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先勇 彭春娥 华文杰 符建法 朱益祥 贾 琳
(1.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湖南常德415000;2.常德市鼎城区农业农村局 湖南常德415000;3.湖南桃花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常德415001)
2020 年的水稻生产虽然有粮价上涨、双季稻面积扩大等利好形势,但在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单产下降、水稻种植效益差已成定局。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天灾,但生产上一些不科学的操作则加重了受灾的程度。灾情已经发生,损失已难挽回。笔者试图从灾情发生原因的分析中,总结其经验教训,期望对政府、技术部门、种植大户在今后的水稻生产上趋利避害有所启迪。
2020 年对水稻生产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虽然这些灾害并不是新出现的,但强度、密度之大和种类之多,为历史罕见,对全年的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常德市冬春季没有严寒冰雪天气,导致越冬虫口基数大、第一代虫口孵化时间长,增加了病虫防治的难度,特别是“黄金卷叶螟”这一往年发生量小的虫害,因其主要为本地越冬虫源,耐药性强,成为2020 年为害十分猖獗的虫害。二化螟则因发生基数高、每代发生时间长,需要增加防治次数而增加了生产成本。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导致在病虫防治适期无法施药,也加重了稻瘟病、二化螟、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3 月下旬和4 月中旬的2 次低温寒潮对早稻育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前面的一次使直播早稻成秧率低,导致生育期推迟、产量受损,甚至毁种;后面的一次使机插秧苗受害,返青期延长,特别是刚揭膜不久、未能在低温来临时盖膜的机插秧受害尤甚。
5 月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导致早稻分蘖发生慢、晒田时间延迟;7 月没有出现高温逼熟,使早稻的收割期比正常年份推迟了7 d 左右。早稻产量却因为有效穗少、穗小粒少,单产比2019 年低1 500~2 250 kg/hm2。虽然2020 年早稻收购价每50 kg 上升了10 元左右,但总体收入仍比往年要低3 000~4 500 元/hm2。
2020 年上半年雨多晴少总体有效积温偏低,导致再生稻头季和中稻基本苗偏少、分蘖弱、有效穗少,总粒数也少于2019 年。虽然抽穗灌浆期无明显的高温危害,结实率较高,但总体产量水平仍比2019 年低1 500~3 000 kg/hm2。如2019 年深两优867 在贺家山原种场作再生稻种植,头季单产干谷均在11 250 kg/hm2以上[1],2020 年头季最高产量为湿谷12 000 kg/hm2,单产降低10%以上。
2020 年的多雨天气不仅时间长,局部强度大,经常因排水不畅和水库泄洪,造成部分稻田被淹。特别是7 月中旬前后的大雨造成部分早稻失收; 种下的一季晚稻也受到了影响,造成分蘖数少、有效穗不足、生育期推迟,成熟期遇到长时间阴雨难以收割,出现倒伏或穗上芽,使产量严重受损。
由于早稻成熟期推迟、收割晚,导致晚稻的抛秧、机插时间严重滞后。双季晚稻秧苗的秧龄一般都在27~28 d,多的甚至达到32 d。超秧龄的结果是分蘖发生慢、分蘖节位高、封行时间迟,导致发育进度推迟、穗小粒少等一系列问题。还有部分“倒种春”的直播稻播期被推迟到7 月下旬,比一般年份推迟7 d以上,结果在“寒露风”来临时才开始抽穗,刚好遇上长时间的低温阴雨,使晚稻生产风险大增。
2020 年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是9 月中旬开始的漫长雨季。自9 月12 日至10 月20 日,除了2 次少有的2 个晴天外,基本都是雨天,下雨持续时间长、雨量多为历年秋季所罕见。此时正值一季晚稻收割期和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不仅造成一季晚稻倒伏、发芽,使产量受损,更严重的是双季晚稻结实率大受影响,严重的丘块结实率不到20%。
农业生产本是露天工厂,整个生产过程受天气制约程度较高。根据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安排好水稻生产,是夺取生产丰收、提高农民种植效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但近些年反常的高温天气,使得有些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思想上放松了警惕,多种错误做法的累加,是导致特殊气候条件下严重减产的重要原因[2,3]。具体有以下几点。
在品种选择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双季稻熟期搭配不合理,早稻迟熟品种配晚稻机插,导致晚稻超秧龄,分蘖和有效穗少、齐穗期推迟,遇上长时间阴雨天气,造成结实率极低。其次,不少大户采用常规稻自留种,在纯度、丰产能力、米质上都不理想,其中自留的黄华占在中稻和一季晚稻中占了不小的比例。但2020 年黄华占的表现较差,与同熟期的优质杂交稻相比,不仅米质差,产量和经济收入差异可达到30%左右。难能可贵的是深两优867、昌两优8 号等品种在2020 年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耐肥抗倒、优质高产,表现不俗,成为农民进行品种选择的标杆。
