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雅静
在计划生育背景下,大部分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与同龄人交往中没有相互照顾的经历与体验,导致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幼儿个人意识增强,对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混龄”教育中即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合编班,幼儿之间的年龄、认知差异成为彼此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域”,通过高龄帮低龄、低龄促高龄的模式,推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特点
在幼儿不同发展阶段,其人际交往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亲社会方面,部分幼儿3岁时就已经学会分享与帮助他人。在进入幼儿园后,同伴交往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相对而言,小班幼儿所表现出的交往能力较差;中班、大班幼儿则相对较好。
从实际教學情况看,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脱离父母的宠爱环境,进入更公平的幼儿生活之中,所以在与同伴交往中缺乏必要的技能。部分幼儿没有掌握如何交往,难以融入到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中。女孩一般选择旁观,低龄段男孩则会选择强行介入或者抢夺玩具。在情绪控制方面,幼儿小班自我控制力较差,遇到困难时往往采用哭闹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要求,不能明确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更无法独立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
中班幼儿在逐渐熟悉幼儿园生活后,对同伴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处于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交往能力却发展不足。例如,中班幼儿除热衷于同其他幼儿游戏外,也产生一定的组织意识,会服从某一伙伴设定的规则,由于规则意识的产生,游戏中幼儿之间的冲突会极大减少。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能够更多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能够根据其他幼儿语言、语气与肢体动作判断情感,进而有效激发幼儿之间的交流意愿。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更容易理解他人,并能够根据游戏规则来提醒伙伴遵守。所以在较强的规则意识下,大班幼儿表现出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大班幼儿自我表达能力得到一定发展,与其他幼儿交往的主动性较强,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交往对象,即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情绪,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当交往中出现冲突与矛盾时,也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
二、混龄教育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结合三个阶段幼儿人际交往特点,在混龄教育中即会产生多重效果,大班幼儿体贴包容中小班幼儿,产生交往体验;而中小班幼儿则在与大班幼儿交往过程中,学习大班幼儿的交往经验,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所以,混龄教育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带给幼儿更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幼儿混龄教育中,低龄幼儿模仿高龄幼儿,高龄幼儿的人际交往行为直接对低龄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克服自我中心主义,促进社会意识的养成,有助于幼儿更快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进而更好被同伴接受,产生强烈的群体归属感。
其次,人类作为群居性物种,对于群体、集体有着天生的亲近之感。这种渴望与同类交流的欲望,也激发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幼儿活动空间越大,接触的各种信息、同伴越多,那么幼儿交往能力发展会越强。此时的同伴不仅仅是指同龄,而是指年龄相近、社会能力相仿的幼儿,即混龄。同伴交往中能够产生大量的人际交往经验与情感体验,促进幼儿人际交往与健康人格的发展。
最后,人际交往的本质是需求,在交往中获得他人肯定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在混龄交往中,不仅要求幼儿理解他人,也要在交往中体会他人情感。例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提出的目标中,即要求关心尊重他人。教学建议是“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混龄教育即是将幼儿同龄交往扩展至整个幼儿年龄段,延伸至其他年龄段,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与更丰富的交往情境。
三、混龄教育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指导策略
混龄教育的开展有力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性的发展,那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策略更好地发挥混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为混龄教育开展创设更丰富的空间
首先,幼儿交往中任何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情境性,这是幼儿进行交往、游戏的重要前提。在混龄教育中更需要教师为之创建丰富情境,以满足幼儿混龄教育需求。同龄教育中教学情境的创建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在混龄教育中则需要创建更为开放、自主的交往空间,允许幼儿在不同区域、不同风格场景中活动。鼓励不同年龄幼儿组成小组或者根据游戏爱好自发组成游戏小组,开展组内混龄交流与互动,这种开放自由的游戏方式更有利于幼儿混龄交流的实施。
