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县中 杨习文 温玉转
(1.南召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河南南召474650;2.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郑州450002)
豫西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山前稻区既适合种植籼稻,也适合种植粳稻,属籼、粳稻过渡地带,但又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生产习惯等与我国南部籼稻区和北部粳稻区有显著差别,因此其他地方成熟的优质高产技术并不适合在该地区推广应用。近年来开展系统的试验与研究,通过选用优质多抗品种,重点改进育秧技术、改变传统栽插习惯与施肥方法,推广旱育壮秧、适当稀植和平衡施肥,辅之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示范推广效益显著。通过大量试验研究、生产调查,总结集成了以“壮(旱育壮秧)、适(适当稀植)、平(平衡施肥)”为核心,适合本地生产条件的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对豫西南山前稻区当前推广的优质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生产技术指标,在当地生产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1]。
豫西南山前稻区籼稻、粳稻均适合种植。根据当地气候和生产条件,在品种选择上适宜种植生育期适中(4 月中下旬播种,10 月初成熟)、分蘖与抗逆性强、成产因素协调的高产优质品种。通过引种、示范试验研究,综合分析不同品种的生产性状与产量结果,筛选出当前适合该地区发展的优质水稻品种[2]。
9 优138、9 优418 等杂交中粳品种。
宛粳68D、郑稻系列等常规中粳品种。
精播旱育秧秧龄弹性大,壮秧栽插后返苗快、分蘖早,抗逆性强,是适合该地区水稻生产的一种育秧方式。其技术关键主要有:秧田培肥、适期精量播种、旱育地膜覆盖和药剂浸种[1]。
晒种1~2 d,用10 g/L 的生石灰水浸种48 h,或用2 g/L 强氯精溶液浸种12 h,预防恶苗病等种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
秧田培肥质量高的,秧苗矮壮,叶色浓绿,单株次生根、分蘖数多,秧壮素质好,移栽大田后返青快,有效分蘖增加,成穗率、穗粒数和粒重将显著提高。因此,秧田应选肥沃的菜园等高肥地块,每亩大田需备秧田50~60 m2。所备秧田应于冬、春充分晒垡,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或人粪尿,播前15 d 左右每67 m2施15∶15∶15 复合肥4~6 kg,然后耕耙精整做畦。
适时播种,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的光热水肥资源,秧龄弹性大,分蘖时间长,秧苗素质好,穗多、粒重,增产效果好。该地区适宜的播种期在4 月20 日
1.2 入选标准 根据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①低回声或极低回声的实性结节,且TI-RADS评分在4级或以上;②形态不规则;③边界不清,向周围组织浸润;④结节内部有砂砾样钙化灶;⑤结节纵横比>1;⑥结节内部血液供应丰富、分布杂乱;⑦周围有肿大淋巴结,恶性可能性较大;⑧良性结节随访过程中结节增大或形态异常;⑨有高危临床病史:甲状腺癌家族史、甲状腺癌手术切除史、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Ⅱ型、头颈辐射暴露史等。需作细胞学检查鉴别结节良恶性[4]。符合以上2条或2条以上者。
前后。
播种用量因品种而异,其中杂交籼稻每亩大田用种量0.5~0.6 kg,杂交粳稻每亩大田用种量1.00~1.25 kg,常规粳稻每亩大田用种2.0~2.5 kg。
畦内浇透足墒,稻种应分畦称量,采用多次匀播的方式,播后均匀地覆上1.5~2.0 cm 细土,喷施秧田除草剂封闭0.5 h 后可覆盖地膜。覆盖地膜,不仅可以增加温度,提高秧苗出苗率,培育健壮秧苗,还能为大田合理稀植打下高产基础。
秧苗齐苗后即可揭膜,在1 叶1 心期每67 m2秧田可用15%多效唑可湿性剂粉15 g 对水6 kg 进行喷施,促分蘖,2 叶1 心至3 叶时要轻浇水,4 叶后只要清晨叶片有露水,中午叶片不卷曲,即可不浇水,维持旱长,促进根系和分蘖的营养生长,达到秧苗健壮的目标。
对往年经常发生立枯病的秧田,每67 m2秧田可用55%敌克松可湿粉150 g 对水10 kg,在播种覆土后结合化除喷雾进行预防。
成秧率80%~90%。带蘖率: 杂交籼稻单株带蘖5~10 个,杂交粳稻单株带蘖3~5 个,常规粳稻单株带蘖2~4 个。
