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勋 陶 东 余 莉 张时龙 余本勋 田孟祥 叶永印
(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贵州毕节551700)
贵州由于受地理、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的影响, 粳稻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 m 以上的高寒山区,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常年播种面积90 万~120 万亩,栽培上以一季中粳为主。 此区域主要包括毕节市的七星关区、 大方、 纳雍、 织金、 赫章、 威宁等县及贵阳、 安顺、 六盘水、 黔南、 黔西南等市(州)的部分县(市、区)。
杂交粳稻新品种应用及大面积示范推广, 对粮食总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已成为中国粮食新的增长点。 贵州省的粳稻育种一直以常规品种选育为主,因财力、 物力、 人力不足, 杂交粳稻育种起步较晚[1]。20 世纪40~50 年代, 主要开展地方粳稻品种的调查整理和系统选育工作。50 年代末期,主要进行品种间杂交,先后育成毕粳1 号、毕粳7 号、黔粳1 号、贵农1 号、黔农 185 粳等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70 年代, 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率先在贵州省开展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七五”“八五”期间,全省杂交水稻研究逐渐减少,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也跌入低谷,直到“九五”末期才重新启动。 进入21 世纪,2009 年2 月,贵州省首个自主选育BT 型粳稻不育系BJ-1A[3]在海南(贵州省南繁基地)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田间鉴定。2009 年8 月,贵州省首个自主选育粳稻恢复系ZC2035 在毕节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田间鉴定。2010 年7 月,贵州省首个杂交粳稻新组合毕粳杂2035 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10020 号),填补了贵州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的空白。
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大工程[4],为提高组合产量,提升组合的抗病性、抗逆性、品质等综合性状, 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创制的三系不育系163A 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测交与筛选试验,育成了高产、 抗逆性强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黔粳优 2 号。
2008 年用合系24/C418//K5 选优株与杂交粳稻品种滇杂 35(F3)杂交,经 6 年 10 代(冬繁 5 代)的系统选育和测配, 于2013 年育成, 命名为 HR295。2018 年4 月, 在海南省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水稻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和专家技术鉴定,更名为黔粳恢2 号。 株高115 cm,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分蘖中等,剑叶平、宽、长,叶鞘、叶缘、叶耳、叶枕、颖尖无色,着粒密,穗长24.9 cm,穗颖花数211.6 个,籽粒团型、无芒。
163A 是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育种目标要求采用优势亲本组配、以BT 型粳稻不育系BJ-1A 为母本、毕粳43/BJ-1B 选系作父本,通过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粳稻不育系。 田间农艺性状稳定,粳型性状明显。 株高75 cm,茎秆粗细中等,株型紧凑,分蘖中等偏弱,不苞茎,剑叶较窄、直立、微卷,穗长14.57 cm,平均穗颖花数达130.6 粒,着粒较密,叶鞘、颖尖、柱头紫色,叶缘、叶枕、叶色、叶耳浅紫色,籽粒团粒型,无芒。柱头外露率75.5%。田间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100%。套袋自交不育度99.979%。达到三系不育系的育性标准,2017 年4 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水稻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和专家技术鉴定。