有些种粮大户为让早稻尽早收割,将早稻的播期一再提前,结果由于前期温度低、积温少,提前10 d 播种,成熟期提前不到2 d;早稻盖膜秧秧龄如超过30 d,会造成分蘖节位高、分蘖发生慢等不良后果。中稻、一季晚稻如果播种太早,则抽穗期遇到高温危害的风险增加。双季晚稻迟播易受“寒露风”危害;早播又会超秧龄,对高产不利。前几年没有明显的“倒春寒”和“寒露风”危害,导致有些种植大户放松了警惕,早稻播种时间越来越早、晚稻播种时间越来越迟成为一种趋势。2020 年据微信群中的记录,早稻播种最早的是3 月15 日薄膜覆盖的机插秧;直播早稻最早的播期是3 月18 日。由于受3 月下旬和4 月中旬二次寒潮影响,部分早播的直播早稻因成秧率太低而毁种;还有些没有毁的,则因基本苗不足,封行晒田时间推迟,不仅没有收到早播早熟的效果,还对品种丰产潜力的发挥起了反作用。还有部分农户将杂交早稻作“倒种春”双季晚稻种植,播种时间推迟到7 月26 日,比往年迟了7~10 d,导致抽穗期全程遇雨,结实率低的稻田几近绝收。
用种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本苗的多少,有些农户为了节省生产成本,种子量越用越少。有的农户用常规稻福稻88 作一季晚稻直播,用种量仅为30 kg/hm2,与同熟期的杂交稻用种量相当。在前期阴雨低温条件下,导致分蘖少、苗数不足,造成有效穗少,单产不足8 250 kg/hm2。还有些早、晚稻机插秧用种量偏少,导致基本苗不足,从而延迟了晒田控苗时间,生育期延迟,在2020 年“寒露风”影响下加重了产量损失。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说明了栽培管理的重要。特别是在移栽、化学除草、追肥和病虫防治等关键性的阶段,如果管理不当,则会给苗情、穗粒结构和产量带来不利影响。有些农户早稻机插秧炼苗后就撤走薄膜,4 月12 日寒潮来临时,秧苗失去了保护措施,受到冷害,被迫机插后,出现严重的缺苗断垄,不得不大量补苗。还有一些丘块由于排灌不及时,造成药害、肥害,影响了秧苗的正常生长。
有些农户怕肥料走失将长效复合肥作追肥,甚至认为“优质稻抗倒伏能力差,不能用尿素作追肥”。结果由于长效复合肥肥效迟缓,造成攻蘖时的氮素肥料不足,分蘖发生慢,肥料利用率下降,造成养分不足,再加上施用不匀出现团块状贪青倒伏,影响秧苗根系下扎,容易发生倒伏。
有些农户在化学除草上不按规程操作,直播田施“封闭”药不及时,造成除草效果差。还有部分农户在水稻5 叶前施用双草醚、吡嘧磺隆、二甲四氯等副作用较大的除草剂,加上随意扩大剂量、复水过深淹至新叶,导致药害发生。药害发生后,由于恢复生长延迟了水稻发育进度,影响了分蘖的发生,对生育期和产量都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
虽然通过微信第一时间转发各区县植保站 《病虫情报》,指导种植户进行病虫防治,但还是有些农户不会按照病虫预报信息和自己田块的病虫发生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问题主要集中在施药时间和药剂的选择上。特别是在2020 年二化螟、卷叶螟虫口基数大、每一代孵化时间长的情况下,过早、过迟施药都难有很好的防效; 有些农户药剂使用种类单一、杀虫效果差,导致对病害没有做好预防。加上2020 年雨日多,部分田块在防治适期难以施药,更加重了稻瘟病、二化螟、卷叶螟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2020 年的水稻生产虽然效益欠佳,但给了我们一些警醒和启示。只有遵循客观规律,趋利避害地合理进行生产规划、科学种田,才能切实提高粮食产量和水稻生产效益。
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种植大户在水稻生产上既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又要尽量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益。2020 年有些大户种植双季稻亏本,主要是不利的天气原因造成的,其中仍不乏效益较好的典型,主要是生产操作上比较科学、合理。不能片面地认为2020 年的双季稻生产效益不高而全部退种一季。建议种植大户可以采用一部分“早专晚优”的双季稻高效生产模式。双季稻、再生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合理布局,不仅可以有效地调节机械、劳力、场地和仓储矛盾,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还可规避和减轻单一种植模式可能带来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
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优势,应根据自有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订单,选择适宜的品种,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生产优势。特别是在双季稻生产上,早稻选用早中熟品种,更有利于晚稻品种的搭配。但由于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丰产潜力稍低,在品种选择时并非越早越好。要达到全年高产,采用早中熟早稻品种搭配晚稻中熟品种是比较适宜的选择。在全年生产中安排一定的再生稻面积,既可增加收获指数,又可进行季节调节。如深两优867 头季稻加再生稻产量在15 000 kg/hm2以上,与大面积双季稻全年产量相当,一季晚稻品种最好是兼具高产与优质的特点,双季晚稻品种最好是选择稻米加工企业的优质稻订单生产品种,保证种植效益。