适当稀植可建立理想的群体结构,株间通风透光好,不仅能增加功能叶的面积,提高光合速率,进而减少植株间的生长竞争和光合产物的消耗,还能促进根系发达,增加有效分蘖和成穗率,增强抗逆力,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该地区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移插,为尽可能降低移栽伤害,实现带土移栽,在移栽拔秧的前一天,要泼水湿润秧苗,拔后捆扎运放至大田水中,立即栽插。大田栽插的密度因水稻品种、肥水条件、栽插时间不同而变化。湿度小不利于病虫害的繁衍。
栽插行株距规格30 cm×18 cm 为宜,栽插密度为1.1 万~1.3 万穴/亩,每穴1~2 株。
栽插行株距规格25 cm×18 cm 为宜,栽插密度为1.3 万~1.5 万穴/亩,每穴2~3 株。
栽插行株距规格25 cm×16 cm 为宜,栽插密度为1.5 万~1.7 万穴/亩,每穴3~4 株。
插秧时应拉绳定距规范化进行栽插。其中,肥水条件好、适期早栽的田块,栽插密度参照下限;肥水条件差、栽插较迟的田块,栽插密度参照上限。
根据该地区土壤分析结果、水稻不同品种需肥规律,通过大量肥效试验示范研究,结合高产栽培经验,总结出科学合理的大田平衡施肥技术。
每亩施纯N 量分别为杂交籼稻(12.5±1.0)kg,杂交粳稻、常规粳稻 (15.0±1.2)kg,施P2O59 kg、K2O 18 kg、微量元素ZnSO41.0 kg、硼砂0.5 kg。
氮肥的60%进行犁前底施,30%用于水稻栽后7~10 d 追施分蘖肥;磷、钾肥的60%进行底施,30%垡头撒施;微量元素肥料全部垡头撒施。氮、磷、钾肥各留10%于抽穗前20 d 左右幼穗分化期追施。
根据多年来的调查结果与生产经验,该地区水稻生育期间水分管理技术要点可总结为: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花水分蘖,适时晒田,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间浅水不断,灌浆成熟期湿润灌溉,收获前7 d断水晾田[3]。
该期是水稻长根、长叶、分蘖发生的关键时期,栽秧、返青、分蘖要保证浅水层。移栽插秧时,田内水层可保持在1~2 cm;移栽后3~5 d,应使水层保持在3~4 cm;返青到分蘖盛期,田内水层保持1~2 cm 的浅水。前期水分管理保持浅水层,不仅可以提高保持温度,还能改善土壤的通透条件,预防烂秧发生,同时加快肥料的分解吸收,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
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为生长中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该期必须及时排水晒田,一般在栽后的25~30 d,即在有效分蘖终止期至幼穗分化始期进行排水晒田。晒田的天数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沙质田、水肥较差的田块,可以晒3~5 d,以地面紧皮或微裂,用手指按压不沾泥为宜;而对黏质泥田、水肥条件好的田块,一般晒7 d 以上,以下田不陷脚为宜。
水稻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期间,稻田应保持2~3 cm 的浅水层,以促进抽穗齐穗。在灌浆期应以湿为主,浅水湿润交替,调肥调气,养根护叶,防止早衰;对黏质泥田,齐穗后可排除田内积水,沙质田不宜排水过早。收获前7 d 应断水晾田。
选择抗性强的优良品种,适当稀植,控氮增钾平衡施肥,科学管水,提高抗性。
充分保护利用青蛙等害虫天敌,禁止捕捉。
杂草可采用人工拔除或锄草,害虫可采用黑光灯等诱杀。
根据病虫草害发生与为害情况,合理选用绿色防控技术和无公害农药。
6.4.1 病虫害防治时期 根据该地区多年病虫情报调查研究表明,6 月中旬至8 月下旬为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应根据该地病虫情测报,对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及时进行防治。6 月中下旬以稻螟虫防治为主,灰飞虱等兼治;7 月中下旬以稻纵卷叶螟、稻苞虫防治为主,飞虱、纹枯病等兼治;8 月中下旬主要防治螟虫、卷叶螟、稻苞虫、飞虱等。特殊气候条件下,9 月上旬需防治褐飞虱[4]。
6.4.2 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标准及方法 ①稻苞虫、稻纵卷叶螟在幼虫1~2 龄期时,二化螟、三化螟在秧田与破口期,每亩分别用杀虫单60 g 对水40 kg喷雾防治;稻飞虱可用吡虫啉10~20 g 对水40 kg,对准基部喷雾防治。②恶苗病、胡麻叶斑病可在播种前用生石灰水或强氯精浸种防治,纹枯病、稻曲病每亩可用井冈霉素25 g+粉锈宁50~80 g 对水40 kg,在挑旗期喷雾防治。③秧田杂草可在旱育播种覆土后,每亩用20%丁草胺·恶草酮悬浮乳剂100 mL 对水40 kg 喷雾封闭防治。大田杂草可在杂草2~4 叶期,每亩用二氯喹啉酸25~50 g 或灭草松150~200 g 对水40 kg 喷雾防治。
在水稻叶色褪绿、谷粒黄熟达到95%时最适宜收割,此时应抢晴分类收割、脱粒,并及时晾晒、入库。禁止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严重的地方脱粒、晒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