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及建议

2021-12-25 20:03吴富勤郑进烜华朝朗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5期
关键词:保护地云南省物种

吴富勤,郑进烜,华朝朗,董 磊,王 勇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生物多样性一般含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3个层面。云南从南至北有北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高原气候区域)等7种气候带类型,地势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使云南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等美誉。同时,云南地处红河、怒江、伊洛瓦底江、长江、珠江、澜沧江等6大国际国内河流的上流或源头,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与富集区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和国际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云南昆明市获得《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主办权,充分展示云南多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取得的成效。尤其是近年来,云南省政府通过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政策法规、规划与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美丽云南与森林云南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简析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旨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参考。

1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现状

1.1 生态系统多样性

云南地势、地貌类型与气候带复杂多样,既有深切的高山峡谷,又有相对平坦的高原。从北至南有北温带、中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等7种气候带类型,孕育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1]。根据《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云南的陆生生态系统有169类,基本囊括了地球上所有的陆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森林、灌丛、草甸、湿地和荒漠等5种类型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几乎包括从热带雨林到寒温性针叶林的所有森林植被类型;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热性河滩灌丛与寒温性灌丛等4种类型;草甸类型多样,主要有沼泽化草甸、寒温草甸和高寒草甸等3种类型;湿地生态系统有4类14型,是内陆湿地型最多省份,主要以六大水系(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红河、珠江)和九大高原湖泊为主;高山荒漠生态系统主要以分布于高海拔雪线附近的高山流石滩疏生草甸、高山冰原带和一些裸岩区域的生态系统为主。此外,云南植被共分为14个植被型,38个植被亚型,474个群系[2-4]。

1.2 物种多样性

据《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和2020年《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收录,云南省有地衣、大型真菌、高等植物、脊椎动物25 434种,隶属于817科4 730属,四大类群物种数均超过全国总数的一半。其中:地衣66科203属1 067种,占全国已知地衣物种数的60.4%;大型真菌124科599属2 729种,占全国已知大型真菌物种总数的56.9%;高等植物442科3 088属19 365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物种总数的50.2%;脊椎动物50目185科840属2 273种,含两栖类189种、爬行类209种、鸟类945种、鱼类617种、哺乳类313种,占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52.1%。云南是名符其实的“动植物王国”,且新的种类还在不断发现之中,如紫花黄药(Ichtyoselmismacrantha)[5]、高黎贡球兰(Hoyagaoligong)[6]、滇红凤仙花(Impatiensquintadecimacopii)[7]、弄岗狭口蛙(Kaloulanonggangensis)[8]、温浏二须鳅(Bibarbawenliuensis)[9]。

同时,云南物种特有现象十分突出,境内共有中国特有种5 682种,云南特有种3 432种,如五针白皮松(Pinussquamata)、漾濞槭(Aceryangbiense)、亚洲象(Elephasmaximus)、白颊长臂猿(Nomascusleucogenys)、绿孔雀(Pavomuticus)等旗舰物种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且种群数量十分稀少。此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束植物151种,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45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106种,占全国的42.6%;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2种,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0种、Ⅱ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2种,占全国的57.1%[10-11]。

1.3 遗传多样性

云南是很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蕴藏了大量珍贵的遗传基因。云南省是林木遗传资源最丰富的省,有木本植物5 30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800余种,分别占全国的70%和80%[12];云南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记录有2 500多种,是全球花卉观赏植物主要起源和分布中心[13]。如玉兰(Magnolia)、山茶(Camellia)、杜鹃(Rhododendron)、兰花(Cymbidium)、百合花(Lilium)、报春花(Primula)、龙胆(Gentiana)和绿绒蒿(Meconopsis)等云南八大名花均以云南为分布中心,且许多种为云南所特有。现云南已发展成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根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云南有药用植物6 157种,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55.4%,居全国首位[14],是中药的基因库,有6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文山三七、龙陵紫皮石斛、昭通天麻等。

在农作物遗传资源方面,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植物数千种,其中栽培植物约1 000种、主要栽培植物500余种,200多种起源于云南,占全国的80%。云南省既是许多重要农作物的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如稻(Oryzasativa)、茶(Camelliasinensis)、甘蔗(Saccharumofficinarum)、荞麦(Fagopyrumesculentum),也是我国主要农作物遗传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如水稻、烟草、大麦、玉米、大豆、油菜、茶等[15-16]。

在畜禽遗传资源方面,云南省有69个畜禽遗传资源品种收录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中,品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经国家与省级登记的云南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有87个,占全国地方资源总数的11.2%[17]。极具代表性畜禽遗传资源有槟榔江水牛(Bosbubalus)、独龙牛(B.frontalis)、原鸡(Gallusgallus)等。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2.1 政策与规划

