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究

2021-12-27 02:07周锦丽
理论观察 2021年9期
关键词:研判阵地舆情

周锦丽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必须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网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实践命题。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生产供需矛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范围难以界定,以及突发性网络舆情危机等问题,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提出诸多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为我们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新态势,遵循网络思想演化规律,加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新挑战,必须创新阵地管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常态化管理的质量和效果,积极构建起以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和强化引领为主要内容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推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走深做细。

一、构建起研判与疏导并行的预防机制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要因势而动、因时而异。打好“防御战”、掌握“主动权”是阵地管理的首要工作。通过科学部署防范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预先、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苗头性问题,争取将问题解决在形成的初始阶段或萌芽状态,有利于降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生发率,有效促进高校掌握阵地管理工作主动权,提升阵地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一)加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研判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研判,是指对高校范围内存在的易引发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情况“进行先期研究分析、评价判断,从而作出先期预测,为先期介入、先期化解、先期应对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1〕。加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研判,增强问题意识和阵地意识,着力提升研判能力和研判实效,构建起全面科学的研判体系是打好“防御战”、掌握“主动权”的重要内容。

1.增强研判意识以提升研判质量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研判工作是阵地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关系着全局工作的实践效益。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研判首要的是深化研判意识,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掌握研判原则和研判工作特性,促成科学研判理论对具体研判实践的有效指导。从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及发展特性上分析,新时代高校研判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研判要求。

首先,要增强研判工作的严肃性与持续性。从研判的重要性上看,研判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关系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严肃对待,尤其在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方式裂变化〔2〕的加持下,根据研判结果采取的先期措施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逆性,因此对待研判过程和结果必须慎之又慎。从高校网络舆情特性上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在网络时空方位上具有诸多生长点和发展点,研判工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持续跟踪分析,久久为功,在跟踪性研判中赢取化解舆情危机的主动权。

其次,要增强研判工作的灵活性与深入性。在研判方法上,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具有多变性和动态性,研判工作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同时也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应对,防止淡化、僵化或者扩大化;在研判内容上,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复杂性和隐蔽性较强,呈现出生产传播主体大众化、内容形式感性化和作用领域生活化等方面的特征〔3〕,因此必须深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生发规律的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全面辩证地研判。

最后,要增强研判工作的科学性与联动性。科学性是研判工作的根本要求〔3〕。研判必须从科学的态度出发,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4〕,避免主观臆测和形式主义。强化联动性是提升研判质量的重要方式。在科学精准研判的基础上,针对研判结果,要及时有效做好先期介入工作。对此,要积极构建包括高校的领导层、管理层和师生群体等多元主体通力协作机制,打破传统主体“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注重多种校园组织、个体力量的参与〔5〕,强化有关部门和组织之间有效衔接和密切配合,预先做好防御部署,形成研判合力与管理合力,既保障阵地管理工作的组织性和有序性,避免管理漏洞,又促进研判结果的有效落实。

2.细化研判工作以提升研判实效

只有落细落实研判工作,切实增强研判实效性,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研判工作在“防御战”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研判的主体与客体、内容与时间、方式与结果等问题是具体研判实践中有待进一步厘清和明确的关键问题,是落实研判工作,构建起权责分明、组织有序、运行高效的研判机制的重要一步。

首先,要明确研判的主体与客体。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的基础上,着重突出研判工作的政治性与专业性,研判主体应包括:一是校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以管大局、把方向为基本任务,全面协调统筹学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工作,并对学校重大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研判及处理负主要责任;二是院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日常性阵地管理工作,包括学校网络舆情收集、问题研判以及信息报送等相关工作;三是包括网络信息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家在内的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咨询组,为发现、研判和处理学校网络意识形态问题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研判客体包括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校友等在内的网络思想行为。

