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思路和建议探索

2021-12-26 07:00:14王浩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19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经济

王浩

安徽电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31

1 数字经济背景

1.1 数字经济概念

数字经济的概念20世纪从美国提出,在1998年,美国商务部的《新兴的数字经济》报告中首次引入了数字经济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广义和泛化的。我国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使得数字经济首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点。

数字经济的概念在各类白皮书和各地的数字经济政策中都有表述,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其普遍都认可其基本内涵:数字经济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为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等特征,至少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

1.2 发展机遇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地位达成共识。目前,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中美两国在数字经济领域遥遥领先,世界主要国家争相提升数字经济的战略地位,加速追赶数字化发展的步伐。在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深度融合、加速创新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推动经济复苏的有效手段,各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不断应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同时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化发展,抢占产业新风口,促进经济持续性增长,增强国家竞争力,从总体上看,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共识

国家全面提速数字经济建设步伐。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启动“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从能力扶持、金融普惠等多方面帮助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今年国家将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成为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全国多地正加快布局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将带动万亿级的大市场。下一步,国家将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持构建农业、工业、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在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专门有一章内容阐述如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围绕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列出体系化的工作[1]。

2 县域数字经济存在问题

县域发展数字经济仍然面临许多难题,常见的共性问题如下。

2.1 核心数字产业发展不突出

县域受限于区域大小、产业架构等因素,数字经济核心规模一般不大,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专用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链链条不健全,相关大数据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支撑能力不足,数字产业化生态没有建立。

2.2 产业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

县域企业受限于规模、能力等因素,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对于市区较为滞后,大量企业自建生产系统与管理系统停留在可用、能用层面,没有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数字化流程缺乏再造。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缺乏方向,产业优势没有释放,发展方向较为传统,数字化转型方向需要指引。

2.3 人才发展瓶颈急需要破解

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需要大量数字化人才的持续支撑,受制于县域能级的限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相对困难。外地人才对认知度不高,本地高校数量不足,或者本地毕业生留下的意愿不强,“留不住人”成为困扰各县数字经济发展一大难题。

2.4 数字化发展意识较为薄弱

在政府层面,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且跨越多元领域,领导层数字化意识薄弱,对数字经济内涵、特征、趋势、影响等缺乏体系性理解,应对新形势、新事物、新挑战的能力不足。在企业层面,中小企业为主导的大量企业缺乏对自身发展的战略思考,尽管数字化发展趋势明显,但依然困扰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权衡中[2]。

3 主要建设思路探讨

3.1 明确发展定位

各区县应积极承接省、区域发展方向,牢牢把握新一轮信息革命和技术变革“窗口期”,以数字驱动、追赶超越为主题,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路径,重点培育和引进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鼓励“数字+”“5G+”“互联网+”应用创新,不断发展新经济、催生新业态、创造新模式、壮大新动能,树立在市、省、区域、国家各级的清晰定位,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各领域发展的阶段目标。例如:全省电子元器件产业示范区、长三角新型智慧宜居地、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

3.2 统筹发展路径

系统布局,统筹推进。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深化部门协调、企业联动,有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创新环境建设,构建数字经济生态,增强数字经济整体发展实力。

重点突破,特色发展。聚焦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策划和引进若干重大项目,实现产业链关键节点重点突破,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立足数字产业基础,差异化定位,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产业体系。

创新融合,赋能提升。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强化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

开放合作,产业协同。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充分对接省市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形成资源共享、产业同链的协同发展格局。突出区域功能分工,合理规划各园区产业布局,坚持产业协同联动,引导产业有序转型和集聚。

3.3 梳理工作抓手

3.3.1 全面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进网络设施改造升级。按照“统筹建设、集约共享、规范管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加速推进城乡一体的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继续深化4G网络覆盖,构建全县一体化的“双千兆”网络。进一步加大NB-IoT、WiFi6网络部署力度,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市政管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应用场景实现深度覆盖,推动移动物联网在工业生产、城市管理服务、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加速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推动感知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发展。建设市级物联网管理云平台,对物联网设施实施统一部署管理。推进政务网络主干带宽扩容和网络覆盖提升,增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电子政务协同支撑能力。完善云化数据资源建设,统筹规划建设云基础设施。

3.3.2 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一是提升电子制造硬实力。依托现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积极对接发达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选择一批重点电子信息制造行业为抓手,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制造业大型企业,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引领电子元器件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加速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打造本地电子信息制造业硬实力。二是打造信息技术软实力。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加速智能化发展等新趋势,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融合、集成、创新应用,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与虚拟现实产业,形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3.3 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一是推动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县域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机器换人、车间数字化升级,以及ERP、CRM、MES、PLM等信息化系统集成应用,推进生产过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实施大中企业、小微企业等差异化企业上云推进策略,推动行业领域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形成一批可复制的深度用云试点示范。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服务型制造数字化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和能级,形成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实现“制造”向“智造”的转变。

二是推动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围绕数字消费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养老、旅游、医疗、金融等产业融合渗透,持续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用数字化为现代服务业赋能。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集成应用,深化“大数据+”农业应用,发展以精准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为代表的农业融合新业态,壮大以智慧农业为引领的农业新动能。

3.3.4 全面促进数字化治理升级。结合省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大数据发展应用、政务云建设等指导意见要求,制定、完善数据资源采集、共享、管理、应用、保护的具体办法措施。建设统一的数据资源池,涵盖基础信息库以及时空数据、视频数据、信用数据、经济数据等重点领域主题信息。制定政府数据开放计划,逐步、安全、规范地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吸引社会力量围绕城市管理、便民服务的痛点和堵点开展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新模式开拓和新业态构建,探索推进数据汇聚和开发利用。

3.3.5 努力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出台专项政策支持。集成国家和省、市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在土地、税收、资金、人才、投融资、研发、知识产权、招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本县数字经济专项扶持政策。加强项目用地、融资、能耗指标、市政配套等方面的统筹,向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倾斜,对数字经济领域产业链缺失环节的重点产业化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增强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新业态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积极争取并持续创新各类先试先行政策。

二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设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数字经济领域科创项目、研发团队、引进工程。积极争取省市有关基金支持,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产业,努力缓解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支持开展面向工业制造、旅游、农业、电子商务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应用示范。鼓励企业利用数据开放资源开发特色应用,对重大应用示范项目优先安排目资金扶持并进行大力推广。

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根据省市人才政策研究制定“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计划”,创新人才成长、引进、使用和激励的政策环境,创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借助区域一体化发展形势,通过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引进人才,过程中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依托本地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吸引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企业,以新建、嫁接等方式,联合培养、培训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各种人才。

四是培养数字经济意识。开展对党政干部的数字经济知识培训,并将数字经济内容纳入党校主体班培训课程。实施企业管理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数字经济融合应用培训,开展数字经济、工业物联网、制造业转型升级等专题课程,引导企业重构生产模式、运营模式、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实现价值提升和能力增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五是实施数字应用普及活动。面向群众开展信息消费示范周、示范月等活动,展示智慧社区服务、智慧养老、智慧旅游、智慧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和产品,通过互动式体验,让群众直观了解数字经济带来的智慧生活方式转变,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数字经济建设的热情和意识,创造全民了解、学习、参与数字经济的氛围[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议加强数字经济的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严密的、规范的数字经济统计体系和测量原则,加快开展数字经济相关统计调查,推进数字经济领域的政策影响力。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