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娟
随着“新三步走”宏伟目标的提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战略指引下,中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面临深入改革与全面决胜的重要历史时刻。体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强,构建能促使青少年健身、健心、健美,并能贯彻终身的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康德提出的关系范畴指出,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需要从外在世界入手,才能克服自身的理性局限,事物只有在协同和相互作用中才能现实存在。
一、关于我国学校体育研究与社区体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关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研究”的现状,通过图书馆电子资源在中国期刊数据检索库对“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一体化发展”、“协同模式”等关键字进行多重组合,对2000年至今的期刊进行整理与学习,其中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总库及其增刊、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总库、中国重要学术会议、中国重要报纸,共获得与本研究相关文献1328篇,对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自21世纪以来,有关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研究量稳步上升,处在较高发文量位置,说明该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1)关于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
毛振明在《“体育走班制教学”的疑惑与解决路径》中提出体育走班制教学作为重要的体育课程改革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需要教师与家长协力配合解决,在《对新时代首都学校体育改革《行动方案》的理解与解说》中提出突破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应从推进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入手。任海、王凯珍等学者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中探讨发展社区体育的核心要素是居民自愿、打破行业及单位界限及就近便利等。李趁丽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研究》中认为现代的教育是合作的教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对其共性及特殊性的把握和认识不足,并未建立有效的“一体化”长效机制构建;白春燕,赵松在《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互动机制的构建》中总结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机制特征,阐述了建立资源共享互动机制、服务保障互动机制、长效保障互动机制、评价反馈互动机制的综合效益及价值,对于形成学校体育社会化与社会体育学校化及其良性互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杨丹丹在《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学校、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理论研究》中认为终身体育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能否协调统一发展;刘会成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中》认为体育资源不足是限制我国全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深入思考如何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利益关系转化,并促进体育本身发展的问题;沈健华等在研究中提出要敢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建立学区体育俱乐部,为学校、家庭和社区搭建一体化组织与平台;郭戈等人在研究中提出未来家庭体育的发展路径将由单一性转向联合性方向发展,逐渐形成多层级、广渠道、宽领域的大众体育发展局面。
(2)关于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
我国有关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在以“家校合作”、“体育角色影响”等作为因素进行实验干预,对明确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对青少年体质水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包莺通过问卷数据得出家长的体育行为对中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直接影响;吕树庭等人从社会学角度,依据体育角色学习理论探索对学生体育参与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研究数据显示父母的体育参与态度、意识、价值观、参与度影响最大;陆红燕以“家校合作”作为干预因素,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比常规组体育参与成绩有明显提高,体质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李趁丽把影响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因素制成量表,得出学校体育的“运动干预”、家庭体育中的“家长榜样”和社会体育中的“组织管理体系”等因素都处于影响较大的重要位置。
我国相关实证研究还包括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研和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围绕家长、教师、学生三大主体展开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童甜甜对上海市学生、教师、家长家校合作体育参与情况、认知水平进行调查,得出导致家校合作处于被动状态的因素主要有家长合作意识薄弱、教师有态度无行动等;匡敏结合个人多年基层体育工作经验认为当前家校体育合作未得到应有重视和政策倾斜,并提出“家校合作缺乏平等性”的观点。
综上所述,我国的各个学者都在研究中努力构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一体化模式体系,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学校、家长、社区开展的家校合作、平台搭建、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等探索,各学者建立的一体化模式各有特点,但还处在较为宏观的层面,研究结论显示出一定的共性,各种模式还需进一步学习和借鉴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与方法,才能为数字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服务,做出应有贡献。
二、关于国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学校与社会体育一体化研究依托于较早开拓的合作资源,美国依托蓬勃发展的社会资源力量积极促进了学校和家庭、社会三者的协同合作。英国政府部门在2002年建立了学次体育、社区体育及体育俱乐部的联合战略并取得了瞩目成就。本文通过CNKI、EBSCO、SAGE等数据检索平台,搜集和整理国外关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的研究资料。
(1)关于国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