其次,要明确研判内容与时间。研判内容要全面。一是要研判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以及重要、敏感时间节点对师生的影响与可能诱发的情况;二是要对学校组织或参与的校内外重大活动、发布的重要规章制度和要求,尤其是涉及师生员工的部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预先研判;三是要注重关注和研判全校师生员工及校友的网络言行,尤其要着重对带有学校标识或信息的师生网络平台账号进行跟踪性研判;四是要积极关注网络社会对学校师生员工的评价,积极研判社会热点议题和网络热点话题对师生员工产生的影响。研判时间要灵活。一是根据阵地管理工作的长期性要求,要进行定期研判;二是对于重大事件和重要、敏感时间节点,要做好临时研判;三是基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突发性,要积极做好即时研判〔1〕。

最后,要明确研判形式与结果处理。研判形式可多样,根据研判问题的性质,主要包括会议形式、课题研究形式等,具体采用哪种研判形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判的结果处理要积极。针对研判结果,学校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相应预案,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控负面事件和不利情况的发生和发展。于此同时,要实时反馈研判结果和研判实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升研判结果的科学性和研判实效性。

(二)建立健全高校舆情收集与处理机制

高校舆情是高校师生和员工对某一事件所持有的评价、态度和情绪等,其中往往牵涉着他们的利益诉求,如果这些舆情没有得到高校应有的关注和处理,这些线下的声音便会通过各种方式出现在网络媒体中并逐渐形成大范围的网络舆情,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重视收集和处理高校中与意识形态相关的舆情,建立健全高校舆情收集与处理机制,及时有效疏导舆情,是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预防机制的重要部分。

1.建立健全高校舆情收集机制

高校舆情信息堵塞往往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生成的关键原因,这为高校处理和预防网络舆情危机指明了方向。高校要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到位”。在方式方法上,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政课堂上,也应通过各种形式融入高校教学管理和行政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以高校实际工作呼应理论教学,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一旦无法有效反映甚至违背高校内部群体尤其是师生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回路”在内部便会出现堵塞甚至切断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造成不利影响,并且在回路“堵塞”甚至“切断”的情形下,高校群体的思想认识问题逐渐积压,高校内部反对性声音便会逐渐放大,高校舆情便会滋生蔓延并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逐渐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必须重视高校舆情信息的收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平台和渠道积极倾听师生群体的心声,疏通信息收集渠道,破解思想认识误区,努力凝聚并达成思想共识,提升高校思政产品的有效供给,形成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是预防高校舆情生成的重要举措。要积极建立健全多层次舆情信息收集体系,为高校师生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便捷的渠道、开放的空间和自由的平台,并实时做好舆情分析研判。一是拓宽高校师生员工线下信息反映渠道,追求线下问题,线下解决。二是加强线上相关信息反映平台建设。积极搭建网络对话平台,注重发展开放型、便捷型、互动型、高效型的网络平台,注重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包容的互动关系,不断提高高校网民参与平台互动的积极性,让高校舆情民意可以汇集于高校内部网络平台,既保障高校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使高校舆情民意得以内部消化,防止舆情扩散导致危机的形成。

2.建立健全高校舆情处理机制

要防范舆情危机,在做好舆情收集工作的基础上,要落实舆情处理。一是要做好舆情信息研判分析,重点关注舆情信息中的意识形态倾向,尤其是那些具有敏感性、苗头性的问题,在舆情尚未发展为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及时制定相应的处理预案,防控舆情发展。二是要注重处理原则和方式方法。在舆情信息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定。首先,要注重处理时机的实效性,在接到舆情信息的第一时间内便开展相关工作;其次,要注重处理过程的公开性,将相关舆情处理的程度以及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舆情反映者;最后,要注重舆情处理的高效性,加强舆情处理部门队伍建设,加强相关舆情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共同协作与配合,尽快处理、疏导相关舆情。同时,也要根据具体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做具体灵活的处理,防止“一刀切”和僵化程序导致引发新的舆情危机的可能。

