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26 21:04曹李朵
南方农机 2021年12期
关键词:考核人才时代

曹李朵,林 洁

(郑州经贸学院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大数据”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8 年9 月的一期美国《自然》杂志上。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是第一个提出“大数据”的公司。麦肯锡表示:“如今,数据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和业务部门,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因素。”大量数据的挖掘和使用预示着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和消费者剩余。毋庸置疑,大数据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广泛影响,审计行业也不例外,审计人员若不掌握大数据审计的相关知识,则面临着“审不了真实的数”,审计人如何应对来自大数据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审计人才输出的摇篮,如何利用大数据培养社会经济生活所需要的审计人才,应引起各高等学校的深思。因此,构建适合大数据时代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大数据对审计行业产生的影响

智能财务、财务共享、业财融合等促进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应用对于审计在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及安全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审计落后于技术发展是当前审计的大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审计工作更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是熟练掌握会计和审计基本理论知识;二是掌握Python、数据库知识、SPSS等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三是要有相当丰富的审计经验,只有对各个行业领域的业务知识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在数量众多关联信息中发现隐含的线索[1]。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的需求是高级复合应用型审计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承担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培养的任务,改革现有审计人员培养模式,基于大数据重建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审计人才。

2 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现状

2.1 “培养目标”定位与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需求不符

中国教育在线网(高考志愿填报网,https://gkcx.eol.cn/special)以“本科”“审计学”专业为搜索关键词找到的高校中有99 所高校公布了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中能体现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审计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高校有17 所,占比为17.17%。主要体现出的关键词为“微机操作技能”“审计数据分析能力”“信息系统审计”“计算机审计”“基于信息化的业务处理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中对于培养目标定位与大数据时代需要的审计人才不符。剩下82所高校对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是注重对审计及与其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大多数高校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对复合型人才缺乏具体的解释。

2.2 就业能力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

大数据时代,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现代化、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财务、会计、审计等工作。数字化带来企业流程重构,新的工作特征显现,数字化人才需求大量涌现。智联招聘调查数据显示,在企业人才招聘中,约5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具备一定能够进行信息化应用能力,而多数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缺乏实践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学生对信息化应用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审计软件应用的初期水平,没有和大数据背景接轨,导致学生就业能力与审计岗位需求不匹配[2]。

3 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3.1 课程设置存在缺陷,导致无法适应大数据

统计发现,本科审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为社会审计,开设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系列、财务管理、审计系列等相关或者类似课程,培养方向主要是财务审计,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方向较少。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方面,难以培养适合大数据审计时代需要的人才,大多数学校仅开设与计算机审计相关的基础课程,较少学校开设如数据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般会根据学校定位与自身的实际情况,且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制定标准,因此各高校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更新知识体系,将新技术融入教学。与大数据的发展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大数据背景下,在审计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更多与计算机和大数据分析相关的课程[3]。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计算机与审计实验课程的结合。但是,由于缺乏计算机与审计应用的复合型教师,将审计提升到“大数据”层面还存在一些障碍。

3.2 考核内容与方式单一

在管理和考核体系方面,对学生的后续发展重视不够,考核内容及方法单一,且考核注重短期成果。目前,高校的考核大多是结构化考核(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比较小。平时成绩的主要形式有出勤、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这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是不够的。社会实践、专业竞赛、论文发表作为考核的加分项,而不是作为必要性考核的内容,不利于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激励效果也不好。部分高校只关注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学分成绩、竞赛得奖、就业情况,对学生就业后的长期关注不够,无法有效得到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3.3 复合型师资欠缺

大数据时代审计职业转型的共同痛点是复合型教师短缺。根源在于兼具审计和计算机知识的教师稀缺,再加上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困难。据调查,即使是国内著名的财经大学,复合型审计教师也非常稀缺。对普通高校,复合型审计教师引进亦是非常困难的,只能借助于现有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因大多数的审计老师都是审计、财务出身,与大数据审计知识跨度相差巨大,所以可能存在技术知识转移障碍,导致教师付出高昂代价重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学习成本高,向大数据转型动力不强。

3.4 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学内容上,一些高校偏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毕业后只懂审计,不懂管理与决策。在教学方式上,大多数高校审计教学以线下讲授为主,以网络教学为辅,案例教学和体验教学很少使用,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够充分。目前,大多数课堂仍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填鸭式理论教学”。这使审计实务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与此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不能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的审计理论,学生只是学习到了最基本的审计理论,对各种知识之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亦不能做到融会贯通。

4 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只有拥有高水平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因此,高校应注重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应建立公平的评聘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及知名企业的培训。加强大数据在审计教学及科研中的应用,促进科研成果向审计教学的转换。

4.2 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上看,重构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合作的人才开发体系,加大审计行业“数据科学家”培养,组建数据分析团队,开发“点线面体”课程体系,如:“岗位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人文素质课程”。重构后的课程应突出管理会计、统计分析、大数据分析、信息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Python,熟悉运用Excel、SPSS等数据信息处理工具[4]。

4.3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审计人才

“产学研”合作不仅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换,还可以提高学生大数据审计实践能力和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软件公司或者企业并不熟悉高校审计专业的实践特性及规律,学生在学校亦接触不到企业实际大数据审计的数据,同时高校审计教师在企业实践及相关技术方面有所不足,因此采用企业、软件公司、学生及高校教师合作进行“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对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是一种新的尝试及探索。

4.4 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从教学方法和方式上看,信息化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在线教学和数字化教学将成为主流教学形式,如“半开放式(线上+线下教学)+连接式”。多种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高校应当强化就业后的考核与评估,实现双重考核(在校成绩考核+就业考核)。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毕业后的相关信息进行持续跟踪,如就业方向、就业稳定性、满意度、工资薪金等方面,探索和验证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培养的效果,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审计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审计人才能力的要求。

5 结论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构建提供了机遇。企业亟须既懂审计又懂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用数据为企业创造价值。高校审计培养人才应打破传统的方式方法,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考核人才时代
人才云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