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月,傅祥云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宁 810000)
“地摊经济”一般是指通过摆摊来获取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模式,是普通群众作为创业者参与的最简单的商业形式,但由于影响市容环境、阻碍交通、影响市民生活等原因,长期以来被认定为城市里的边缘经济。
人类发展“地摊经济”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偶然的物质交换与自发摆地摊,均因劳动需要,最终都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后,摆地摊这一行为才真正上升到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高度。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为了“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满足需求、扩大就业”,允许摆摊设点、走街串巷、流动售货。2008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提出:国家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开辟多渠道就业。2020年初,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店铺经济受到重压,国内失业问题和就业状况十分严峻。为了促进就业和恢复经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表明,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地摊经济”重回人们视野。
但是,由于疫情的好转,人们态度的转变,后续政策欠缺,社区团购的等现象的出现,“地摊经济”的后续发展呈现出低迷的状态。全民摆摊的现象逐渐消失,大部分人开始从“地摊经济”中退出,回归城市寻找工作,“地摊经济”的发展得到了遏止。
为拉动地摊的经济效益,使其不断向规范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以西宁市“五区二县”的摊贩为例,研究探讨青海省“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具有现代化的商业环境、便捷的交通和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民们拥有快捷的生活方式。同时,西宁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地摊经济”。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早上早餐、晚上下班买菜、节假日出游放松等,地摊都是一个重要的消费地点;对于游客来说,具有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地摊商品,也更能吸引他们消费。因此如何在需求驱使下,保留这一传统的贸易模式,并使其得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长足发展,满足政府、市民与摊贩的需求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国内对于“地摊经济””的研究主要针对其生存发展、主体构成、管理政策等。
在“地摊经济”的“生存场所”方面,吕德文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可治理化——基于一个马路市场的实证调查》中认为,“地摊经济”中的马路市场是可治理的。文章主要从两方面来探讨,第一是城市边缘地带是被纳入治理体系中的,第二是城市的边缘地带即马路市场也是实现可治理的,边缘地带也能成为共享空间。[1]作者对于空间经济学具有一定的基础,强调了马路市场也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肯定了“地摊经济”场所存在的必要性。
在“地摊经济”主体构成方面,黄馨漫在《南宁市“摆客”群体特征研究》中主要研究了“地摊经济”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摆客”,也就是指大学生、白领等高文化水平的人进行摆摊经营。文章主要从群体成员、群体结构和群体行为等方面对“摆客”进行观察和研究,认为“摆客”的出现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促进了不同阶层的社会互动,提高了地摊群体的社会地位。[2]杨悦、白宁的《年龄结构对流动摊贩收入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从探讨摊贩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得出其对于摊贩收入的影响。文章指出摊贩的年龄结构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现象,而且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日收入具有显著差异,年轻人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高收入。[3]文章解释了年轻化对于收入的影响,说明了年轻人可能对于地摊的经济效益有积极、正面影响。
在“地摊经济”对于城市发展与管理等方面来看,董雪琪在《地摊管理的行政法规制》中认为,在地摊管理中严格执行行政法,并明确行政法的作用和地位,对提高地摊管理的规范性和满足“地摊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4]从国家法律方面对“地摊经济”进行有效规范,可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国内对于“地摊经济”管理发展方面的研究分析较多,但对于“地摊经济”间歇性衰退情况研究得较少。因此本文运用了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从不同方向探究衰退影响因素,并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合理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青海省西宁市“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因此选取了西宁市“五区二县”,即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城中区、湟中区、湟源县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作为研究范围,以这些地区的摊贩为研究对象,地区多样性以及样本数量能够得到保证。本次问卷主要在2020年10月到11月之间发放,选择这个时间主要是因为在10月到11月之间能够有国庆节假日和普通上班日的不同时期,还存在季节交替的因素,能比较全面地观察“地摊经济”的发展状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325份,以自填和当面访问的方式为主。问卷表由摊主现场进行填写,其中有部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独立完成问卷填写的,由调查者对被调查者以问答的方式进行填写。在调查中,共收回问卷305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2%。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SPSS软件。