三是根据舆情反映的相关思想认识问题,主动设置议题,做好思想宣传工作,消除信息壁垒,打破思想认识误区。在科学有效的研判体系基础上,针对研判中发现的潜在网络意识形态问题预先做好解释工作和思想宣传工作,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潜在矛盾是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预防机制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主动设置议题,提高议题设置能力。网络议题设置与网络舆论息息相关,它是大众媒体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导网民的注意和思考,从而影响舆论发展的方向。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谁掌握了网络议题设置权,谁就掌握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动权”〔6〕。想要控制引导舆论,问题不在于“谁来说”,而在于“说什么、怎么说、为谁说”。因此,根据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研判的初步结果,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中要突出问题导向,注重舆论引导,主动设置议题,不断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制造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生长点,传播正能量和中国声音,提高高校网民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有效遏制不良舆论对高校网民别有用心的诱导,有利于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7〕。对于可能引起歧义或者容易引发争议的议题,高校要提前做好思想引导、理论解释和实践解读等方面的工作,在实时了解师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将高校思政课平台与网络媒体平台有效衔接,有针对性地疏通高校师生的认识难点和逻辑困境,不断提升全体师生的政治素质和媒介素质。

二、构建舆情监控与应急处理并举的应对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但网络舆情的发展总是一个过程。在有关网络舆情发展成为舆情危机过程中,需要调动和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作用,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危机,控制事态的发展,防止事态恶化,同时校方有关负责人需要第一时间站出来进行回应和表态,稳定师生的情绪,澄清事实。通过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与舆情应急处理机制的协调配合,形成井然有序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建立健全高度专业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是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防御战”之后,应对网络舆情“漏网之鱼”,全天候监控高校网络舆情发展变化是防控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举措。为此,在高校网络监控中,必须在制度建设、技术投入、人员配备、平台规范等方面强化高校网络监控体系建设。

一是要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制度。高校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经常性、长期性。因此,要加强构建以宣传部门、网络信息中心为主,相关职能部门为辅的校园网络舆情监管机制,通过不断加强监管体系的制度建设,以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不断推进网络舆情工作的常规化、专业化发展,切实提高各个有关部门之间协同“作战”能力,以科学有效的监控应对舆情发生的不确定性。

二是要加大校园网络管理技术和人力投入。根据学校实际,加强网络监控技术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网络监控技术和监控系统,不断升级和更新网络监控设备,全面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水平和能力,以促进对校园网络舆情相关信息数据的精准捕获、快速分析和精确预测,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同时,加强校园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打造一支思想政治水平高、网络技术能力强、懂得校园网络舆情特点的监控队伍,构建人工监测与技术监测相结合的具有双重保险的监控体系。

三是要加强校园网络平台规范化监管。把好校园网络准入关是建立校园网络监控体系的重要任务。通过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制度,提高校园网络平台运作的规范化水平,严格实行校园网络登记、备案制度和实名制,加强对师生校园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增强对涉及到学校事务的大流量自媒体的持续关注,积极主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空间。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

快速高效的校园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是高校打好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战”的关键。根据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提供的信息,有效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可以快速调动舆情应对的决策部门、实施部门、咨询部门和相关辅助部门,对舆情危机事件处理预案进行统一部署安排,在相应的应急处理计划和应急处理程序的配合下,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和力量,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遏制负面舆情发展。

面对突发舆情,在应急处理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出面澄清要主动。在发现校园网络舆情的第一时间,校方有关负责人要主动及时进行回应和表态。这既可以充分体现校方对网络舆情事件的重视,防止出现高校网民为使舆情获得校方关注而扩大舆情的可能,又可以使校方掌握舆情发展的主动权,将事态发展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二是群众意见要参考。根据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的特点,校方在回应舆情事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高校网民的合理建议和意见,并在回应过程中做适当的参考和解释。这是对网络舆情有效回应的关键。三是回应关切要迅速。网络舆情事件是在实时动态变化的,如果不能掌握舆情回应时间上的主动性则容易导致丢失舆情发展的控制权。因此,对于高校网民合理、重要、关切的回应要迅速,把握对舆情回应的实效性。四是处理结果要公布。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结果能否反映高校网民的合理要求,是否具备科学性、民主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直接关系着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结果。因此,处理结果要及时公之于众,这既是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有效回应,也是高校自觉接受公众监督的重要体现。

