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霞
(宜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宜兴 214200)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提升,且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1],可见加强此类疾病的防治工作意义重大。脑梗死为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是诸多原因致使脑部血液供应出现异常,同时并无足够的侧支循环来满足代偿供血的需求,致使脑组织缺氧、缺血,最终坏死,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2]。急性脑梗死为50岁以上人群好发疾病,且其发病和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均有关联,对该病尽早诊断、积极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3]。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脑梗死的有效方法,然而诊断费用较高,操作相对复杂。血清、血浆指标检测是诸多疾病诊断中的常用方法,尤其是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imer)和脂蛋白(a)[LP(a)]在脑梗死判断中,均有所应用。本研究选取96例脑梗死患者和88例健康体检者,对上述3种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Adams分型法[4]将观察组患者分为3个亚组,其中梗死灶面积不足1.5 cm2者为小面积梗死亚组,梗死灶面积为1.5~5.0 cm2者为中面积梗死亚组,梗死灶面积5.0 cm2以上者为大面积梗死亚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38例;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9.64±5.17)岁。对照组受试者中男性52例,女性36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9.70±5.21)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由宜兴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CT或MRI检查确诊者;②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不足3 d;③年龄>50岁。观察组排除标准:①出血性脑血管病者;②在发病前30 d,服用溶栓类、抗凝类药物者;③肝、肾、心功能障碍严重者;④急性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合并其他肿瘤者。对照组受试者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②体检未发现明显异常。排除标准:年龄>80岁。
1.2 检验方法 于清晨采集所有受试者在空腹状态下的肘静脉血,分别置于真空采血管(用肝素锂抗凝)、普通真空采血管中,各管血量为3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分离获得血清。测定血清中hs-CRP、LP(a)水平,测定枸橼酸抗凝血浆中D-Dimer水平。所有受试者均均采血后3 h内完成检测。hs-CRP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所用仪器:iFlash3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仪,同时应用配套试剂展开操作。D-Dimer检测方法为胶乳免疫浊度法,所用仪器:希斯美康CS-5100,所用试剂为配套试剂。LP(a)测定方法为免疫透射比浊法,所用仪器: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用试剂为配套试剂。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hs-CRP、D-Dimer和 LP(a)。② 比较 不 同 亚 组 的 hs-CRP、D-Dimer和 LP(a)。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组间比较行t检验;3组间比较行F检验,其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受试者hs-CRP、D-Dimer、LP(a)水平比较 观察组hs-CRP、D-Dimer、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测定结果(±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测定结果(±s)
组别 例数 hs-CRP(mg/dL) D-Dimer(μg/L) LP(a)(mg/L)对照组 88 10.34±2.60 216.65±28.97 93.60±8.41观察组 96 17.18±2.89 765.31±33.62 236.75±9.24 t值 16.822 118.085 109.565 P值 <0.05 <0.05 <0.05
2.2 观察组各亚组患者hs-CRP、D-Dimer、LP(a)水平比较 中面积梗死亚组、大面积梗死亚组患者hs-CRP、D-Dimer、LP(a)水平均高于小面积梗死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面积梗死亚组患者hs-CRP、D-Dimer、LP(a)水平均高于中面积梗死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测定结果(±s)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测定结果(±s)
注:与小面积梗死亚组比,*P<0.05;与中面积梗死亚组比,#P<0.05。
组别 例数 hs-CRP(mg/dl) D-Dimer(ug/L) LP(a)(mg/L)小面积梗死亚组 40 15.62±6.38# 744.25±36.25# 221.02±8.62#中面积梗死亚组 35 18.52±2.60* 766.35±28.25* 235.69±15.21*大面积梗死亚组 21 25.36±3.47*# 771.69±30.36*# 245.28±11.04*#F值 6.320 8.552 6.541 P值 0.002 0.000 0.001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在现代医学看来,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与血管受损、血管病变有关,同时血管粥样硬化(血管炎症)、血栓形成(高凝状态)等均可对这一疾病的发生、进展造成影响[6-7]。炎症反应对于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有重要作用。血管中出现栓塞或有血栓形成时,患者脑部血流量可明显减少,脑内的ATP水平降低,此时钾离子、氯离子、钙离子及钠离子均会大量内流,这可造成细胞毒性水肿,同时还可将核酸内切酶、蛋白酶及脂酶等直接激活[8-9],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促使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合成,导致缺血性损伤逐步转变为炎症性损伤,致使脑组织出现炎性反应,导致大量炎性因子不断释放。由此可见,脑梗死的发生和机体炎症反应之间关联密切[10]。
C反应蛋白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在肝脏中合成。健康人体内,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含量很少,而若机体出现急性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水平可明显升高,故而C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11-12]。LP(a)合成部位为肝脏,其可对血浆纤维蛋白溶解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发挥抑制作用,对纤溶功能造成干扰,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增生、迁移,致使急性冠状动脉程度加重,或导致斑块形成,促使脑梗死进展[13]。
现代医学的观点之一是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机体高凝状态之间密切相关,凝血、纤溶异常变化,是机体高凝状态的直接反映[14]。D-Dimer是目前唯一用来反映机体凝血酶生成情况、纤溶酶合成情况的指标,属于交联纤维蛋白稳定、特异地降解产物,D-Dimer水平升高,表明机体中激发纤溶水平明显升高,故而这一指标能够用作分子标志物,反映机体的高凝状态、纤溶亢进。脑梗死患者因脑组织损伤,还会释放一些凝血因子,同时颅内压明显升高,可通过神经源性机制、激素性机制,将凝血机制激活,致使机体表现出高凝低溶状态,促使血栓形成速度加快[1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hs-CRP、D-Dimer、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脑梗死患者上述3项指标的水平异常增加,可能是相对敏感的血检指标。对观察组患者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小面积梗死亚组、中面积梗死亚组、大面积梗死亚组患者 hs-CRP、D-Dimer、LP(a)水平呈依次升高表现,且3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hs-CRP、D-Dimer、LP(a)可能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灶面积大小相关,受累面积越大,上述3项指标的升高越明显。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脂蛋白(a)水平明显增高,且梗死面积越大、各项指标的水平越高。临床可通过测定这3项指标的水平,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