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浩 常巧真 丛虎兹 李 林 阿斯甫江·木拉洪
(1.博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新疆博乐833400;2.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农科站 新疆博乐833400)
新疆是我国的优质棉生产基地, 也是唯一的长绒棉产区,2018 年新疆地方皮棉总产达到320 万t,占全国的52.5%,40 年间总产增加了40 倍。 2018 年新疆原棉年产值超过950 亿元, 占全区农业生产总值的43.1%,农民人均收入的23.2%左右来自植棉收入(主产区占到50%~70%),棉花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城乡就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近年来随着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机采棉在南北疆大面积推广, 棉花产业由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 笔者主要分析了新疆棉花在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促使新疆棉花产业持续良性发展。
1.1.1 棉田土壤环境改变,肥力下降,土壤表层盐渍化严重 棉花多年连作重茬,棉田以施用化肥为主,有机肥施用少, 棉田土壤质地下降, 棉田土壤通气性、保水保肥能力降低,棉田土壤板结严重,新疆大部分棉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不足, 北疆1.29%~1.35%,南疆仅为0.85%~0.89%,属于中等水平,土壤中的氮、磷养分呈增加趋势,土壤中的钾养分呈直线下降趋势,长期连作棉田土壤中的钾、钼、铜、锌等营养元素缺乏[2]。 棉田节水滴灌实施多年,部分棉田没有春灌、冬灌,棉田土壤表层盐渍化加重,春季保苗难度加大。
1.1.2 棉田残膜污染严重 新疆地膜覆盖面积达到4 700 万亩,是我国地膜面积最大、用量最多的地区,据调查地膜在土壤中0~40 cm 土层都有分布,新疆棉田耕层中残膜量每公顷265.3 kg、 最高达381.1 kg。残膜改变了棉田土壤的物理性状, 严重影响了棉株根系正常吸收水肥发育生长, 对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1.1.3 水资源短缺 新疆农业生产全靠灌溉,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大的限制因子, 新疆棉花生产存在水资源严重不足,同时水资源浪费依然严重,水资源在配额过程中大量流失、蒸发、渗漏,南疆片区较东疆和北疆水资源浪费较重。
1.2.1 品种布局混乱 由于在一个区域种植数十个“品种”, 难以进行品种评价和布局规划, 导致品种“多”“乱”“杂”现象无法治理。
1.2.2 品种多 优良品种的增产优势难以发挥,一个县市种植数十个品种, 技术推广部门难以有针对性进行技术培训和宣传, 棉农只能按照自己的种植管理习惯进行操作,严重影响优良品种的增产效果,降低植棉效益。
1.2.3 品质低,增产不增收 品种混杂种植,难以按品种收获和交售,导致棉花混收、混加工,原棉品质一致性差,严重影响纺纱效益,迫使降价收购,不仅降低棉农植棉效益,也降低了加工、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
1.3.1 以散户种植为主,棉花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差目前新疆多数棉农是一家一户分散式生产种植棉花,一家一户生产因品种、种植模式、病虫害防治、脱叶、采收等不同,生产出的棉花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差,难以满足市场对优质棉花的需求。
1.3.2 棉花产业化及优质优价问题 新疆部分地方实现了棉花的规模化种植,但棉花生产、加工链条联系并不紧密,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短,多数棉农作为生产者提供籽棉与棉纺企业所需棉花产品经常产生错位[3]。 新疆棉花收购企业多数以外在色泽、衣分为定级定价指标,优质棉花没有实现优质价格,没有按照棉花品质(比强、马克隆值)来定级定价。 棉花的高产和优质往往呈负相关,影响棉花优质品种的推广[4-5]。
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增加,棉花物化投入成本、人工成本不断上升,1996-2015 年植棉成本呈大幅上升趋势, 从572.8 元/亩增加到2 155.0 元/亩,增长了 272.6%,20 世纪 80~90 年代植棉效益是小麦的200%以上,2014-2015 年加上目标价格补贴后,每亩棉花实际收益为200~400 元,导致棉农植棉意愿下降,棉花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新疆机采棉近年来发展迅猛, 北疆机采棉已在90%以上,南疆机采率在40%~50%。 选择稳产、优质高产的适宜机采棉花品种, 集成完善与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 是当前棉花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5.1 适宜机采品种匮乏, 突破性品种少 机采棉要求品种株型紧凑、茎秆坚挺、抗病、早熟、吐絮集中、 含絮适中、 脱叶剂敏感、 纤维长度≥30 mm、比强≥30 cN/tex,目前新疆还没有培育出既稳产丰产优质又适宜机采的品种。