播种期对水稻生产形势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把握好各个生产季节的播种期,是趋利避害做好水稻生产、发挥品种丰产潜力的重要措施。一般机插、抛秧等盖膜育苗的早稻播种期宜在3 月下旬; 直播则宜在4 月上旬,选择“冷尾暖头”抢晴播种。迟熟中稻播期与早稻相近;短生育期的品种则宜在5 月25 日至6 月5 日播种。一季晚稻应根据品种生育期,以8 月20 日后抽穗、避过高温危害为基准,倒推播种期。武陵区长胜街道杨桥社区一组谢国全2020 年种植一季晚稻岳优518,6 月20 日直播,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双季晚稻中熟品种抛秧的播种期应是6 月20 日至7 月初,在早稻齐穗后浸种,保证秧龄不超过20 d,机插秧还应再早播2 d。
大田耕整质量影响着直播种子的出苗率、杂草萌生的状况和本田肥水管理。田平、泥融、草净是种好水稻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直播田对耕作质量的要求更高。不同的耕整质量会造成出苗、除草和苗情上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影响到产量结构。
各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是根据品种生理特点总结出来的生产经验,在生产中应贯彻执行好技术规范。擅自更改技术方案,则可能因缺乏科学性,造成成本增加、产量受损等负面效果。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只有恰到好处的肥料用量和配比,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丰产潜力,取得最高的产量和效益。在肥料用量上,一般早稻、晚稻需氮量在150~180 kg/hm2,NPK 比例为1.0∶0.4∶0.8;中稻、再生稻(头季)需氮量180~225 kg/hm2,NPK 比例为1.0∶0.5∶0.9。生育期长、丰产潜力大、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肥料总用量可略多,磷肥、钾肥的比例也随之上升。在施肥方法上,应按照底肥、有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晒田后追肥以磷、钾为主的原则。底肥除有机肥外,以长效复合肥为主;分蘖肥则以速溶型复合肥或尿素、氯化钾等速效肥料为主;晒田后追肥以钾肥、硅肥为主。后期除超级稻品种外[4],应控制氮肥施用量。长效复合肥只宜作基肥,不应用作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根系下扎,增强稻株抗倒伏能力。
“水是稻的命,又是稻的病”,说明了水分管理的重要性和技术性。水分管理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状况,而成为水稻生长调节的“总开关”。除了苗期以旱育为主的壮秧培育措施外,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抽穗、干湿壮籽,是水分管理的基本原则。另外,直播田在3 叶前应以旱育为主;机插田移栽时应保持薄水,以减少机械损伤和失水;抛秧时则应排干田间水层,减少秧苗钵土入泥阻力等。
病虫防治可以根据当地植保站的 《病虫情报》,采用杀虫灯、性诱剂、稻田养鸭等综合防治措施辅以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施药的时间和种类需结合自身田间病虫发生情况确定。病害以预防为主;二化螟、卷叶螟等虫害以3 龄为防治适期; 稻飞虱虽根据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防治标准,但在抽穗期预防性用药是主要措施。
草害的防除应遵循 “一封二杀三补” 的用药方案。在直播和机插、抛秧后及时施药封闭,可以有效减少田间草害发生的基数,药剂可选择丙草胺+苄嘧磺隆。杀草药剂则根据田间草害发生的种类针对性用药。补施除草剂是对封闭和杀草不彻底田块的补充用药。化学除草的时间不能迟于幼穗分化3 期,避免给穗型大小和结实率造成负面影响。
2020 年雨多晴少、晒田不彻底,造成水稻植株偏高,抗倒伏能力较差,抽穗后一遇风雨天气就易造成大面积倒伏。为防止倒伏,要采用多种综合措施,包括苗期施多效唑、增加用种和基本苗数、降低氮肥用量、够苗晒田、好气栽培的水分管理,后期控制氮肥施用、增施磷钾硅肥、巧用叶面肥等。
常德市农业农村局出台了水稻生产降镉技术指导意见,提出了选用镉低积累品种、增施有机肥、施用生石灰、选用阻断镉吸收肥料、灌水降镉等综合措施。落实这些技术措施,不仅能有效降低稻米中的镉含量,还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抗倒、防病能力。其中丰瑞达氨基酸水溶络合肥施用技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用其1%稀释液浸种可促使芽齐芽壮,提高水稻抗寒能力;分蘖期用900 mL/hm2可促发分蘖;孕穗期(幼穗分化5 期前)用1 800 mL/hm2可促大穗形成;齐穗前用1 800 mL/hm2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施用后的水稻与空白对照相比,在一般情况下可增产1 125 kg/hm2左右。其降镉幅度在15%~45%之间,已为多次对比试验所证实。它可与非碱性病虫防治药剂混合施用,不会增加用工成本,且增产降镉作用显著,是一种宜于大力推广的叶面肥和水稻增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