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河
(临夏回族自治州科技情报研究所,甘肃 临夏 731100)
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种类之一,其加工制品的品类繁多,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技术有助于产量和质量的双重提高,进而满足现代社会多方面多领域的巨大需求体量。基于此,文章着重阐述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和常见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对于马铃薯种植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及价值,同时也希望激发更多农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思考和探索实践,以促成更为广泛的经验分享,为社会的共同进步贡献一分力量。
为了能够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并确保综合质量,最为重要的是选择优质恰当的品种进行种植,在筛选马铃薯品种的过程中,需坚持以下四个原则。首先,因地制宜原则,部分地区为了能够持续提高马铃薯的产出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身的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盲目引进新品种,尤其是对于部分“进口品种”在不够了解和认知的情况下过分推崇,进而在品种选择的过程中做出错误的决定;其次,抗病虫害原则,在筛选马铃薯品种时,还需实地考察调研该品种在种植区的常见病虫害,尽可能选择能抵抗多样病虫害的马铃薯品种,为后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尽可能减少常见病虫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需选择适应能力强、抵抗能力强的品种,确保马铃薯的最大存活率,尤其在跨地区引入的过程中,马铃薯适应性尤为重要;最后,还需根据外观选择较好的品种,包括个头、光滑度和健康程度等,这对于后期培育出高品质的马铃薯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在种植地选择和管理过程中,需严格遵守马铃薯种植的基础条件,确保其产出量和品种优势。具体来说,首先,马铃薯需生长在疏松的土地中,且地势要足够平坦,营养成分丰富,种植地最好靠近便捷可利用的水源,有利于在种植过程中进行更高效率的灌溉,进而确保马铃薯的健康生长,同时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在利用水源进行灌溉的过程中也可凭借技术手段进行优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种植要求,筛选出更多符合要求的土地,但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和权衡;其次,若选择无土栽培方式,营养液的浓度将直接关系马铃薯的营养吸收情况和生长速度,需根据品种情况和预期效果进行合理种植;最后,需注意合理轮作,避免为了盲目追求产量而进行连作,连作不仅会降低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导致土壤营养供给不足,还可能为马铃薯带来更多的病虫害影响,进而降低马铃薯的综合品质和总体产量,反而不利于马铃薯长久的种植。
基于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和不同时期的肥料需求,在进行施肥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施肥时尽可能选择有机肥料而不是化肥,使其符合环保、健康的倡导和发展需求,且有机肥料更有利于马铃薯生长的土壤环境,能促使土壤更加肥沃,尤其是在马铃薯块茎膨胀的关键时期为其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较好的发育环境;其次,马铃薯的施肥原则可以概况为“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相关的劳作者和技术人员在施肥比重中需注重基肥,早施具有接力作用的追肥,满足马铃薯在后期关键生长阶段的肥料营养供应需求,以生长出更优质的作物;最后,从时间角度来说,马铃薯的开花期一般在雨水和日照充足的季节,该阶段施肥的效用最高,能够更好地将肥料进行转化和吸收,因此马铃薯的开花期施肥尤为重要。总而言之,施肥管理是马铃薯种植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恰当的节点进行科学比例的施肥,能够为马铃薯提供充足的养分,进而确保其综合产出。
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多种真菌性病害,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包括晚疫病、早疫病、萎蔫病、干腐病等,其中晚疫病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真菌性病害之一,该病害本身较难控制,需通过观察马铃薯的生长状态并在发病前及时利用药物进行防治。具体来说,马铃薯感染晚疫病的原因多为其附近生长的杂草、有机堆肥、种植的番茄等,其中杂草是最常见的传播宿主之一;另外,气象条件变化也可能导致马铃薯感染晚疫病。在实际防治过程中,一方面,在播种前需按照标准和要求淘汰抗病害能力弱的病薯,从根本上提高马铃薯的生存率和抗病害属性;另一方面,若发现马铃薯已经感染,则需立刻使用浓度为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进行叶面喷洒,在喷洒前需兑水稀释,马铃薯的药剂使用量控制在2.61kg/hm2~3.351kg/hm2,药剂的喷洒时间选择方面,喷洒日的温度建议在10℃~25℃,空气的相对湿度指标超过90%,此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药剂的作用。总之,真菌性病害一旦出现,需及早采取防治措施,避免后期阶段难以控制进而影响马铃薯的产出质量[1]。
