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翠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改革开放以来,“三位一体”体质健康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呈现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各方大力支持的新格局。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中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其开展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现实生活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存在一定难度。有学者统计,我国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仅有8%,每天锻炼2h的学生只占6.3%,远低于美、日等国的同类学生。研究发现,学校体育中存在过多的家庭作业、过少的课外体育培训等现象均限制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
心理因素对行为的改变具有直接作用,其中自我效能感是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和核心。翟一飞等人的研究发现,身体自尊、自我效能等心理因素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因此,自我效能对体育锻炼行为可能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探究能否进一步验证锻炼自我效能与学生锻炼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在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是普适性的自我效能评价,得到的结果大多是检出中学生自我效能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共性和规律,缺乏与课外体育锻炼之间的针对性和联系性。然而,初中生在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情绪状态、行为执行功能等方面,多属于发展性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各种情境、内在感受等指标对学生的锻炼自我效能进行评价,结合学生现有课外体育锻炼量探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判定能否通过提高学生的锻炼自信度来改善硬件措施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量。
初中生课余体育活动与锻炼自信度的相关性。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等查询国内外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1)调查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扬州市XX中学初一年级5个班级的学生,对其课余体育活动情况、锻炼自信度进行调查,征询学生本人及监护人的书面意向后,共得到调查对象250名。(2)问卷的设计。采用自行编制的“每日课外运动日志”,搜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状况的基本信息。我国一般基于“周”分配学生上学日和休息日,1周包含5天的上学日和2天休息日。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课外运动量的记录,同样以“周”为时间单位反映学生的课外运动规律。本研究参照NZPAQ-SF以“运动强度(METs)×运动时间(min)×每周进行这种方式运动的次数”统计运动量的方式,通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计算被试每天课外运动情况。参照Ainsworth等编制的“体力活动梅托值表”,根据运动种类及运动的具体内容确定每次运动的强度(METs),梅脱值越高,表示学生当天的体力消耗就越高。并通过“运动强度(METs)×运动时间(min)”计算的运动量。采用Bandura等人编制的“锻炼自我效能量表”(the Exercise Self-Efficacy Scale)来评价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初中生的锻炼自信程度。锻炼自我效能量表共有18个条目,评价学生在应对各种情境如环境、他人影响及内在感受时执行规律锻炼的自信程度。量表采用10间隔百分制,0分表示对自己非常没有信心,完全不能做到;50分表示对自己信心一般,中等能做到;100分表示非常有信心,肯定能做到。调查对象需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对每个条目进行打分,以表明自己在不同情境状态下执行规律锻炼的自信程度。最后,将18个条目的均分作为其锻炼自我效能的得分,得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即研究对象的锻炼自信程度就越高。(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学生发放问卷共计250份,其中男生126人(52.7%),女生113人(47.3%)。问卷回收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39份,有效率达到95.6%。
1.2.3 数理统计法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检查处理异常数据、缺失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采用均值、标准差、皮尔逊相关系数等。
从表1可以看出,初中生的锻炼自信度的总体情况,平均得分(53.51±21.52)分。其中,学生受到环境影响的得分最高,其次是得分高的是他人影响。
初中生的锻炼自信度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本研究将239名学生按照性别、得分等级进行分组,对不同组间锻炼自信度进行统计分析(表2)。结果显示,扬州市初中生中男生的锻炼自我效能平均得分为(55.59±21.32)分,女生的锻炼自我效能平均得分为(51.61±21.63)分,可见男生的锻炼自信度较高。经过对比发现,梅脱值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08,锻炼自我效能的相关系数为0.101,不同性别初中生的在课余体育运动参与度、锻炼自信度方面存在相关。
表2 不同性别的初中生课余体育活动结果比较
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作为反映初中生课余体育活动和锻炼自信度2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如表3显示,课余体育活动状况与锻炼自我效能的皮尔逊相关结果为26.1%,可以看出初中生7天课余体育活动与锻炼自信度的各个维度呈正相关(P<0.05)。研究中皮尔逊相关性最高的项目为环境影响,其次相关性高的项目为他人影响。
3.1.1 课余体育活动的状况与锻炼自我效能的各个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本研究中扬州市初中生的7天课余体育活动与锻炼自我效能的各项目呈正相关。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来自学生所处的环境影响。例如,学生的假期可自由支配活动时间较少、运动场地设施不完备等问题均限制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是他人影响,家庭支持、教师的正确引导等会对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初中生自身而言,由于身体、知识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在参与体育锻炼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对心理易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课余体育活动和初中生的锻炼自信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3.1.2 初中生执行规律运动的自信程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表1数据显示,扬州市初中生执行规律运动的自信度均分为(53.51±21.52)分,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个体的自我效能水平与行为执行能力呈正相关,自我效能高的人更容易克服困难执行行为。因此,初中生目前执行规律运动的自信程度总体处于中等,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1.3 初中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与锻炼自信度的性别差异表3数据显示,在初中生的7天课余体育锻炼中,男生的平均梅脱值为(2.49±5.29)mets,女生的平均梅脱值为(1.58±4.80)mets,对比分析发现,男、女初中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存在差异。同时,男生的锻炼自我效能平均得分为(55.59±21.32)分,女生的锻炼自我效能平均得分为(51.61±21.63)分。由此可见,男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锻炼自信度均高于女生。由于男、女初中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存在的性别差异,女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强度、主动性等均低于男生。
表 1 初中生锻炼自我效能总分及项目得分
表3 课余体育活动与锻炼自我效能项目的皮尔逊相关结果
3.2.1 学校、教师、家长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转变观念,适当减少学生的学业压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正面引导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培养运动兴趣,促进初中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2.2 适当增加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丰富初中生课余体育运动项目,创设活跃的体育运动氛围,鼓励更多的学生同时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中,促进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
3.2.3 依据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充分考虑男、女学生的体育认知与行为差距,区别对待不同性别学生,特别要加强女生的“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教育,鼓励她们勇于参加体育实践。同时,结合学校特点开展有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提高男、女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