1.5.2 种植模式问题 在新疆植棉推广66 cm+10 cm、63 cm+12 cm 宽窄行高密度植棉模式,该模式以“小个体、大群体”策略,实现了手采棉高产、稳产的目的,但对于机采棉,该模式由于密度过大,不利于棉花品质提升,密度过大,喷施脱叶剂后叶片挂枝率过高。
1.5.3 机采棉脱叶、化控、打顶等技术问题 品种多,化控、脱叶等技术不配套,棉田郁闭、密度大,顶桃成熟性差,吐絮不集中,脱叶效果差,机采棉品质低。
农业农村执法部门依据《种子法》,严格治理种子市场,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套牌种子等违法行为,规范正常的种子生产和经营活动, 各地种子管理部门根据本地气候、积温等条件,先进行试验示范,推荐适合本地区的机采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
加大地膜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执法检查力度; 贯彻落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全面推广使用0.01 mm 标准地膜;同时开展生物降解膜试验、棉花无膜栽培技术模式试验;加大回收机械科技研发力度,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进一步明确种植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对地膜回收利用的责任。
水是农业的命脉, 在新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治理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实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 根据新疆的整体水资源情况,确定新疆种植棉花的区域,一些生态脆弱区、次易棉区、风险棉区退出棉花种植生产。
引导鼓励棉农以土地入股种植合作社或 “纺织企业+加工企业+合作社+棉农”及有实力轧花企业流转棉农土地等方式,形成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经营主体。
2.4.1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品质 棉花种植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种植品种集中,选择1~2 个主栽品种,机采棉全程机械化、精准化的田间作业,提升棉花品质,实现提质增效。
2.4.2 规模化发展, 节本增效 棉花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精准化、机械化种植,减少人工投入成本及节地增效,通过规模化集中采购棉种、肥料、机械耕作等,可以节约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费的投入,实现节本增效,提高棉农增收。
2.5.1 选育优良品种 科研部门按照早熟、 中熟等区域,加大适宜机采棉的品种选育、筛选力度,选植株坚挺、吐絮集中,对脱叶剂敏感、衣分高、绒长大于30 mm、比强>30 cN/tex,且适合机采的品种。
2.5.2 加强技术推广力度 农技推广部门加大 “良种+良法” 技术配套及农艺和农机技术融合推广力度,研制出既适合机采优质品种、便于管理、提升品质,又节本增效的种植管理模式。
2.5.3 合理施肥 结合化肥、农药零增长的政策,推广秸秆还田,增施腐熟牛羊粪(或油渣)、液体高磷钾滴灌肥,培肥地力,推广杀虫灯、黄板、捕食螨、寄生蜂等物理、生物防治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生物农药使用。
2.5.4 推广田间管理措施 大力推广应用早中耕、早化控、早打顶及水肥一体化等综合调控措施,协调好棉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塑造丰产健壮株形,使农艺、农机技术融合集成配套,合理利用光温资源,挖掘棉花生产潜力,实现机采棉早熟、优质、高效的目的。
2.5.5 提高脱叶率的措施 选择适宜本地的机采棉品种, 新疆北疆一般选新陆早系列生育期在120~125 d,南疆选新陆中系列生育期在125~140 d,依据机采棉品种的特性和生长势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在棉田吐絮率达到30%或顶部棉桃生育期到45 d、气温在20℃时,使用大型机械或飞机喷施脱叶剂。
2.5.6 加强苗期盐碱地改造, 提高棉苗成活率 为改变棉苗前期生长缓慢, 后期贪青晚熟, 促使出苗快、生长快,减少死苗,提高成苗率。 在棉田滴施出苗水时,滴施腐殖酸水溶性肥料,降低种子周围的土壤盐碱度,促使快出苗,棉田苗齐、苗壮,保证收获密度。 在棉田生长前期,多滴施腐殖酸等强酸性的水溶性肥料,叶面喷施芸苔素、氨基酸、锌肥等,促进棉苗前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