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康 杨建仓 赵广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为加快小麦机械化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 提高小麦生产效率,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自2016-2018 年连续3 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乡试验基地开展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的示范。 研究以常规机械化播种为对照,设小麦立体匀播、宽幅精量播种、常规机播三种种植方式,3 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品种、水肥处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栽培措施相同的条件下, 小麦立体匀播种植方式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状况、目标产量、作物对养分需求量,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确定合理的施肥量,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底施、追施相结合。
1.1.1 有机肥的施用 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问题,有机肥营养全面,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所以在小麦生产中应重视有机肥的实用。选择有机肥时,应选择经过熟化的,用量以4 m3/亩为宜,均为撒施在土壤表层。
1.1.2 化肥的施用 前人研究结果表明, 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氮量为 3.1 kg、磷(P2O5)1.1 kg、钾(K2O)3.2 kg,三者的比例约为 2.8∶1∶3.0,目前生产上多采用测土配肥,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拟施用的肥料种类、小麦目标产量,在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氮磷钾比例。
一般情况下应氮磷钾配施,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基追各50%(或根据试验要求调整基追比)。 在黄淮冬麦区南片一般要求每亩底施磷酸二铵20~25 kg、尿素 8~10 kg、硫酸钾或氯化钾 5 kg,或施用配方肥。
1.1.3 施肥方式 为保证施肥均匀, 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尽量避免人工撒施, 应采用机械施肥作业的方式,为加强地下害虫的防治,可提前将有机磷类等防治地下害虫的药剂与肥料混匀,一起施入土层。
选择适宜当地生产的, 通过审定的抗性强的主推品种,播前进行发芽试验,并对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处理,防治病虫害。
2.1.1 适期 近年来冬前气温偏高,生产中应适当晚播,播种过早易造成播前徒长,一般在日均气温17℃播种。黄淮冬麦区南片一般在10 月5~15 日之间播种。
2.1.2 适墒 适宜的土壤墒情播种是成苗的关键步骤,一般认为,土壤耕层足墒的标准是:壤土地土壤含水量17%~18%,沙土地16%左右,黏土地20%左右,低于上述指标,应浇底墒水。
2.1.3 适量 播种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基本苗和群体是否合理, 一般在黄淮冬麦区南片每亩基本苗12 万~15 万,晚播麦田播量适当增加。
小麦立体匀播机由施肥系统、防缠绕旋耕系统、排种匀播系统、镇压滚筒、覆土系统、镇压器等部件组成。 集施肥、旋耕、播种、第 1 次镇压,覆土、第 2 次镇压,6 道作业一次完成,减少施肥、旋耕、播后镇压等环节,降低了作业成本,实现了节本增效。
对于小麦播后浇蒙头水的麦田, 或者播后遇雨等造成的土壤板结, 应及时进行中耕划锄, 破除板结,使土壤透气,保存土壤水分,以促进根系和幼苗的健康生长。
对于冬前旺长的麦田, 应在分蘖期以后至上冻前进行机械镇压,压碎坷垃,弥补裂缝,以保湿保墒并抑制地上部生长。
冬灌具有蓄水、抗旱和稳定土壤温度的作用,适时冬灌能有效预防、减轻越冬期冻害,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 根据冬前降水和气温情况,适时进行冬灌。一般来说,冬季灌溉应在昼消夜冻时进行,即平均气温在0℃~3℃时。 灌过冬水的麦田在越冬期间及时镇压,弥补裂缝,防止冷风搜根,造成冻害。 灌冬水应以漫灌为主,以足量灌溉,灌水均匀。
冬前生长弱的麦田, 在冬季灌水时配合追施尿素,施用量以5~10 kg/亩为宜。
近几年小麦地下害虫,尤其是金针虫,有加重的趋势,所以要多管齐下,综合防治。 为减小地下害虫及其他病虫的危害,播前应进行药剂拌种,也可将药剂与化肥混匀后, 随肥料一起施入, 如遇危害可用40%辛硫磷乳油800~1 000 倍液进行灌根处理。当采取多种措施后依然有金针虫危害的, 可补充一次冬前灌溉,当土壤湿度达到35%~40%时,金针虫即停止危害,下潜到15~30 cm 深的土层中。
小麦出苗至越冬前杂草有一个出苗高峰, 出苗杂草数量约占麦田杂草总量的90%以上。 可选用75%苯磺隆剂1.5g/亩对水20 L, 要保证喷药均匀一致,多采用机械喷施,植保无人机喷施等。
一般情况下春季地温浇地,为促苗早发,可在返青之前进行镇压划锄,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根系生长,提墒保墒增温。 在土壤墒情较差的麦田,土壤解冻后应及时补灌,抗旱保苗,浇水后及时划锄,破除板结,改善土壤墒情。
根据小麦生长和气象条件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生长正常的麦田应控制返青起身期肥水,蹲苗控节。拔节期是小麦促蘖成穗的关键时期, 生产中务必重施拔节肥水。
一般在每年的4 月1~10 日之间,随灌溉追施普通尿素15~20 kg/亩。如遇冬春连旱,春季麦田长势较弱,可分次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第一次在起身期,可追施尿素8~10 kg/亩, 第二次在拔节期追施尿素8~10 kg/亩。
开花后10~15 d 浇好扬花灌浆水, 随灌水追施尿素3~5 kg/亩, 以促进籽粒灌浆, 并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小麦生长后期病害、 虫害、 干热风等易同时发生,可通过一喷三防,一次喷施同时防治病虫害及干热风危害, 防止早衰, 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 磷酸二氢钾1 500 g 对水450 kg/hm2,进行叶面喷雾防治,提高叶片和根系活力,增加千粒重,提高小麦产量。
小麦收获期较短, 收获过晚易造成落粒导致减产。 适期收获是保障小麦产量,保证收获籽粒纯度的关键步骤,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 在实际收获过程中要注意天气变化,时刻准备抢收,防治遇雨和潮湿霉变。 对于留种的麦田应提前做去杂工作。
使用机收割的大田应提前将地内的杂物清除,严防对机械造成损伤;提前准备好晾晒场地,晾晒后及时入库, 对于要留用的种子要单独收获、 单独存放,收前清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