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金融与根据地建设:第二届山东根据地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1-12-25 15:11马金霞魏本权
临沂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马金霞 魏本权

(临沂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2021 年5 月14 日至16 日, 由山东省历史学会与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革命金融与根据地建设:第二届山东根据地史学术研讨会”在临沂大学举行。 本次研讨会是继2018 年4 月第一届山东革命根据地史学术研讨会后的第二届,也是临沂大学80 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4 篇,来自江西、浙江、河北、山西、江苏、重庆、吉林、湖北、内蒙古、山东等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0 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本届研讨会以“革命金融与根据地建设”为主题,围绕北海银行研究、近代经济史与根据地金融史、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等论题,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金融事业与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财政经济、生产生活、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民生建设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讨,对进一步推动山东革命根据地研究、汇聚研究力量、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均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北海银行研究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三大奠基行之一,北海银行既具有发行货币、管控物价的职能,又兼具商业银行发放生产性贷款的任务要求,在山东革命根据地金融建设和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次研讨会所提交的论文中,有4 篇是探讨关于北海银行发行货币、发放贷款业务的,3 篇是研究北海银行发展历程及在金融史中的研究价值的。

关于对北海币及北海银行发放贷款业务的探讨,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孙毅的《北海币升值与胶东革命根据地的贸易发展(1942-1943)》,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北海币汇率升值之后胶东革命根据地经济调适过程的考察,认为“货币升值会使经济体贸易受到不利影响”这一基本经济规律之所以在胶东革命根据地没有产生重大影响,是根据地政府尊重市场规律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的结果。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立华的《试论山东抗日根据地北海币信用的确立》, 则对北海币信用的确立历程及其被民众普遍信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北海币信用之所以能够确立,根本原因是其为民、便民、利民,除此之外,山东革命根据地政府对敌货币斗争、宣传及反假币、反谣言、反奸细等工作的开展也是重要因素。

临沂大学商学院齐春宇的《金融扎根与根据地建设相互赋能》,对北海银行物价调控和低利贷款进行了思考,认为通过稳定物价和农业贷款进行金融扎根、金融支持与老百姓生产和建设相互赋能、老百姓与根据地建设及革命战争相互赋能,促进了共产党政权的巨大成功。 临沂财金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强则在《沂蒙抗日根据地农村信贷事业研究——以北海银行为例》中,以时间为序,对北海银行农村信贷业务及其组织带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了历史梳理,认为总结北海银行金融建设经验,对于当前社会更加深刻地认知和把握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北海银行发展历程及其在山东革命根据地发展中的功能和价值一直是根据地金融史研究的热点。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董啸的《从转向城市到重回农村——解放战争初期北海银行工作中心的调整》,着重利用已出版的北海银行史料,探寻解放战争初期北海银行工作重心的调整,认为解放战争爆发前的相对和平时期,北海银行曾一度转向城市,开展扶助城市经济建设,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显著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城市工作经验。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北海银行重新回到农村,开展农业贷款等各类生产性贷款,帮助农村恢复生产,保障土改和支前工作,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大鹏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红色金融实践——以北海银行为例》, 通过梳理北海银行创立背景和发展脉络,认为它为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机构建设、信用构建、业务探索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新时代我国金融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鹏的《山东抗日根据地银行发展研究——以北海银行为例》,则认为根据地和北海银行虽然历经种种困难,发展过程极为艰辛,但其成立后为当时的革命和生产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总结北海银行发展经验,发现我国银行发展应坚持党的领导,发挥金融枢纽作用;尊重经济规律,支持新型农业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有效改进监管办法。

二、关于近代经济史、根据地金融史研究

在近代经济史研究方面,与会学者的文章主要涉及负债、省钞、经济立法等,而在根据地金融史研究方面,主要是税收与货币斗争的研究。

对伪满洲国东北地区南部农户负债状况的研究是近代中国经济史方面的内容,但学术界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仅有少量研究成果问世。长春师范大学彭瑞轩的《伪满初期东北南部农村负债状况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伪满临时产业调查局的“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等资料,梳理了相关地区农户负债状况、借贷利率以及借贷资金用途等方面的情况,认为普遍存在的负债问题给东北南部农村、农业乃至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农村地区地权日益集中;贫富差距日趋拉大;农业经济发展被迟滞;大量破产农户铤而走险,“落草为寇”。

山东工商学院法学院郭本意的《1931—1943 年国民政府对省钞的应对处置》,则利用原始档案资料,通过对抗战时期省银行及省钞的建立原因、发行状况、南京政府在抗战爆发后对此问题处置的研究,认为全面抗战严重打乱了南京政府运用法币统一全国货币流通的步伐,让地方势力重新获得了发行货币的权力,也让中国共产党有了再次独立发行货币的机会。

