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方法,创建独具特色的基层就业工作模式。建立了“以基层就业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心,以互联网为抓手,构建多元平台,健全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的基层就业工作模式。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1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909万人,就业工作非常严峻。引导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具有深远意义。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方法,创建独具特色的基层就业工作模式。
一、中医药院校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
一是就业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就业工作力量亟待加强。就业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太少,而且很多毕业生辅导员中大部分为工作1-2年的新进教师,就业指导的能力和业务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学院开展就业工作的精力相对不足。目前学院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主要以学生管理和行政人员为主,在引导学生基层就业的开展中精力不足。
二是就业市场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校园就业市场还需拓展。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就业市场主要以医药行业为主,可以适当增加多学科、多专业就业岗位。二是有些基层就业岗位与学生需求匹配度不高。一些基层就业岗位较多,但学生的就业意向率和关注度较低,这里面有学生就业观念的原因。据调研,部分学生发现基层就业岗位不能满足自己的求职预期和需求,放弃了基层求职意向。
三是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一是毕业生就业观念亟需转变。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中小微企业和新兴行业就业;部分毕业生对求职就业还持观望态度或是考研二战意愿强烈,慢就业、缓就业甚至是不就业现象依然突出。据调研,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相关专业考研初试通过率达到50%以上,剩下50%学生较多选择“二战”,有意直接入职工作的人群较少。而护理学、康复学等专业的学生,毕业生有很大的就业优势,护理学主要是等待省内外三甲医院的单位招聘,服务基层的意向不是很强烈,康复学相关专业目前毕业生少,且社会需求大,机会较多,这部分群体表示慢就业等待医院等事业单位的招聘。毕业生就业能力还需要提升。
四是宣传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为疫情形势,很多就业岗位都是线上招聘。很多线上招聘平台还未能形成用户黏性。对于学生而言,线上招聘平台属于新鲜的食物,还处于萌芽阶段,未能形成真正的用户黏性,学生有择业需求时很难想起线上平台,而少部分学生后期尝试投递简历,未持续跟进,关注度逐渐减低。高校引导基层就业形式还需继续拓展,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扩展,引导学生基层就业。
二、创新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模式
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方法,创建独具特色的基层就业工作模式。我们建立了“以基层就业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心,以互联网为抓手,构建多元平台,健全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的基层就业工作模式。
以基层就业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心,建立上下联动机制。打造专家智库,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基层就业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心,加强各学院分类指导,深入推进学校各部门的贯通融合,不断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第二课堂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相互融合的高校基层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以“互联网+”为抓手,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专业优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推进毕业生就业管管理服务信息化,招聘信息推送精准化,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每年定期举办校园专场宣讲,主办高校毕业生集中招聘活动及学校春秋季大型就业洽谈会,吸引多家基层用人单位,提供有效就业岗位。大力宣传“西部计划”,扩大宣传、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一线就业,扩大基层就业机会,
构建多元平台,强化基层就业创业实践。充分整合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成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实训基地。用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这一“高平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自主创业,努力在校园里形成积极导向,推动学校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教育的深入良性发展。
健全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强化社会实践支撑。搞好第二课堂这一“大舞台”,深入挖掘和充实第一课堂外的基层就业创业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基层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利用好暑期“三下乡”、“回乡看齐鲁”等社会实践机会,开展srt、“调研山东”、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助推高校学生抢占“挑战杯”、“创青春”等基层就业创业时代先机。
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抢占基层就业创业先机。联系基层,推动基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研项目带动模式,开展双创教师骨干培训、在线课程培训、双创项目孵化推动人才培养。打造“双师型”双创师资队伍,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当前,就业形势仍非常严峻。我们应立足高校实际、学生实际,努力克服疫情现实困难,化解工作不利因素,基层就业工作方式方法,推进学校毕业生稳就业工作,始终将服务青年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扑下身子干。抓好时间节点,将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长期工程,充分发挥高校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各级团组织的作用,完善与招生就业等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完善,工作从局限于宣传信息平台、简单转发招聘信息切实转变为“扑下身子”,切实到学生中去,“一对一”地摸清企业和学生的真需求,“一对一”地联系服务那些有真需求的企业和还没有就业的学生。
二是克服惯性思维,转变思路干。克服惯性,转变不好的套路,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工作,务实不要务虚,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不贪大求多,基层就业岗位推进一个算一个,看到底解决多少实际问题,避免形式主义、工作虚化。搭建线下招聘会与线上基层就业的“桥梁”,协同学校引进适合我校学生的用人单位入驻基层就业岗位。
三是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带着感情干。健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机制,切实掌握毕业生求职心态和就业进展,引导学生主动求职择业,拓宽就业渠道,探索属于共青团自己特色的线上招聘活动,制定“一院一案”、“一类一帳”、“一生一策”的指导与帮扶举措,做到精细分类、精准施策、精确发力为学生汇聚优质的就业资源和更贴心的服务。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根植于中医药传承基层就业发展的实践土壤。当前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是我们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我们要把引导学生基层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重视起来,摆在更高位置,扎扎实实抓好、做好,促进学生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作者简介
安然,女,汉族,1991年2月,籍贯山东,工作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
项目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 年教育教学研究(就业创业教育专项),项目名称:中医药院校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研究,项目编号 JYCY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