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平 ,温春阳
1 三亚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海南 三亚 572000;2 三亚学院健康医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目前,国内外指南建议慢性HBV感染免疫清除期患者行抗病毒治疗以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而对于免疫耐受期患者推荐定期随访,无需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但近年多项研究提出了免疫耐受期患者有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不容忽视。当前学界也有对免疫耐受期患者有推荐积极规范抗病毒治疗的倾向。由于国内外指南的诊断标准不同,观点不一,有必要进行探讨。2021年1月,日本肝病学会(JSH)发布《乙型肝炎治疗指南(第3.3版)》[1],本文简要归纳了其中关于免疫耐受期的推荐意见(2021年5月JSH更新的第3.4版未更新该方面内容),以供探讨。
JSH建议免疫耐受期的诊断需慎重。定义为:(1)HBeAg阳性,HBV 复制活跃,传染性强;(2)ALT<30 U/L(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研究组2008年标准);(3)排除因脂肪肝、酒精和药物等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异常升高;(4)肝组织学无活动性炎症。
(1)免疫耐受期患者,HBeAg阳性,无活动性炎症。
(2)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无活动性炎症[定义为:随访3 次/年以上,并满足HBeAg持续阴性、ALT持续正常(<30 U/L)、HBV DNA <2000 IU/ml 3个条件]。
(3)HBeAg阳性,ALT异常升高但无纤维化进展和重症倾向者,建议随访1年左右再评估。(此类患者在自然免疫清除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7%~16%/年)
(1)免疫耐受期患者,年龄>40岁,或有肝细胞癌/肝硬化家族史,血小板≤15×104/ml时需考虑肝活检,肝组织活检显示明显坏死性炎症(A2)或肝纤维化(F2),推荐抗病毒治疗。
(2)HBeAg阳性、ALT升高且无纤维化进展或重症倾向,但随访1年后未出现HBeAg血清转换者推荐抗病毒治疗。
(3)HBeAg血清学转换的非肝炎活动者,影像学、血小板等随访检查发现纤维化进展证据后必须行肝活检,以明确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目前,我国各医疗机构及实验室质控标准不同,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诊断标准不尽相同。临床上,因年龄、性别、感染途径、感染时间及家族史等不同,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转归亦有不同,亟需规范诊治标准。笔者认为JSH指南的推荐意见可作一参考。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爱平负责撰写,修改本文;温春阳负责审核校对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