本研究应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问卷法是国内外社会调查中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问卷是指为统计和调查所用的、以设问的方式表述问题的表格,是研究者用这种控制式的测量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度量,从而搜集到可靠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根据青海省实际情况,编制了“青海省西宁市地摊状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了单选题和多选题,在内容设计上,本次研究的主要变量除性别、民族、年龄、学历等一些基本情况以外,还加入摆摊经验、经营范围、消费群体、商品价格、摆摊区域、摆摊时长等变量,以研究其对摆摊收入的影响,以及用“摆摊原因”和“政府政策支持影响”等指标来探求地摊摊主的真实需求。
为了了解问卷的信效度如何,本文对“青海省西宁市地摊经济状况调查”问卷做了信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信度指量表工具所测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5]量表的信度越大,则测量标准误差越小。信度用Cronbachα信度系数值表示。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8以上,0.7-0.8之间可以接受;分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7以上,系数在0.6-0.7还可以接受。Cronbach's alpha系数如果在0.6以下就要考虑重新编制问卷。[5]
为了检测该问卷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进行了信度检验,由于本次问卷大多数题目为非量化的问题,因此选择了其中的三项进行了信度检验,分别为前期投入、每月收入和占家庭收入比例。结果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本次问卷可靠性统计量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621,信度系数在0.6-0.7之间,处于尚可,还可以接受的范围。由此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表1 可靠性统计量
效度检验: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就要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其中KMO检验系数>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P值<0.05时,问卷才有较高的效度。[6]
从表2中可以看出来,对青海省西宁市“地摊经济”状况调查问卷的KMO值为0.729>0.6,并且Bartlett的球形检sig=0.000<0.05,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总的来说,该问卷信效度良好,适合进行问卷统计分析。
第四部分的分析主要通过SPSS统计软件来完成。主要内容包括对性别、民族、学历的差异性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以及影响摊贩收入的回归分析几个部分,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研究青海省“地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为第五部分的结果讨论及政策建议提供基础。
由问卷结果可知:从性别上看,受调查的女性摊贩225人,占全部人数的52%,男性摊主145人,占比为48%;从民族上看,75%的摊主是汉族人,其次是回族,占比20.33%;从年龄上看,67%的摊主年龄在30~60岁之间,占比最大,其次是19~35岁区间,占比为32.33%;从学历方面看,摊主学历为小学和初中的比例最大,分别是38.67%和31.67%。总的来看,数据都处于几个较为集中的选项,但其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需要做差异性分析。
1.不同性别对摆摊收入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解不同性别的摊贩与摆摊收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需要对不同性别摊贩的收益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3可以看出:sig=0.000<0.05,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男性与女性的摆摊收入存在显著差异。从均值上来看,男性的均值(M=2.25),女性的均值(M=1.85),二者之间相差0.4,女性的均值要低于男性,也就意味着从摆摊收入来看,男性的收入要显著高于女性。在实际调查时通过观察发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男女性在性格上的差异较大,男性的性格大多比较开朗、热情、积极,较为主动,而女性相对而言腼腆、温柔,被动卖货;另一方面,女性售卖的物品大多为价格较低的食品类或者饰品配件类。因此造成了男性和女性在收入上的显著差异。
表3 不同性别对摆摊收入的差异性分析
2.不同民族对摆摊收入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解不同民族的摊贩与摆摊收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需要对不同民族摊贩的收益的差异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中,藏族的均值最高为2.40,撒拉族次之为2.14,然后是汉族为2.04,回族均值最低为1.98;但是从差异检验结果来看,P=0.701>0.05,说明不同民族的摊贩的收入不存在差异。总的来说,虽然不同民族摊贩在人数上差异较大,但在摆摊收入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 不同民族对摆摊收入的差异性分析
3.影响不同学历对摆摊收入的差异性分析
为探究不同学历的摊贩与摆摊收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需要对不同学历的摊贩收入的差异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5可以看出:P=0.003<0.05,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不同学历的摊贩的收入存在显著差异。从均值上来看,大专/职高的均值最高为2.50,其次是初中学历的均值为2.16,然后是高中/中专学历均值为2.06,再次是小学均值为2.00,最低的是未上过学的均值为1.79。“小学学历”和“未上过学”的均值是低于总体均值(M=2.04)的。也就是说从摆摊收入来看,高学历的摊贩收入要显著高于低学历或未上过学的。
表5 不同学历对摆摊收入的差异性分析