云南在贯彻和执行国家上位法的同时,非常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与完善,确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战略地位,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规范与监督作用。2018年颁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是我国第一个在省级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门法规,近年来还发布了《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2020年)、《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2016年)、《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2014年)等法规。同时,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也制定了“一湖一条例”,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9个自然保护区实现了“一区一法”;在多样性保护政策和规划方面,印发并实施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2007—2020年)》《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年)》《云南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方案(2016—2020年)》《云南省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3年)》等一系列规划计划,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达9州(市)44个县(市、区)[18];此外,还发布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西双版纳约定》等纲领性文件。

2.2 保护体系建设

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为补充的就地体系。截至2018年底,云南省建立了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373处,面积约710.82万hm2,占其国土面积的18.05%,形成了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就地保护体系,90%的典型生态系统、57%的自然湿地、90%的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80%的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以及重要的地质遗迹、自然风景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19-22]。2019年云南省森林覆盖率达62.4%,居全国第二。云南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成了30个保护小区(点),华盖木(Manglietiastrumsinicum)、滇桐(Craigiayunnanensis)、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dyerana)等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23];亚洲象(Elephasmaximus)、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nasutus)、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绿孔雀(Pavomuticus)等明星旗舰物种的种群与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

同时,科学有效地开展迁地保护,建立了一批植物与动物园、农作物遗传资源、种质资源等的收集和保存设施,如昆明植物园现已收集植物近4 000种,设有10个专类植物园。西双版纳植物园收集了超过12 000种活植物,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的植物园。此外,建立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10 000多种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云南基本建立了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

2.3 基础调查、科研和监测能力得到提升

开展了湿地资源、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药用植物、物种资源调查等多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如云南省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滇西北18个县物种多样性本底示范调查与研究、云南省极小种群调查等基础性调查,获得了大量本底数据;出版了《中国湿地资源—云南卷》《云南自然保护区》《云南森林资源》《云南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篇》《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与保护》等系列专著,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和《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组织完成大多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或森林植被调查,形成了地区性更系统、更详尽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开展了各自领域物种资源科研与监测工作,建立了相应的监测网络和体系,为后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3 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1)云南具有山区、边疆、民族、贫困的特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保护意识参差不齐;(2)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其保护体系建设和管理存在政府行为的认识不足;(3)片面强调直接、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来综合考虑其与农业、旅游、水电等产业发展的关系;(4)自然保护地的管护秩序和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5)对保护地管理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将其与一般的管理、经营等同起来,被动保护,不能科学有效地管理自然保护地。

3.2 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边疆欠发达省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保护地分布于生态脆弱的贫困山区,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物性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保护地及外围普遍存在着放牧、非法采集、围垦种植等人为活动,而生物资源开发、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又进一步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加之地方财政困难,普遍难以维持庞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开支,以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交通等名目要求自然保护地让路的呼声此起彼伏,地方申请自然保护地与晋升自然保护地的热情锐减[24]。而云南生态建设缺乏内动力,未能融入到各项经济活动中,既没有充分体现自身的经济价值,也没有内化为经济建设的力量和成果,导致云南生态活力进步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之间仍有差异,生态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未得到根本缓解。

3.3 资金投入不足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经费大多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各级政府的拨款,但云南地处西南边疆,财力并不雄厚,民生和社会发展方面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巨大,用于生态恢复的经费有限,由于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有的甚至连日常巡护及宣传工作的经费亦难以支付。各级财政在科普宣教、科研监测、行政执法等方面投入非常少。全国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投入和管理体制及按事权划分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体制尚未建立,是自然保护地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此外,国家对云南干热河谷、高寒地区、石漠化地区、陡坡耕地“三区一地”生态脆弱区域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其生态治理的实际需求。生态转移支付及生态补偿标准与云南生态产品的贡献严重不匹配。

4 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立足云南省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惠益共享的目标和方针,遵循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生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结合起来,努力寻求合理有效的发展途径,在有效保护好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以开发促进更好的保护,使当地有限的资源得到优化利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督管理,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局面。

4.2 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前提下,鼓励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运用,依托云南省政府确定的旅游文化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大健康产业与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积极推进云南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物医药、花卉等生物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针对生态脆弱的贫困山区,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开发、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保障脱贫群众不再返贫,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农村生产生活等公共设施建设要向这些地区倾斜,努力促进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强整村推进力度、开展社区生计示范、发展替代种植、加快农村新能源开发等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群众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引导各族群众科学合理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低效率消耗和过度采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3 建全生态补偿制度,增加投入

云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居全国第二位,生态贡献巨大,当地各族群众做出了巨大牺牲,建议国家以生态贡献及生态绩效为依据,加大云南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省级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将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必须按比例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加大省级财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出资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社会捐赠和企业投资等不同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拓展生态建设资金渠道,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

猜你喜欢
保护地云南省物种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叠关系分析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