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1-12-26 03:57张劲英
南方农机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本门机械制造技术工学

张劲英

(吉林化工学院航空制造工程系,吉林 吉林 132022)

1 课程改革的背景

通过对国内大多数高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调研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主要是根据机械制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彼此的逻辑结构关系来组建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有些学校也曾尝试过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但由于实践条件和师资条件所限,只是单纯地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增加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然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与掌握。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理论知识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情况,使理论与实践形成严重的脱节。如果依托学校现有的实习实训条件,依靠本课题组成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将授课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工作生产实践当中,使同学们更深地体会工作生产实际应用中的道理,做到理论与实践不分离,就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讲解的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事实上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多数还停留在偏重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当中,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 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且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思维不活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更谈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生产实际联系起来。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校必须对课程进行研究与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消化。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要快速、有效紧密结合,使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本次教学研究,探索出一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在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3 课程改革的实施

“工学结合”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充分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将理论教学内容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深度剖析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把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在工作生产实践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职业技能课程,本门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共64学时、4学分。课程内容涉及机械零部件加工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为主线,机械零部件加工所必需的知识为主体,实现对学生机械制造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本门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分析与整理,总结得出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将理论知识的应用展现到工作生产实践当中去,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课程改革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深入研究相关教学资料与资源,整合教学内容

组织“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组成员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研读教材、参考相关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为主线来设计课程,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为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分解为三大模块,即“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以制造方法和制造装备作为“基础模块”,以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规程制定作为“设计模块”,以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作为“拓展模块”来整合教学内容。在整合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先进性。

3.2 构建与工厂生产实际相似的工作环境,依据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主要以企业工作岗位为载体,将授课方式改为“课堂—模拟车间—课堂”,创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快速、有效地紧密结合。

3.3 组建有效的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话背后隐含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随时会遇到或想到一些问题,虽然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但良莠不齐。作为初学的学生,可能不好分辨。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足够充分、合理、有价值的资源,以此来满足学生自主去探索新知的需求。所以,为了更好地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学资源库是非常必要的。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件、优秀教程、加工案例、教学视频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4 研究研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将学生按人数合理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各个学习小组可以围绕学习内容先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汇报”方式,推行研讨式教学方法。针对某一个问题,先组织各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授课教师可以随机在各个学习小组中找学生谈谈本小组的观点。这种随机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间接地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度,也会逐渐地培养一些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项教学改革要想顺利地推进下去,成绩评定方案也要进行相应配套改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案,要求成绩评定方案不能再是传统的“一考定成绩”。而在考核方式上更应该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在“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中,要特别注重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规程实施的效果及实践过程动手能力的考核,加大这部分的成绩比例,可以占到学期期末成绩的40%~50%。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踏实地学好这门课程,而不是临近期末时搞突击;另一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注重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核,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2-3]。

4 课程改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工学结合,构建与工厂生产实际相似的工作环境,针对部分教学内容将授课方式改为“课堂—模拟车间—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场地移至模拟车间,对机床、刀具等进行实物展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讲解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和制造装备的实际应用。这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机地融为一体。推行“小组汇报”研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活力[4]。

5 课程改革的创新点

1)有机地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将课程原有的授课顺序进行调整,设计出更偏重于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2)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适时将授课地点转移到模拟车间,使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快速、有效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法来提高教学效果[5]。

6 教学团队保障

根据吉林化工学院师资的构成组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课程组成员均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其中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教师1名,技师职业资格教师1名,高级工职业资格教师5名。航空制造工程系拥有普通机械加工厂房1个、数控机械加工厂房1个,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机械加工设备200多台,完全可以满足课程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另外,学校依托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实践教学基地,还聘请“长白山技能名师”作为兼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工作实践的现场指导。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对2020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班级进行试点尝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与研讨,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这一切有利的条件,都会保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7 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与生产企业的联系日益紧密,采用与生产企业工作环境相同的教学模式更加受到高校课程改革的青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紧跟制造行业的发展脚步,毕业生能够在进入企业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大大缩短企业新员工的培训周期,受到制造类企业的高度认可。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现代企业人才,全面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机械类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必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新趋势,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助力。

猜你喜欢
本门机械制造技术工学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安全工程专业“建筑消防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的探讨
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
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第一堂语文课教学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