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华 邢朝云
摘要:目的:探讨悬吊技术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山东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康复的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实验组使用悬吊技术和作业疗法,对照组使用常规作业疗法,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实验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悬吊技术的运用在脑卒中患者ADL提高上有较明显的作用,应该较为广泛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悬吊技术;脑卒中;日常生活能力
全球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1500万例。当下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成功率也逐渐升高,但是大部分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对日常生活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生活负担。为了解决脑卒中发病后的功能障碍,实现康复目标,在传统康复的基础上加入悬吊系统,利用其特性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训练,针对患者的核心肌群、平衡与协调、步行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改善,最终达到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提高,逐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尽早实现回归生活的目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7月-12月在山东省某三甲医院住院康复的脑卒中患者60例,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病程1-3个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1],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作业疗法,包括平衡功能训练、耐力训练、步行训练、肌力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对照组的训练时间为40min,每日1次,每周5d,为期6周。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悬吊训练,包含上肢肌力训练、躯干肌力训练、下肢肌力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3 评定指标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Holden步行能力量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从年龄、病程、性别等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2 两组各功能评分比较
根据评定指标可以看出干预前两组各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功能评分均较实验前提高,且实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1、表2、表3、表4)
3 讨论
通过对两组肌力的观察,提示了在常规作业疗法的基础上加入悬吊技术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卒中患者的肌力。对于肌力的训练是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偏瘫患者往往出现肢体控制不良的情况,其原因往往是核心肌群肌力减弱、控制力降低,使得核心肌群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多项研究[1,2]证实悬吊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增强患者的核心肌力,提高患者的骨盆、躯干的控制能力,對改善其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两组干预前后步行能力的评分比较得出悬吊系统的加入对于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有较好的效果。步行能力是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康复的重点。加入悬吊系统利用不稳定的平面进行训练充分激活中枢神经系统,诱发患者肌肉的活性、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对肢体的控制以及有利于提高偏瘫患者感觉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机体对患侧肢体的感知度,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平衡功能的目的。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能够明显看出加入悬吊系统的实验组在对于卒中患者核心肌力的增强、平衡功能的改善、步行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只使用常规作业疗法的对照组。初步说明悬吊运动系统结合作业疗法可以通过对患者核心肌群进行训练,改善并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促进其步行能力的提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进而提高其自身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实现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标。悬吊系统在脑卒中康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应当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09):956-967.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09):956-967.
[3]胡川,顾莹,李军.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30(2):114-115.
通讯作者:邢朝云,女,1981年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基础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