美国的Brener,Nancy D等人指出学校可以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引导学生与家庭互动,社区组织可以为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材料或专业讲师,家长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参加此类活動等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计划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Cipriani K等人认为通过学校通讯、家长教师会、学校网站等向家长提供关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的信息,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是家庭和社区体育参与的基础,具体包括创造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创建留言板、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寄送活动创意清单、开启“家庭健身挑战”等;Salmon等人指出虽然不是所有研究都认为父母和社区参与可以促进青少体育活动水平和兴趣的提高,但也没有研究表明家庭和社区参与会阻带这些效果;英国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发源地,在现代体育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体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及逐步完善,为我国体育体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杰弗里希尔阐明了不同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人们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但他的研究并未涉及到体育管理层面;Richard Holt指出英国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逐渐成为英国体育运动的主要方向,揭示了英国体育运动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
(2)关于国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
国外的实证研究的特点为内容丰富、考虑细致周全,人文关怀程度高,在实验时注重设定目标明确的战略和方案,注重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地位,并且将家庭经济条件、男女差别等差异考虑在内。Birchwood等人在解释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率的差异中发现“家庭文化”是影响个人运动爱好的主要因素并且决定了一个人的持久运动倾向;Sharon Wheeler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开展家庭文化调查并为他们设置一套明确的目标、战略和方法的运动方案,得出家长与孩子互动所营造出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促使孩子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提高运动能力和兴趣;Ben J Smith 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年龄的体育参与中,表现出正相关,父母的收入水平以及所在地域应该成为评估青少年体育运动及身体活动能力的经济和环境因素;Keith M Drake 博士将青少年母亲的运动倾向及价值观念作为首要调查因素,研究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善家庭支持和增加体育活动机会,以及不限制受男孩欢迎的体育活动对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有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理论政策措施及研究可操作性较强,研究点较多元化,与国内目前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已取得的研究理论相比较,国外学者更注重微观层面,体现出较强的人文关怀。这是值得我国学者学习借鉴的地方,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深入分析、比较与思考,本文认为现阶段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模式及“协同”模式的效率水平研究都有所欠缺,本文认为协同效率水平是决定战略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并从影响协同模式可操作性及效率水平的四大管理要素既计划、组织、领导、及控制入手分析边界内协同、边界外协同、内外边界协同等三种协同形式。
三、关于本文研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模式的新概念与新思路
“打破界限”、“协力配合”、“融合发展”等都是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而本文的提出的协同模式并不是一个新兴词汇,回归到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协同共生本身是人类进化的一个基本状态和闪光点,现代体育必须通过协作打破原有边界和空间,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原本独立的资源产生更多的链接。全球著名战略学者安索夫把协同要素放在四大战略要素的首位,協同的效率水平决定了我们所作的战略选择能否成功,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能否把相同与相似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进行自我迭代并且不断成长,能否把协同要素作为组织内部战略要素的同时,在组织外部形成一种关系范畴,实现组织外部跨边界的协同增效,是能否从整体上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实现整体价值最优的动态过程的根本原因。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概念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及数理统计法等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体育资源和协同发展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运用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理论、关系范畴理论、整体论、协同论等对协同模式的发展进行论证。深入剖析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相似与不同之处,为二者的协同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深入探究影响协同模式的可操作性及效率水平的因素,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需求、机制及动力、协同的形式、原则、内容及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以达到以下四个研究目标:第一,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纵向梳理,对中外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充实本研究的历史背景,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通过分析新的时代特点与环境,准确定位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目标,为本研究提供指导思想与目标导向。第三,通过深入了解相关理论,对具体的计划、领导、组织和控制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分析,探究组织内协同、组织外协同以及组织内外互动协同的有效模式。第四,通过系统分析与比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寻促使我国未来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的整体最优化模式。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模式的可操作性及效率水平的研究,除了对模式和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与阐述之外,对具体的计划制定、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模式中的有效领导以及监管和控制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参考与借鉴。 终身体育与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的定位与目标,协同模式的发展程度为实现终身体育和全民体育奠定了基础,与美国等分权制国家相比,在我国集权制管理体制下,如何实施相关目标与方案、如何为实现协作而组织、如何处理组织中的沟通问题、如何实施控制过程等都是重点及难点问题,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影响和作用的重要性研究,以及关于协同模式构成体系的研究架构起了人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观念,这是决定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是决定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