另外,通过对不同学历的摊贩收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未上过学的摊贩收入与高中/中专学历、大专/职高学历的摊贩收入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而与小学、初中学历的摊贩收入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表6 多重比较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学历的摊贩对于潮流风向、市场走向、消费者偏好和政府的政策发布等具有一定的敏锐度,从而能抓住商机,进而获得一定的成功。而低学历的群体并没有此方面的优势,其掌握的是与其他人相同的基础教育,并未有对于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为了研究摆摊地点与对政策的担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因此进行了相关性检验。
从表7可以看出:摆摊地点与是否担忧政策的临时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000<0.01),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11。主要原因可能是政策热潮消退后,人们开始回归日常生活,使得大部分规划区鲜少人去,摊位费等也使现存的摊位成本进一步增加,因此大部分地摊选择退出政府规划区,而是回到原来的马路边、菜市场门口、小区、天桥等非政府规划区进行经营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实际调查时发现,政府规划区建设的小摊或帐篷大多处于关闭或未使用的闲置状态的原因。大多数摊贩认为在各种非规划区能接触到更多的潜在顾客,从而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摊贩退出政府规划区后,政府政策对于他们的影响就会少很多,接近于无,政府政策的实施也几乎与他们无关,唯一接触较多的就是各地区的城管管理,因此对政策的敏感度也会相应地降低。
表7 摆摊地点与对政策的担忧之间的相关性
为研究学历、摆摊经验、摆摊时长、前期投入等变量与摆摊收入之间的具体关系,为后文的原因分析以及政策建议提供帮助,因此必须通过回归分析来了解整体现状。
在回归方程中,把摊贩每月纯收入作为因变量,把经营范围、摆摊地点、摆摊经验、前期投入、摆摊时长、单价、学历七个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元回归方程中可以得到:
a.预测变量:(常量),经营范围,摆摊地点,摆摊经验,前期投入,摆摊时长,单价,学历。
从表8可以看到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整个多元回归方程的R2为0.289,对于范围(0<R2<1)来说可能是较小,但是结合实际情况,首先,本次问卷的样本数量为325份,总体上样本数量并非很大,其次,相关变量涉及摊贩的社会行为等问题,因此所得R2是比较小的。
表8 模型汇总
a.因变量:每月纯收入
从表9可以看出,地摊收入回归模型是成立的(sig=0.000),因此可以认为各个变量之中至少有一个变量与每月收入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从变量间是否存在共线性来看,模型中共线性统计量的VIF都是小于10的,因此不存在共线性。从模型内部来看,摆摊经验(sig=0.363>0.05)、摆摊地点(sig=0.074>0.05)这几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这几个因素对每月收入的影响不明显。而学历(sig=0.009<0.05)、单价(sig=0.002<0.05)、摆摊时长(sig=0.007<0.05)、前期投入(sig=0.000<0.05)、经营范围(sig=0.001<0.05)这几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说明这几个因素直接影响了每月收入。从Beta系数来看,学历(Beta=0.101)、单价(Beta=0.107)、摆摊时长(Beta=0.167)、前期投入(Beta=0.138)的系数较高,也间接说明了这几个变量对整体模型的影响之大。因此地摊收入的回归方程为:
表9 地摊收入回归分析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共线性统计量B 标准误差 试用版 容差 VIF 1(常量) 1.092 .285 3.834 .000学历 .101 .038 .155 2.635 .009 .702 1.424摆摊经验 -.087 .096 -.050 -.912 .363 .797 1.254单价 .107 .034 .186 3.163 .002 .707 1.414摆摊地点 -.144 .080 -.108 -1.790 .074 .670 1.492摆摊时长 .167 .062 .145 2.695 .007 .835 1.197前期投入 .138 .025 .292 5.590 .000 .890 1.124经营范围 -.040 .012 -.173 -3.364 .001 .917 1.090
每月纯收入=1.092+0.101×学历+0.107×单价+0.167×摆摊时长+0.138×前期投入+0.001经营范围
从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摆摊时长对每月收入的影响最大,这个结论也说明了每天的摆摊时长最能直接决定每月收入的高低,其余的学历、单价、前期投入都是通过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造成对收入的影响。
1.加强政策法规对“地摊经济”的支持。加快城市立法,给“地摊经济”一个合法的存在形式,在法律上保护和制约“地摊经济”。从前期的研究结论中的相关性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地摊热未能持续发展的原因就是后续政策的支持没有跟上,摊贩在观望过后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从而转向马路市场,又变成地摊与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因此,若要“地摊经济”更好地释放国民经济活力,给予“地摊经济”合法地位,对经营者和消费者加以保护是关键转折点。合法合规地进行“地摊经济”也给城市管理减少了成本负担,对消费者也是一种保护。
2.组织成立协会,促进沟通交流,方便管理。鼓励地摊经营者采用民主直选的方式成立协会或委员会,更好地实现由政府管理转为摊贩自治。协会的存在可以让摆摊者更好地找到对口组织寻求帮助,也有利于摊主间的沟通交流,把法规要求更大众化地传递给在此方面有知识盲区的人。此外,协会可以及时推送政府发布的关于地摊的相关政策以及市场导向,以减轻摊贩文化程度低带来的不足,提高摊贩政策和市场敏锐度,帮助摊贩抓住发展机遇。
1.增加技能培训,建立自身自信心,主动积极销售产品。虽然从差异性分析看出不同性别对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可以进行后天弥补。通过增加技能培训,主要是交通工具驾驶技能,使摊贩能够节省时间,扩展马路市场;提升自身自信心,化被动营销为主动,不是等着人来买而是去发现、探索潜在顾客,提高交易量,实现增收。
2.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售卖时长,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参加早市或晚市的活动,在其他时间,也要利用。从因子分析来看,摆摊时长能最直接、最显著地影响地摊收入,因此,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更多可以摆摊的区域,通过增加摆摊时长,来提高交易量,进而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