1935 年实施的《破产法》是近代中国具有典范意义的成文破产法。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世慧的《谋社会之安定与健全:“社会利益观点”下的1935 年〈破产法〉》,从比较法角度着重分析其独有的立法特点, 认为破产法具有 “法律条文简约”“强大的法院职权”“提倡破产和解”及“破产免责”四大特点,并潜藏着谋求社会经济秩序安定的意图,这与国民党秉持的“三民主义”立法精神相契合。

税收与货币斗争是战时根据地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时中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焕鹏的《试析胶东抗日根据地革命税收工作》,对胶东抗日根据地税收机构的建立完善、斗争过程、税源开辟及税收制度的制订、调整、成效,进行了比较详细地阐述,认为战时中共在根据地的税收工作,不仅对于根据地财政经济具有巨大意义,而且也为中共在革命胜利后财政的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许汝贞的《薛暮桥与山东解放区的对敌货币斗争》,认为薛暮桥在斗争中坚持调查研究,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尊重货币流通规律,基于“战时的,农村的”实际,创造性提出了货币“物资本位制”理论,构建了实行货币斗争、贸易管理和生产建设三位一体的对敌经济斗争战略, 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取得对敌货币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文信息量比较大,内容较为丰富。

三、关于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建设研究

对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建设的研究,与会者研究主题较为广泛,涉及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妇女解放、乡村建设、生产生活等方面,呈现出对根据地乡村基层社会与基层组织、革命动员与不同阶层的革命际遇等方面的学术关注和学术旨趣。

具体而言,政治建设方面,本次研讨会主要侧重于讨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基层党建、胶东解放区海关接管问题等。 内蒙古大学王荣亮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对当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的影响研究》,通过对党在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建设经验的研究,探讨了党的民主制度建构与实践规律,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执政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江西师范大学张宏卿的《“面向支部”:闽浙皖赣苏区的党建实践》,认为以方志敏为首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自创建以来就颇具经典性的“面向支部”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打通了知识分子与农民结盟的乡村革命“桥梁”,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该文多处运用表格、图片,史料丰富。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万学杰则侧重于研究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海关,《胶东解放区海关旧职员接管工作研究(1945—1947)》一文从解放与接收、“五日京兆之心”、传统与现实、团结与选择四方面,具体阐述了抗战胜利初期中共接管海关旧职员的运作模式,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政权接管海关旧职员的历史逻辑与实践机制,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拓展与深入。

文化建设方面,侧重于对根据地戏剧建设与美术教育的关注。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郑立柱的《戏剧建设与群众运动的交融共生:以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为例》,从革命史与社会史相融合的研究路径出发,对乡村民众对戏剧态度的转变、各界对乡村戏剧运动的推动、乡村戏剧运动的初步发展、“穷人乐方向”与乡村戏剧运动深入发展、乡村戏剧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等层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戏剧建设与群众运动交融共生,成为中共抗日根据地乡村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对解放战争及以后一定时期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沂大学美术学院赵大军的《简论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民众美术教育的模式》,认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做好革命美术宣传和完善专业美术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根据地和解放区民众的普及性美术教育,即以报刊函授作为辅导民众美术知识的平台,对漫画、木刻、连环画等美术形式进行理论和技法的函授讲析;此外,具有互动性的宣传车、宣传棚和面授训练班也成为民众接受美术教育的主要学习模式, 并在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争、妇女与国家的关系是近现代中国的重要问题之一,考察妇女地位及其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启迪和现实借鉴作用。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罗衍军的《革命的平等:全面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的妇女策略与实践》,依托《大众日报》、山东省档案馆与山东临沂市档案馆馆藏史料,认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山东根据地,妇女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抗日救国,其平等更多归于革命与生产方面的平等,而非对妇女自身权益的关照。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志鹏、李艳丽的《战时妇女动员——以1948 年冀鲁豫边区冬季生产为例》,则以1948 年冀鲁豫边区的冬季生产运动为视角,利用河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重点廓清中共动员妇女参加冬季生产的原因、措施及其影响,深化了对中共革命史和近代女性史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房桂芝的《合作运动与妇女解放——以胶东抗日根据地为例》,则从合作运动角度,探查合作运动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发展生产,但由于特殊的战争因素,合作社又承载着政治动员和文化教育的功能。

