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

2021-12-27 02:07陈仁山
理论观察 2021年9期
关键词:万邦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仁山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2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根发芽,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经典内核,展现了我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并为推动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习近平总书记发起全球号召,呼吁全人类团结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人类美好未来。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殷切寄托,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主张尊重自然、效法天地,谋求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协调,即和谐。在古代中国,人对天心存敬畏,人与天的关系不是割裂而来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冯友兰从五个方面来把握“天”的独特含义,“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曰主宰之天,曰自然之天,曰运命之天,曰义理之天。”〔2〕第一种“天”,为物质上的天,是指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天,即天空、蓝天。第二种“天”,是主宰上的“天”,在这里,“天”被人化,拥有相应的意志和精神力,并成为支配黎民精神世界的“神”。第三种“天”,是自然上的“天”,指与人类社会区别开来的自然世界。第四种“天”,是命运上的“天”,就是指古代常说的命理、因果。第五种“天”,是义理上的“天”,指的是精神层面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宇宙间最高的真理,具有唯心主义的属性。对“天人合一”中“天”之内涵的五种阐释之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之“天”和精神之“天”。其中,自然之“天”强调自然世界的运行规则,即规律性,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尊重、顺应与保护;在此基础之上,人类可借助自身的能动性,通过劳动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精神层面的“天”更多的是一种法则、一种规范,是一种指向为人的道德、行为约束,是一种连接“天”与“人”的桥梁,借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能否持续共存的关键。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趋严峻,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由此,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自然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人类对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势必伤及人类社会,势必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我们必须积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

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人类生存现状,分析了当今世界生态恶化的根源,倡导世界各国要按照“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跳出破坏发展的怪圈,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主张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起清洁美丽的新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携手共建绿水青山,打造宜人生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对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与现实要求。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人类的前途命运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休戚与共,世界各国应自觉承担起保护生态、挽救人类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探索“天人合一”的实践之路。

二、“协和万邦”的交往观

“协和万邦”源自《尚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3〕通过发扬崇高品德,以和睦族人;待一族之内达到修睦之后,再去明辨他族之事;众族政事辨明之后,又协调和顺万邦诸侯。即先由一家之和谐,逐步发展为一社会之和谐,再由一社会之和谐,实现各社会之和谐,最后达到万邦之和谐,这就是“协和万邦”。当然,有和必有战。中国古代在积极向人民、社会乃至世界宣传与追求“协和万邦”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传递对战争的排斥。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这是老子对和平的呼声。他认为对待战争要避而远之,不能因兵恃强。此外,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在这一思想中,“兼爱”与“非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非攻”并不代表挨打、不战,而是以反对战争、主张和平为主要方式,进而实现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交相爱。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始终注重以“和”的理念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始终强调“协和万邦”,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始终坚持和平、和谐、和睦。今天,“协和万邦”强调不同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以国家间的相互尊重为基础,促成合作,携手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的同舟共济、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4〕“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包容世界文明的丰富为重要原则,以尊重各国国情与实际、尊重不同社会风尚和习俗以及尊重不同种族和人群为基本前提,促使世界文化文明相互交织。促进世界各民族百花争艳。中国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始终坚持以诚相待,十分愿意将自身的发展与各国的发展结合起来,构建和谐世界,实现合作共赢。

近年来,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对中国发展高歌猛进连连称赞的同时,也暗含着一些不满论调,如“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文明冲突论”等对中国的指责。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强调“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表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在任何时期、任何时候都不会称霸,中华民族没有对外侵略的传统;对待其他文明,中国历来主张平等对待、相互尊重、交流包容、和平相处。对于部分国家的不正当指责,中国将以实际行动予以证明,在国际社会上中国仍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支持。

三、“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自人类社会诞生之日,人类文明也与之诞生。原始人类在生产生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迁徙活动,导致原始文明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花,并由此衍化出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文明。到了现在,世界上不仅有以“和”为中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知晓,还有西方的宗教、骑士精神等广为流传。这些文明携手构建了五彩缤纷的人类世界。面对诸多文明的发展、面对不同文明间的交流碰撞,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去面对和处理,这早已成为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重要问题。然而,中国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交出了答案,并由此产生了“和而不同”社会观念。

西周末年,周太史认为周幽王“去和尚同”,造成国家危难。周太史说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特归之。若以同碑同,尽乃弃矣。”〔5〕这时,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促成事物的发展,要做到和谐统一。在《左传》中,晏殊借用烹调举例,指出“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处理不同的事物要在“和”而非“同”的基础上,即从矛盾对立的因素的多样性及和谐统一出发,对“和同之辩”做了更进一步的论述。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孔子把“和”与“同”区分开来,并节“和”“同”之间的区别作为君子与小人相区分的准则。“和而不同”指的是协调、和谐,而非趋于同一,是指世间万千共同成长而互不伤害,昼夜更换、四季更替而不相违背。“和而不同”的最终目标是“和”,且以“不同”为基本前提,在“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多样中寻找统一,在矛盾中找到和谐,并最终实现“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容纳自身文化与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过程中,才有了如今的“和而不同”的独特品质。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主张的包容互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殊途同归。“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承认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明多样性,实现共同发展。显然,“和而不同”就是在承认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在承认各个国家在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传统等不同的基础上寻求平衡与和谐,在继承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内核的同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实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展现出的价值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凭借身后的文化底蕴,将其运用到治国理政之中。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6〕不同文明因交流而让世界绽放异彩,不断加强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心和善”自古便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是衡量个人品德的刻度尺,且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渊源。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便对人性展开了论述,如孟子的“性善论”以及荀子的“性恶论”。“性善论”认为一个人自出生之时便是“善”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上天”赋予的人之本性。而人的“恶”是受到了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及个人主观意志等影响造成的,由此鼓励人们勤奋向善。“性恶论”认为人性伊始无所谓善恶,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认为人性中的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去掉,由此从善的对立面鼓励人们努力奋进、一心向善。由此可见,两者都以“善”为目标追求。孔子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旨在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道德的完美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老子主张“上善若水”,认为水为善,乐于帮助世间万事万物,与世无争,于世人厌恶之处停留,所以水是最靠近“道”的。同时,“人心和善”不仅体现在“善”,更体现在“宽仁之道”。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不欲”之事,更勿强加于他人,要做到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强调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的重要意义。“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是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的支撑力量。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进入新时代,世界形势瞬息万变,习近平总书记伺机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共商共建、共同综合,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心向善”的价值追求息息相关。国际间的交流沟通,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只有加强人际间的交往,做到和睦相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才能融洽,世界才能和平。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提出之时,便明确表示,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中国反对“中国威胁论”“强国必霸论”等不正当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不仅对中国有利,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利,任何歪曲中国和平发展的论调都将不攻自破,任何不怀善意的威胁都无法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五、结语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清楚认识到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适时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使“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中独树一帜。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融合,致力于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促进各个国家和平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万邦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春疫
庆建国70周年
协和学子“爱星”献爱心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我在协和学了什么
我在协和学了什么
组建“协和队”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