解决这些制约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去解决,一年接着一年去奋斗,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染力、吸引力才能切实得到增强。
(三)从生活化出发尊重群众实践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政治优势。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讲,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现实的人”的大多数,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中的人”[1]153,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在数量方面;另一方面,“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8]。一般来看,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决定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的核心力量,符合社会前进的潮流,因此,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踐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的角度来说,“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9]52,也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风险、战胜各种挑战的根本保证。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离不开群众的实践,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的顽强反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有深厚的力量保证。其次,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还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快速完成,都是由于有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再次,全面深化改革的继续推进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7]15,只有在尊重群众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才能继续凝聚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4.
[4]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任东波.“欧洲中心论”与世界史研究——兼论世界史研究的“中国学派”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06(1):41.
[11]列宁.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5]列宁.列宁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2.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4.
责任编辑陆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