例如,早疫病也是马铃薯容易感染的真菌性疾病,部分人将其与晚疫病混淆,但其实二者在表现和防治用药方面看大有不同。具体来说,二者均会长霉,但颜色表现不同,早疫病的霉层偏灰色,而晚疫病是白色,且早疫病有同心轮纹,晚疫病则不具备这一特征。在具体的用药选择方面,若已过马铃薯盛花期,且马铃薯下部的叶片出现早疫病病斑,整体出现概率超过5%,则可使用代森锰锌、嘧菌酯、苯醚甲环锉等,按照每种药剂的要求每隔7d 喷洒一次,直至马铃薯收获,在具体喷施过程中要将药剂均匀喷洒在叶片的正反两面,确保药效发挥最大作用。从目前经验来看,嘧菌酯在该阶段的效果最佳,建议将其作为首选。若马铃薯的块茎部分感染了早疫病,马铃薯收获后利用代森锰锌药剂进行喷洒,能够有效预防马铃薯在储存期出现更为严重的腐烂问题。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常出现的细菌性病害包括黑胫病、青枯病、疮痂病以及环腐病等。具体举例来说,黑胫病的防治措施是主要在大面积播种前的选种阶段通过专业的化学试剂进行浸泡处理,仔细观察茎块变化情况,若出现存在感染现象则需立刻进行隔离,若出现严重感染现象则需直接进行毁灭,并全面检查其他目前看似健康的茎块,尽可能消灭潜在负面因素。处于生长期的马铃薯植株若感染黑胫病,其体积则相对常规植物较小,叶片产生黄斑且进一步蔓延,茎块部分变黑、腐烂且伴随着异味,此阶段已很难治愈。因此,关于黑胫病及其他细菌类病害,主要在于“防”,通过播种前严格的选种程序将可能感染病害的茎块淘汰,降低出现大面积病害的可能性,进而保障马铃薯的全面健康成长,提高总产出量和品质[2]。
对于马铃薯而言,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包括卷叶病、印花病和奥古巴病等,其中卷叶病的出现频率较高,会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部分易感染品种的产量损失甚至能高达90%。关于此种病害的防治措施,一方面,工作人员在选种培育阶段需执行严格的淘汰制度,提高整体的抗病害性,也可以利用“热处理”的方式进行消除;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反复喷施杀虫剂进行卷叶病的控制,减少传播媒介以降低发病率,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防治措施之一,但其涉及资源投入问题,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不利于生态平衡,也不符合环保健康的思想理念。对此,在选种培育阶段工作人员需进行严格控制,从根源上降低病毒性病害产生的概率,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持生态[3]。总而言之,关于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最主要的是在马铃薯选种培育阶段通过严格把关剔除不良品种,增强马铃薯整体的抗病害性,从源头进行控制和预防。此方法也符合投入产出原则,能够最大程度避免资源的浪费、降低成本投入,符合量产需求和经济性原则。因此,选种培育是马铃薯病害防治的重中之重,只有人们不断提高意识、增强重视,才能够真正保证马铃薯的高效产出。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常见的马铃薯虫害包括蚜虫、叶蝉、地老虎、桃叶蝇和金针虫等。其中,关于蚜虫的防治,常规做法是通过引入天敌进行对抗处理,而蚜虫的天敌为黄蜂和甲虫,此种方式更符合生态发展要求,也利于系统性的环境维护;若不得已需使用药剂进行处理,则需要注意避免杀害蚜虫的天敌,避免粗暴的药剂使用破坏生态环境,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恰当地进行喷施,这样也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和成本投入。在药剂选择时,可使用含量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根据要求对其进行稀释并使用;另外,也可以选择含量40%的乐果乳油。关于“叶蝉”的防治措施,可进行“区隔”处理,由于其一般选择在豆类植物上越冬,将马铃薯与豆类植物进行区隔能够减少叶蝉的侵害;另外,也可以利用“黑光灯”对其进行捕杀,若常规的物理方法效用不佳或效率低,还可以通过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如选择含量20%的叶蝉散乳油或含量为40%乐果乳油,根据马铃薯规模、虫害情况和使用要求进行叶片喷施。因此,虫害作为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在具体的治理虫害过程中,相关人员需秉持生态原则,尽量使用符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防治手段,若防治效果不理想,再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药剂对其进行处理[4]。
文章阐述了马铃薯的种植技术要点,包括选种、种植条件和施肥管理,科学的种植管理能够为马铃薯的高品质产出奠定坚实基础,并且分析马铃薯的常见病虫害,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虫害,提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选种”阶段进行严格筛选,从根源上降低发病率,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药剂进行喷洒,或采用其他物理方法。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能够激发更多该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经验分享,优化马铃薯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