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昕芮
摘要:新金融时代背景下,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服务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高校创新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增加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机会、增强学生执业能力,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走出金融人才需求与供给脱节的困境,是高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金融时代;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策略
1新金融时代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1.1金融人才缺口大
一般而言,在世界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10%以上人口从事金融业,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比例应达到5%左右。2016年,美国金融从业人员为838.2万,其中75.44万集中在纽约,占纽约总人口的8.84%;英国金融从业人员有124.6万,其中37.38万集中在伦敦,占伦敦市区总人口的4.51%。新加坡2016年的总人口为561万,其中金融从业人员19.1万,占总人口的3.40%。香港同期总人口为734万,其中金融从业人员22.7万,占香港总人口的3.09%。纽约金融从业人口占比最接近世界性金融中心从业人口要求。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2017年末有34.18万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占年末常住人口的1.41%,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5%的比例要求相差甚远,金融人才缺口非常大。天津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占年末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23%,接近上海的水平。其余的10个自贸区金融从业人员占比都不足1%。就中国12个自贸区整体而言,2017年末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324.26万人,占年末常住总人口的比重仅为0.53%,自贸区金融人才数量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金融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1.2金融人才需求特征
一方面,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发生后,全球金融高等教育学界纷纷进行自我检讨,对“商学院”办学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商学院模式对金融实务操作的膜拜,使得多年来一直“忽视基础理论教学及金融伦理教育,导致学生缺乏洞悉宏观经济动态变化的能力”,即便拥有种类繁多的金融创新工具,最终也无法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以新加坡的杨贤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院”流派则认为金融高等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源,让金融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宏观视角,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发展趋势,各国资本市场日益联系紧密,人才需求量倍增,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迫在眉睫”。同时,高素质金融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国际化的视野、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扎实的金融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高层次金融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卓越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广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道德底线五大要素”,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发展的大趋势。
2新金融时代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协同培养路径
2.1国家和政府层面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考虑在新金融背景下,“一带一路”及自贸区深入推进过程,贯彻落实人才优先战略,拟定金融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金融科技发展新趋势以及金融新业态等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各自贸区发展优势制定区域金融人才发展规划总体目标。设立“一带一路”金融人才专项基金、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人才专项基金,完善国际金融高端人才跨国引进机制,引导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发展及流动。积极引导中国进出口银行、“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并聘请外籍金融专家来华参加国际性金融研讨会,拓展在校生视野,促进高等学校金融人才可持续发展。
2.2金融机构及行业协会层面
中国进出口银行、“亚投行”等涉外金融机构积极与高等学校开展订单班等多种形式合作,协同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委派中高层管理干部不定期到高校开展专题讲座、设立优秀学生企业奖励基金及企业后备人才储备库、吸纳在校生参加国际实习实践项目等,靶向培养熟悉国内外金融规则,具有创新精神,精通金融理论和实务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组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涉外金融机构、高等學校的高官、高管和专家学者,通过研讨会等形式研究制定符合新金融发展需要的国际金融人才职业资格水平考试。鼓励行业协会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国际金融人才职业资格水平考试通过率。
2.3高等学校层面
2.3.1创新课程体系
在新金融背景下,高等学校在对金融机构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邀请金融机构高管、行业协会负责人参与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创新课程体系,培养精通金融理论的人才。具体而言,可将现有课程按培养学生对接金融机构需求的能力及素质要求,划分为经济金融课程群、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课程群、金融计量分析课程群,从而“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精通经济、金融、产业、法律、会计知识,能够洞悉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经济金融课程群包含但不限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金融学、经济法、金融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以培养熟悉经济金融理论的人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课程群可开设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学、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保险学等课程,以培养精通金融市场运作规律的人才。金融计量分析课程群可开设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大数据金融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金融工具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
2.3.2增设国际视野课程群
通过增设国际视野课程群,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人才。在世界经济地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实务、国际信贷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纵览、世界金融史、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等课程,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金融制度变迁的窗口,了解资本全球范围运动的规律,理解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原因、传感机制、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高度敏感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结语
新金融时代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多边性金融合作频繁,资金融通频繁,亟需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创新精神,精通金融理论与实务,能够洞悉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国家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高等学校应联合起来成立“政产教联盟”,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路径,以提升金融高等教育服务新金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远刚,张宏琛.互联网金融下应用型高等院校金融人才培养课程结构设置建议[J].中外企业家,2020(19):163-164.
[2]黄培光.行动学习在新金融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20(11):73-76.
[3]吕琳.基于OBE理论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20(05):105-106.
[4]朱文娟.海峡两岸经济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5):73-79.
[5]潘彬,温桂荣,罗长青.新时代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与改革实践研究[J].教师,20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