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蕾 次 央 强巴旦增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时刻把握历史方位,践行使命任务,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正确思想引领,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让他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已实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但民族地区的思政教育发展水平仍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认可度亟待提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使命与担当,推动民族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扎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可度,为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打牢思想根基,本文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研,紧密结合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分析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为积极探索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应对之策。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平均发放至12个学院(部),全面覆盖本校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学生。因为是以学院(部)为单位统一发放、回收的,因此,学生填写问卷态度端正,积极性较高。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7份,有效问卷率达91%,保证了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本次调查的民族大学生中,男女性别构成比例为:47%、53%;在民族方面,藏族学生占71%,明显多于其他民族学生;在年级方面,主要集中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大四学生仅占一小部分;在政治面貌方面,人数集中在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考虑到77%的调查对象为大一、大二学生,以及我校每年入党的名额限制和严格要求,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根据我校学生当前思想状况,结合学校主题教育相关要求及学生管理队伍需要深入了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有关学习生活习惯、校内活动参与度、课余生活安排情况、学校思政教育认可度等四个维度共计33题的问卷调查,每一项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欠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对突出,但其战略意义却非常重要。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局势并不乐观,“三股势力”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唆使下,蛊惑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危害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2〕这不仅会威胁到整个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全和稳定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生力军,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未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是维护地区稳定、促进民族深入交融、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深入探析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从根源上解决思想认识不充分、养成教育不理想的情况,对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至关重要,不仅能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不断输入高层次人才,也能为有效促进民族大学的一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我国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是民族政策与教育政策的有机结合。〔3〕但不同民族的学生受特定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地域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其认知水平和思想意识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已实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仍无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次问卷调研探索了在民族大学中推进思政教育认可度所面临的问题。
在本次调研的对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个体认知体系及学习适应性还是相对较弱,在学习生活习惯上存在的问题较多。调查发现,民族大学生具有明确的长期学习目标者占49%,能够合理安排娱乐与学习关系者占60%,认为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有益者占79%,其中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者占67%,提前复习备考者占70%,但上课记笔记者仅占39%、划重点者占51%,有59%的低年级学生仍处于入学迷茫阶段,69%的高年级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有2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从没去过图书馆。
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学习目标或职业规划不够明确;二是课后学习场所选择不够合理,甚至有学生在大学期间从没去过图书馆;三是学习习惯不够科学,学习缺乏自觉主动;四是学习与娱乐的关系不够明确,学生认知极不科学;五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过于简单,不能体现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六是知识拓展不够,学生对学习内容存在片面的认识,只求了解专业知识,对通识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民族大学校园文娱活动作为民族团结、交往交融的主要载体,是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方向、凝聚学生向心力、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校活动参与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发现,在校内文娱活动中,有58%的学生喜爱的活动倾向于文体表演类,92%的活动以大一学生参与者为主,为培养个人能力、增长见识参与的学生分别占38%和25%,被活动内容和奖励吸引的学生占72%。同时,有29%的学生表示活动缺乏对外补充,46%的学生表示活动内容安排进取精神和学习氛围营造不够,63%的学生表示学校活动的形式、场地、器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活动场地仍需扩建、活动器械仍需增加。
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内文娱活动参与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活动的参与不够积极,多数学生倾向于文体表演类,对于学术类活动的需求不高,对学校讲座类、技能培训类活动的参与不感兴趣;二是参与活动的目的分化明显,多数学生对各类活动的了解并不充分,参与活动的动机也不纯粹;三是学校活动的硬件设施待改善,部分学生表示学校活动的形式、场地、器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活动场地仍需扩建、活动器械仍需增加等。
在本次调研对象关于课余生活安排的信息反馈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层次、不同的学习阶段,课余生活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安排主要分布在促进专业学习(38%)、休闲娱乐(33%)、锻炼身体(33%)等选项,积累社会经验和参加各类名师讲座的仅占10%和9%,认真落实课余生活计划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仅占24%,有计划但执行不力的占40%,而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进行玩游戏等娱乐活动的占46%。课余参加社会实践或社团等活动的仅占25%,更有7%的学生从未在课余时间里报名参加过任何社会实践或社团等活动。
对于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来说,课余生活安排满意度一般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一是课余生活安排倾向明显,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课余生活的安排基本分布在促进专业学习、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等;二是课余时间计划及落实差异显著,对课余生活有计划安排并认真落实的学生极少,有计划但执行不力的占多数;三是网络资源利用状况差异显著,多数学生选择玩游戏等娱乐活动;四是利用课余提升实践能力的意识较低,更有部分学生从未在课余报名参加过任何社会实践或社团等活动。