其次,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结合他们认知发展与人际交往水平,投入种类丰富、多层次的游戏材料。例如,投入一些低结构材料,减少幼儿材料对游戏功能的制约,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游戏需要。高龄段幼儿游戏中能够指导低龄段幼儿游戏,低龄段幼儿则向高龄段幼儿学习游戏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为幼儿混龄交往提供机会,无形之中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例如,在一次户外混龄活动的开展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5位大班、4位中班)进入建构区域。他们相互结伴,从玩具仓库取来球和轮胎,非常熟练地将轮胎组合搭建在一起,探索起游戏的玩法。大班幼儿A对中班4位幼儿说:“你们几个把轮胎拿好,别倒了。我们扔球,从轮胎中间投出去。”就这样大班幼儿玩了很久,中班幼儿一直都在扶着轮胎,终于在一次抛球后中班幼儿不愿意了,提出要交换玩的想法,大班幼儿却不愿意,提出了明天再换的想法,就这样幼儿们产生了争执。就在他们抛出了:“我们不要一起玩了”的话语时,教师加入了他们的游戏,建议大家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开始游戏,并且制定投不进就换队伍的游戏方法,就这样幼儿们又开心地玩了起来。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从旁观察,没有过多进入和干预。幼儿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教师及时上前跟进,帮助他们调整了游戏策略,把握了介入的契机,让幼儿体验了更多的游戏乐趣,鼓励幼儿更有效地与同伴进行交往,帮助他们减少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提升了幼儿的交往技能。
在此类策略中,教师在幼儿游戏发生困难时,及时地介入了幼儿的游戏,解决了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幼儿树立正向的交往心理,同时也能最大化地发挥混龄交往的作用,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
2.“间断混龄”弥补同龄教育的不足
混龄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时期,所以开展中不能将之作为主要模式,而是需要将之作为同龄教育的重要补充,采用“间断混龄”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长期混龄,幼儿之间亦会产生疲惫之感,丧失混龄学习兴趣。结合实践,本文认为混龄教育频率可以设定为每周2次,每次半天,既保持幼儿对混龄游戏的兴趣,提升混龄教育成效;又不至于让幼儿产生疲惫。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幼儿喜欢跟异龄同伴游戏,表现为“追着大孩子”跑的现象。所以间断性混龄更符合现阶段幼教特点,通过混龄为幼儿社会交往提供机会,而不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我园集体教学活动分为全混龄模式与分年龄段模式。学期初,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每个年龄段的大主题制定教学计划,再进行教学主题内容的审议,将相似的内容在同一时间开展。比如,大班的《动物王国》与中班的《我的动物朋友》、小班的《亲亲小动物》;大班的《秋天多美好》与中班的《多彩的秋天》、小班的《秋天到了》等。在幼儿学习中,我们请大年龄段幼儿解决小年龄段幼儿发生的问题,引导小年龄段幼儿面临不会的问题时主动找大年龄段幼儿进行交流,这样对新的主题课程的开发、环境的创设以及平时的日常师生谈话、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都会有所帮助。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往交流能力发展,最优化地发展了混龄教学活动的魅力。
3.鼓励混龄教育中幼儿的互动与互助
混龄教育的关键在于幼儿的互动与互助,将混龄教育融入到幼儿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在一日活动中是需要每个幼儿都参加的,这是推动幼儿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最佳机遇,此时提供混龄教育即是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扩大幼儿交往面。例如,在教师组织集体性角色扮演游戏时,可以组织不同年龄段幼儿参与其中,在角色训练与互动中促进社会性发展,养成健全人格。
混龄教育中要重视幼儿之间的互助,促进幼儿情感体验的发展。不同年龄段混合中,小班的幼儿在活动中观察大班的游戏方法以及与人交往的态度,在示范效应与类似具体情境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大班幼儿在与中小班幼儿游戏中产生“成就感”,形成“大哥哥大姐姐”的感觉;而中小班幼儿在与大班幼儿交往中,产生被“照顾”的体验,进而学会如何照顾他人,同时形成尊重他人的习惯,这无疑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性的发展极其重要。
例如,在一次户外游戏中,大班孩子佳佳(7岁)玩了“独轮车”,小班的天天(5岁)也想尝试,为此教师制作了“两人手推车”的器材,将一部分手推车贴上了表示可以一起玩的混龄标记,提供给幼儿交往、合作、大带小的机会,并滿足幼儿探知的欲望。
此类型的混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为孩子提供不同的交往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能力、责任感的同时也加强了孩子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能力。结合有效的混龄模式,进行了游戏开发设计,不但开辟创新了器材与玩法,还能起到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目的,让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孩子在适宜于自己的材料中最大化地得到发展。
综上,混龄教育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为混龄活动开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丰富的材料,鼓励混龄中幼儿互动与互助。同时结合幼儿认知特点,应开展间断混龄,以免影响混龄教育成效。但混龄教育在我国还处于探索时期,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支持,所以在开展过程中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促进混龄教育成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