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涛,蔡高阳,罗 颖,李志杨,林凯煌,辜红妮,林伟鑫,陈业晞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检验科,2.胃肠外科,3.甲乳疝外科,广东 汕头 515041)
结直肠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逐年上升趋势[1-2]。手术、放疗和化疗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三大手段,尤其是化疗,可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改善预后,然而由于细胞毒性作用,化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产生许多副作用,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诱发免疫功能紊乱以及炎症反应[3]。肠道菌群是结直肠癌的相关关键因素之一[4-5],通过益生菌干预,有助于减轻癌症治疗过程的不利影响[6]。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已广泛应用于腹泻、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肠炎的临床治疗,它可以稳定胃肠道菌群,且尚未报道有明显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关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化疗的报道较少。本研究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所致胃肠道毒副作用的防治作用,同时测定化疗前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的辅助作用,为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期间应用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已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出院后至化疗前均无服用微生态制剂和抗生素。排除入组前接受过其他抗肿瘤治疗,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本研究经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入组患者均知情同意。
IgA、IgG、IgM、C3、C4、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C反应蛋白检测试剂盒购自宁波美康生物公司。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CL TOP 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IMMAGE 800特定蛋白分析仪、LH 78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均购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
对照组采用XELOX化疗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 g/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3次/d,3片/次)至出院停止。患者第一次入院化疗及出院时收集粪便,直接涂片,待干燥后进行革兰氏染色,用油镜观察杆菌与球菌比例。判定标准根据《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7],参考区间为(73.5~97.5)∶(2.5~26.5),超出此范围判定为肠道菌群失调。观察记录患者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胃纳差等胃肠道反应。患者第一次入院化疗及出院时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于促凝干燥管中,避免溶血,分离血清。采集静脉血1.8 mL置于1∶9的枸橼酸钠抗凝管中,采集静脉血2 mL置于EDTA钾抗凝管中,摇匀待检。分别测定IgA、IgG、IgM、C3、C4、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水平的变化。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年龄44~77(59.93±9.29)岁,对照组年龄24~77(56.90±10.33)岁。两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TNM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n=30)
对照组患者化疗后粪便杆菌和球菌比例失调例数高于化疗前(分别为10例和2例,P<0.05)。化疗后观察组杆菌和球菌比例失调例数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例和10例,P<0.05)。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及组间IgA、IgG、IgM、C3、C4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体液免疫指标比较 (g/L,±s,n=30)
表2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体液免疫指标比较 (g/L,±s,n=30)
IgG化疗前10.91±2.01 11.70±2.16组别观察组对照组IgA化疗前1.85±0.89 2.22±0.97化疗后1.81±0.87 2.14±0.94化疗后10.65±2.00 11.44±2.13 IgM化疗前1.51±0.59 1.30±0.57化疗后1.48±0.60 1.25±0.55 C3化疗前0.97±0.24 1.08±0.28化疗后1.01±0.16 1.08±0.19 C4化疗前0.23±0.05 0.24±0.05化疗后0.23±0.05 0.23±0.04
化疗后,对照组C反应蛋白升高(P<0.05),且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白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在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炎症标志物比较 (±s,n=30)
表3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炎症标志物比较 (±s,n=30)
1)与对照组化疗后相比,P<0.05;2)与对照组化疗前相比,P<0.05。
化疗后43.01±3.65 41.18±4.95化疗后2.24±1.951)4.47±2.452)组别观察组对照组白蛋白/(g/L)化疗前43.09±3.66 42.26±4.65纤维蛋白原/(g/L)化疗前4.04±0.60 4.08±0.64化疗后3.88±0.58 3.97±0.63 C反应蛋白/(mg/L)化疗前2.68±2.28 1.85±1.65
观察组化疗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化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均降低,且白细胞、淋巴细胞低于观察组(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白细胞分类计数比较 (×109/L,±s,n=30)
表4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白细胞分类计数比较 (×109/L,±s,n=30)
1)与对照组化疗后相比,P<0.05;2)与对照组化疗前相比,P<0.05。
化疗后5.46±1.491)4.52±1.292)组别观察组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化疗前5.85±1.67 6.03±1.81中性粒细胞计数化疗前3.50±1.14 3.63±1.47化疗后3.09±1.08 2.58±1.212)淋巴细胞计数化疗前1.66±0.51 1.68±0.57化疗后1.51±0.431)1.17±0.372)
化疗期间,对照组患者腹痛2例、腹泻3例、胃纳差4例、便秘1例,恶心5例、呕吐3例,胃肠道反应合计18例;观察组胃纳差2例、恶心1例、呕吐2例,胃肠道反应合计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含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肠道致病菌、维持正常肠道菌群生长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腹泻、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但化疗药物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通过补充益生菌可以加强肠道菌群动态平衡、减少化疗副作用、提高化疗效果和改善预后[6,8]。
化疗药物对肠道上皮细胞产生一定的破坏,能促使肠道菌群的易位,进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9-10]。而补充益生菌,可以在肠道内夺氧、占位,形成黏膜屏障,拮抗致病菌,降低肠道内pH值,进而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化疗后粪便杆菌和球菌比例失调例数高于化疗前(P<0.05)。化疗后观察组杆菌和球菌比例失调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减轻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过程所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具有一定的作用。
化疗能够诱发炎症反应[13],而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是反映机体炎症状况的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化疗过程机体的炎症反应。益生菌具有调控宿主免疫细胞的抗炎作用[14]。本研究结果,化疗后对照组C反应蛋白升高(P<0.05),而观察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在化疗后均未升高,提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能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
化疗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是引起骨髓抑制,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5]。本研究对照组化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均降低(均P<0.05),而观察组化疗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有可能起到减轻骨髓抑制的作用。化疗药物的另一个常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16]。本研究结果,对照组患者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18例,而观察组胃肠道反应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补充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以缓解化疗期间的胃肠道反应。
此外,本研究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及组间IgA、IgG、IgM、C3、C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排除与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有关。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等不足因素,因此,后续需要更多的病例进行实验观察,并且尽可能借助高通量测序方法了解肠道菌群结构在此过程的具体变化以及菌群功能、代谢等情况,更好地观察临床指标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影响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并能够缓解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减少炎症反应,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的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