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军 赵吉炎 方人杰
病人,女,56岁。于2020年4月无意中发现右大腿内侧约4 cm大小包块,入院前3天感局部疼痛,疼痛由包块处向大腿下内侧放射,行走时疼痛加重,不伴明显腹痛腹胀,排气排便通畅。门诊行MRI检查提示:骨旁脂肪密度或脂肪信号、有包膜的椭圆形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考虑脂肪瘤。以右侧大腿内侧脂肪瘤收入院。体格检查:右大腿内侧约4 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楚,呈分叶状,活动度较差,压之疼痛加重。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遗传、传染病病史。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侧大腿包块切除术,术中发现瘤体与股骨中段骨皮质致密粘连,有骨组织突入瘤体内,用骨刀锐性剥离。术后病检提示:软骨样脂肪瘤。术后诊断:骨旁脂肪瘤。
讨论骨旁脂肪瘤(parosteal lipoma)是一种起源于骨膜或骨膜外软组织的良性肿瘤,属于原发性骨肿瘤中骨附属组织肿瘤,较罕见,包括以往文献中报道的骨膜下脂肪瘤(subperiosteal lipoma)、骨膜脂肪瘤(periosteal lipoma)和骨膜外脂肪瘤(parosteallipoma)。该病于1836年由Seerig首先报道,来自骨膜而称为骨膜脂肪瘤。后Fleming等学者认为骨膜内无肿瘤起源的脂肪细胞,将本病称为骨膜外脂肪瘤较骨膜脂肪瘤合适。1988年Power'将其正式命名为骨旁脂肪瘤[1]。近年来,多数学者已普遍认同。骨旁脂肪瘤实质上是一种与骨膜紧密相连并常引起邻近骨发生骨质改变的软组织脂肪瘤。该病初期肿块活动度可、质地柔软,后期肿块内骨性成分较多时,质地变硬,活动度变差,易误诊为骨肉瘤,但瘤体局部皮肤无明显改变、血管形态无异常,相关检查均无异常,可资鉴别。骨旁脂肪瘤可发生于身体的多种骨骼旁,其中以四肢长管状骨旁好发,其次为扁平骨及短管状骨,常规X线摄片价廉、便捷,是骨旁脂肪瘤常用的检查方法,骨旁“透光肿块”为其特化性表现。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三维成像,对骨旁脂肪瘤定位定性具有独特优势,短T1、长T2为骨旁脂肪瘤MRI特征性信号改变。该病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术中应将瘤体包膜外边缘完整切除,并将基底骨突及少许周边外观正常骨膜及骨质凿除,避免复发。骨旁脂肪瘤是脂肪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极为少见,通常为附着于骨膜下的某种异常样改变,如增生、突起、侵蚀和压缩等变化,但无侵袭性骨破坏,本病的发生无明显诱因和遗传因素,一般为成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自觉症状,多因软组织包块才被发现。一般通过正规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近期文献暂无恶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