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实施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

2021-12-27 09:11肖国燕
大医生 2021年16期
关键词:耳石头部手法

肖国燕

(新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云浮 5274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有一定影响,需要及时治疗。目前,治疗BPPV患者的主要方式为干预治疗,该法的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造成残余症状存在时间较长,进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为改善治疗效果及预后,临床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金曼等[2]基于嵴顶结石症理论得出了的摆动手法,该类手法可以让患者的头部按一定顺序变换位置,使BPPV患者半规管长臂内的耳碎石散落并进入椭圆囊,以此来缓解疼痛。本文通过对比两种方法治疗BPPV患者的VSI评分、BBS评分、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治疗总有效率,以评估手法复位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1例,试验组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35~83岁,平均年龄(63.71±5.94)岁;病程为1~4个月,平均病程(1.36±0.47)月。试验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1~87岁,平均年龄(63.55±6.34)岁;病程为1~3个月,平均病程(1.23±0.41)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新兴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3]中的诊断标准并确诊;②患者存在明显的短暂性眩晕、眼震等症状;③Dix-Hallpike实验阳性。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②其他疾病引发眩晕者;③认知功能障碍者;④合并有高血压、各类耳病、糖尿病者;⑤严重脊柱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的干预治疗,具体包括卧床休息、镇静、抗组胺、改善循环等治疗手段。另外,给予患者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10片]治疗,12 mg/次,3次/d,持续治疗5~7 d。同时对患者进行体位限制治疗,减少患者的头部运动,采取健侧卧位睡眠。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手法复位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干预前,告知患者手法复位的意义与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然后依据患者的耳石落入情况选取以下3种的手法复位:①Epley手法:指导患者取得仰卧头悬体位,头部相较于床沿下垂30°;将患者头部向患侧旋转45°,然后逐渐摆正,再旋转至健侧45°;辅助患者完成头部与身体整体性的向健侧旋转90°,保证头部已偏移正常仰卧位135°;辅助患者取得坐位,并头部向前倾约20°;每个手法阶段,均需要保持体位姿态直至眼震结束,维持1 min。②Gufoni手法:指导患者取得端坐位于床边,快速转换为患侧侧卧位,保持至眩晕感消失1 min;快速坐起,再待眩晕感消失1 min,快速转换为健侧侧卧位,再待眩晕消失1 min;必要时可重复实施上述活动,实施次数依据患者的情况而定。③Yacovino手法:指导患者取得头部为正位的正坐位于床尾,后仰即为平躺位;辅助患者将头部向后仰,持续2~3 min;后仰躺下并抬起头,向前屈曲,维持 2~3 min;坐起平视前方,持续2~3 min。每周治疗1次,重复3次后,若有效,则持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VSI评分、BBS评分。对照孔维佳等[4]的方法,使用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症状越强。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5]评分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分值范围为0~56分,分数越高,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好。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依据患者眩晕、眼震症状的改善情况、复查变位试验的结果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患者的眩晕、眼震症状完全消失,变位试验结果为阴性;有效:症状显著改善,但变位试验结果阳性;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SI评分、BBS评分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的VSI评分显著大于试验组,BBS评分显著小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SI评分、BB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VSI评分、BB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VSI:前庭症状指数;BBS:Berg平衡量表。

组别 例数 VSI BB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1 73.57±5.27 55.12±4.77* 25.87±4.18 38.15±4.87*试验组 32 73.44±5.33 37.14±3.69* 26.06±3.75 46.33±4.23*t值 0.097 16.766 0.190 7.125 P值 0.923 0.000 0.850 0.000

2.2 两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为(7.88±5.14)d,显著长于试验组的(4.23±3.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4,P<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65%,显著低于试验组的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3 讨论

BPPV是常见的眩晕性疾病之一。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发作时患者头位改变,会有剧烈的旋转感,一般持续时间在1 min左右[6]。目前,公认的关于BPPV发病机制有管结石症学说和嵴帽结石症学说,管结石症学说认为其他疾病或生理特征造成患者耳石脱落,在重力作用下,耳石进入半规管,进而造成嵴顶位移,最终出现眩晕、眼震等症状[3]。甲磺酸倍他司汀是治疗眩晕的口服药,对于耳石脱落并无治疗效果,使用该药主要为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7]。BPPV的恢复主要依靠体位限制,但是体位限制无法使脱落耳石完全回到椭圆囊。而手法复位则可以通过按照一定顺序改变人体体位,达到半规管耳石重新回到前庭,进入椭圆囊,以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8]。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对照组的VSI评分显著大于试验组,BBS评分显著小于试验组(均P<0.05),表明实施手法复位治疗BPPV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对照组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长于试验组(P<0.05),表明实施手法复位治疗BPPV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改善预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试验组(P<0.05),表明实施手法复位治疗BPPV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手法复位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耳石头部手法
层递手法
火箭的头部为什么是圆钝形?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七步洗手法
你了解耳石症吗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东海小黄鱼耳石形态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