新时期及新形势下,民族大学要立足于新时代,面向民族地区,服务于经济社会,办好中国特色、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教育,因此,更应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但在实际的思政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多样性急需进一步提升,因为素质教育讲座占41%,其中49%的学生认为现有思政教育形式与学生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有47%的学生表示更偏好社会实践,42%的学生表示学校现有思政教育影响力一般,仍需改进。
在本次调研中有9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民族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民族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工作成效持有怀疑态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开展形式的灵活性不足,多为素质教育讲座;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性不够,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三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针对性,且实用性不强;四是思想引领缺乏前瞻性,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强化习惯养成教育,确保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认可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一定要在尊重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行为习惯与语言习惯以及思维习惯等方面入手,让思政教育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认可度。
第一,上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加速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一步加强新生入学思想政治教育。从上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开始将思想政治和志向培养结合起来,将国情区情与思政教育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奋斗”价值观,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努力方向。第二,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恰是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养成的基础,要从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人生价值出发,在尊重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筑造思政教育根基。第三,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先进思想政治理念的熏陶,从开学第一课引入思政教育理念,逐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思政教育的认可度。
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实现思政教育寓教于学和寓学于乐。校内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方式和场所,也是寓教于学、寓学于乐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大学要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日常管理和文化娱乐活动中,寓教于学、寓学于乐,积极发挥校内活动的引领作用,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政活动的参与度。
第一,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丰富思政活动种类和形式,让思想政治寓教于学、寓学于乐,不断创新思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思政活动选项。第二,优化思政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各类学生组织的管理,提升组织者的道德素质和思政教育水平。第三,充分发挥融媒体作用,积极主动地抢占网络空间舆论的主阵地,形成思想政治线上与线下的无缝衔接,进一步加强树典型、学标兵活动,让学生在领悟和感动中坚定“四个自信”,坚信党的领导,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寓学于乐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对学校思政教育的认可度。
在新时代的多元一体化格局中,民族高校不仅承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工作,还肩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因此,稳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认可度不仅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是新时代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向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加大校内思政教育落实力度,在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的同时,优化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第二,重视第二课堂思政活动,要从端正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增加教学投入以及强化平台建设入手。第三,改革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考核形式,积极转变考核方式,建立符合区情、校情的课程评价体系,逐步实现校内专业课程考核的多样化,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被教育转向自我教育,从注重应试教育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
目前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也成为大学校园内宣传思政教育的平台。但现代网络对于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仍有诸多不良影响,应着重注意校内思政教育平台的运用,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认可度。
第一,开展各级各类有效的专业思政竞赛活动,为学生主动学习思政教育知识提供平台。第二,加强课堂思政教育,定期举办思政教育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学科竞赛,为课堂思政教育的推进提供有效平台。第三,对各类学生组织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真正做到让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认可度。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大力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有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持续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认可度,才能取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第一,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时把握民族政策的动态及方向,将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引导学生学好“五史”,坚定理想信念。第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将民族文化与校园思政建设相结合,将民族文化与思政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的认知水平。第三,牢固树立理论自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学习我国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念,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客观理性地认知国际局势和世界秩序,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强化思想意识,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认可度出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民族大学相比普通高校具有较多的特殊性,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属于本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要做好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思政教育的认可度,就必须在了解和尊重这些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开展,这样才能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有助于他们学业和思想等方面的进步。〔4〕要引导不同民族的大学生接续奋斗,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事业之中。推进民族大学思政教育,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做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美丽新西藏的生力军和学校发展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