山东根据地发源于农村,通过对根据地乡村建设的研究可以洞悉山东根据地迅速崛起之原因,也有利于深入认识山东解放区基层的社会实态。 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福运的《山东根据地劳动模范运动中的乡村改造》,运用地方档案馆藏、山东地方党史资料、《大众日报》《解放日报》等史料,以劳动模范运动为研究切入点,认为依靠劳动模范/英雄这种乡村内生性力量整合与改造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国民党“官治”之路的社会建设新道路。它重塑了“劳动光荣”的观念,构建了平等、开放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了家庭革命,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 南开大学李田玉的《和风细雨:1950 年鲁西农村基层的整风》,从鲁西农村基层的整风入手,通过挖掘和分析当地基层乡村的县级档案和相关资料,认为这场运动在开展方式上不过多关注个人既往,而是强调与各地中心工作相结合,从检查实际工作入手开展整风,无论是从目标、形式还是到内容都具有“和风细雨”的色彩。

随着新史料的发掘,山东根据地日常生产与生活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苑朋欣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作用》,以山东抗日根据地合作社为中心,考察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作用,认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合作事业的发展,对发展根据地经济、粉碎敌人经济封锁、保证军需民用、支持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本权的《论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女性日常生活》,通过对山东省档案馆和山东临沂市档案馆馆藏史料的挖掘,认为与抗日战争之前相比,战时山东女性在战争与革命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日常生活的空间打通了家里家外的区隔,贯通生产、生活、政治、经济与文化诸领域,日常生活的运行随战争时局、群众运动、革命动员的节奏而变动,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的面貌和特征。 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金霞、魏本权的《根据地的孩子——山东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儿童工作与儿童日常生活》,以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众日报》《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中儿童相关史料的研读,考察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儿童的战时经历和成长,认为根据地与解放区儿童日常生活是战争与革命“非常”时代背景下,中共儿童工作与儿童主体性获得的双向互动过程。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发源的《民众参加革命的历史梳理——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考察》,就民众参加革命的缘由进行了探寻,认为民族主义、阶级觉悟、社会经济改革、中共动员均为推动民众走向革命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起作用并不相同,相较而言中共动员的作用似乎更为重要,在某种推力和中共动员的交互作用下,民众走向了革命。

另外,研讨会与会学者还围绕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主题展开了研讨,比如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晓焕、李强的《胶东联合社及其早期出版的红色书籍》,探寻了胶东联合社及其所出版的早期比较重要的红色书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娜的《新时代发扬革命精神的意义与路径探析》,认为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政治资源,是新时代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迫切需求,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鹏程的《命运共同体语境下沂蒙精神形成主体再探讨》,结合沂蒙地区革命实践,重新梳理和阐释了沂蒙精神的内涵,认为山东党政军和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依托沂蒙革命根据地,为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群同舟共济、水乳交融,军民生死与共、众志成城,在革命斗争中结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培育和铸造了伟大的沂蒙精神;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张圆圆的《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实践、特点与启示》,认为毛泽东是我党调查研究方法的开创者和确立者,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研讨会汇集了近年学界关于山东根据地特别是财政金融、民主建设、妇女解放、乡村建设和生产生活方面的不少前沿性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山东根据地研究学者间的对话和交流。具体而言,本次研讨会有如下突出特点:第一,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参会学者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社会史、革命史、乡村史和区域史等不同视角,以具体实例为切入点展开研讨,实现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紧密结合。 第二,理论、方法的创新与融合。会议研讨显示,与会学者不仅运用历史学的理论方法,还广泛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实现了经济史、社会史、乡村史融合交叉的研究特色,推动了学科交流与方法的创新。第三,资料搜集、整理和利用的拓展。无论是报刊资料、档案资料抑或外文资料,均为大多数参会论文所依据的主体资料,山东根据地史研究资料工作已取得长足进展。 第四,强烈的现实关怀。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革命金融与根据地建设,学者们以北海银行为中心研究山东革命根据地革命金融事业,梳理和总结山东革命根据地金融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对于当前社会更加清晰深刻地认知和把握新型金融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与会学者经过充分讨论,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史学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希望。第一,研究者要有更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大历史观,贯通中共党史、根据地史、乡村史、社会史、经济史等领域,推出更具学术价值的成果。第二,对党史文献资料的解读要避免从政策到效果的单一解读,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党的政策具体执行过程具有很强的复杂性,这就需要研究者精心解读史料,从史料内部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扎实做好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第三,历史学研究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要梳理清楚历史发展进程,但也要谨防过度阐释,不能丢掉安身立命的史学根基。

综而言之,从参会代表构成及其讨论的话题和兴趣观之,山东抗日根据地史研究大有可为,相信通过此次研讨会,将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