黔粳优2 号(区试代号:黔粳杂295)是贵阳金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育粳稻不育系163A 与粳稻恢复系HR295 于2014 年配组育成。2014-2015 年南繁季节在海南三亚种植观察和小面积制种;2015 年参加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组合观察比较试验;2016 年进入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2017 年进入贵州省粳稻区试续试和生产试验;2018 年7 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180010)。
中熟粳型三系杂交稻。 生育期适中,全生育期为156.1 d,比对照滇杂 31 早熟 4.0 d。 株高 99.3 cm,株型适中,植株整齐,抽穗整齐。 叶色绿色,叶片中、厚,剑叶叶片平展、 直立, 后期熟色好。 叶鞘、 叶缘淡紫色。 分蘖力强, 穗型较大, 穗实粒数为实粒数153.6 粒,结实率84.3%,千粒重24.9 g。
黔粳优2 号米质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出糙率81.0%、精米率73.9%、整精米率69.4%、 垩白度6.0%、 透明度4 级、 碱消值7.0 级、胶稠度60 mm、直链淀粉含量14.6%、粒型长/宽2.2,主要指标达国标二级优质粳稻标准。
2016 年在区试田间自然鉴定抗性评价中为“R”,人工接种鉴定综合抗性评价为“MS”。 2017 年区试续试稻瘟病田间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综合抗性评价为“MS”。
2015 年参加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组合观察比较试验,平均产量8.28 t/hm2,比对照滇杂31 增产7.5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6 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80 t/hm2,比对照滇杂31 增产13.7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7 年贵州省粳稻区试续试平均产量7.57 t/hm2,比对照滇杂31 增产6.8%,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多点大面积生产试验均比对照滇杂31 增产,平均产量7.98 t/hm2,比对照滇杂31 增产11.8%。
2018-2021 年, 在贵州省粳稻主产区安顺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黔西南州、毕节市等市(州)累计示范推广黔粳优 2 号 3 300 hm2, 平均产量 8.25 t/hm2,每公顷比实施区粳稻主栽品种增产稻谷约600 kg,共增收稻谷198 万kg。
该组合适宜在贵州省海拔1 700 m 以下的粳稻栽培区种植。 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清明节前后播种,播种前晒种、强氯精浸种、稀播匀播,科学肥水管理,培育多蘖壮秧。 育秧方式采用旱育秧或两段育秧,亩用种1.5~2.0 kg,秧龄不超过45 d 。
栽插规格 20 cm×(20+30)cm, 或 23 cm×13 cm或 20 cm×17 cm, 亩插 13.3 万~20.0 万基本苗, 每亩1.5 万~2.0 万穴, 随海拔升高或肥力降低增加种植密度。
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结合科学管水,够苗晒田,干湿壮籽,做到苗足、苗健、穗大、粒重。 亩施基肥农家肥750 kg、尿素10 kg、普钙30 kg、氯化钾5 kg,移栽7 d 后亩施分蘖肥尿素5 kg,主穗圆秆后12 d 亩施穗肥尿素4 kg。
苗期、破口期、齐穗期注意防治稻瘟病,分蘖期、孕穗期注意防治稻飞虱、螟虫。
制种田要选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阳光充足、轻发或不发稻瘟病的中等以上肥力的稻田, 田间隔离主要进行人工隔离。隔离布或隔离农膜高1.5 m 以上、无漏洞,时长45 d 左右。
在海南一般第1 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4 d,2 期父本比母本早播7 d,能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
稀播匀播,父母本播种量为15 kg/亩,培育带蘖壮秧。
在移栽前1 d 普遍防治病虫害1 次,做到“带泥、带肥、带药”到制种田。 父母本行比 2∶8,母本保证每亩大田基本苗13.3 万~16.2 万。父本保证每亩大田基本苗达到0.70 万左右。
犁田时亩施猪粪1 200 kg,移栽时施制种专用肥40 kg/亩作面肥, 插后7 d 亩施尿素15 kg 加氯化钾7.5 kg。 水分管理采用浅水插秧、活蔸露田、苗足晒田、有水孕穗、深水授粉、湿润灌浆的原则。
制种田主要防治稻蓟马、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和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
父本群体小, 便于操作, 花期调节以调父本为主,氮控、磷钾促,干控、水促。
提高杂交水稻制种异交结实率的技术措施通常有3 项:割叶、喷施“九二〇”和赶花粉。
杂交制种的田间除杂工作贯穿于整个制种全过程,不论何时发现杂株均应及时除去。
授粉结束7 d 后,彻底割除父本,当母本进入黄熟期时要注意防控种子穗萌。 种子成熟后抢晴收割,单收、单晒、单藏,防止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