三、构建正面引导与创新宣传并重的引领机制

由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是高校的师生,他们是具有较高知识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个体独立性和个性较强的群体,根据高校网民特点,为保证阵地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在工作中应侧重于采取教育引导的方式。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优质主流意识形态资源,积极推进构建网络媒体与创新宣传相结合的格局,在“开源”与“引流”中实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网民的思想价值引领。

(一)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园主流意识形态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是通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和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二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广泛开展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网络与现实、社会与校园、中国与西方等不同时空格局中真切体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力量。三是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时空布局,综合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着力建设品牌化校园网络理论学习平台。积极推进和加强校园网上理论学习平台建设,以有效网络思政资源供给为基础,以网络技术和专业人员为支撑,以提升校园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与引导力为目的,从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美观性、便捷性等方面不断推进平台网站优化升级,努力“打造一批示范性师生网络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8〕,营造良好的网上理论学习氛围。

校园文化也是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资源。为此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新主流校园文化表现形式,坚持用优质网络校园文化陶冶高校网民情操。一方面,强化主流校园网络文化话语创新。通过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或网络流行语,把主旋律教育与健康向上的求知和科学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高校网民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实现从高端包装到生活化、接地气转变。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通过提高网络文化精品制作能力,积极推出一批优质校园文化产品。比如,通过创办高校网络文化节、打造高校网络文化社区、评选年度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等形式,把主流校园文化元素融入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各个方面,积极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新思维、新语体、新方式”〔8〕,实现主流校园文化的可视化、生动形象化。

(二)以网络媒体为依托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创新

从网络媒体的发展层面看,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高校师生获取信息、表达思想观点的重要途径。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离不开网络媒体的创新运用。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自媒体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园官方新媒体平台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校园官方新媒体平台建设,通过不断创新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的模块建设,将校园官方新媒体平台打造成为集理论学习、信息咨询、娱乐活动、生活服务、主流传播于一身的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校园官方新媒体矩阵,同时以提升师生关注度和吸引力为目标,不断强化校园官方新媒体运营能力,让校园官方网络新媒体平台成为在学校师生中具有正面影响力量的“网红”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师生自媒体平台的积极引导。校园师生自媒体平台尤其是具有一定流量和粉丝校园自媒体对校园舆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放任不管,将会对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作用的发挥造成一定的潜在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民间”自媒体发展情况,做好校园意识形态安全研判,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实行积极的“鼓励政策”,吸纳相关运营者通过各种形式加入官方新媒体队伍。

从网络宣传层面看,要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与方式创新,以吸引力提升助推引领力发挥。一方面,要创新宣传话语。在深刻把握高校网民网络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研究,根据高校网民信息接收的习惯和偏好,变宏大叙事为日常言说,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打造轻快活泼、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形式和言说方式”〔6〕,让话语贴近高校网民生活实际,改变以往的生硬说教和单向灌输,构建一个开放型、参与型和回应型的话语体系,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接地气、听得懂,实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工作者与高校网民之间平等对话、沟通与交流,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创新宣传方式。从高校网民日常生活出发,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日常引导生活中,在生活情景化中激发人们的共鸣。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精选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校内外热点话题,结合高校学生的网络学习喜好,创作具有现实针对性、接地气、吸引力强的内容,在内容呈现上更多地融入动画、声音、短视频等元素,增强传播效果。同时推进主题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学习,主动借助线上传播优势提高影响力,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获得正确的认知。

猜你喜欢
研判阵地舆情
市场研判 不确定因素困扰市场
全球低轨卫星网络最新态势研判
“无尾怪”和“独角怪”
红领巾阵地之小画廊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