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渗透

2021-12-24 12:14窦雪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文化自信

窦雪

摘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教育领域的德育培养为文化自信打下了群众基础。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实施的基本形式。信息技术课程同其他学科一起承担德育任务,又因其课程内容的发展性与生成性等特点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德育优势。文章论证了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从背景、意义与实施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文化自信视域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教育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深沉、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14亿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汇聚成民族自信,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由此,“如何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是当代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文化与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1]文化是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道德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儿童时期与青少年时期是道德认知发展的黄金阶段。基础教育是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最佳阶段,是一项关乎全体国民的教育制度,为文化自信奠定了群众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的德育实施是提升公民文化自信的最有效途径。

二.学科教学是德育渗透的载体

学者班华曾指出,“德育是以一定的思想道德这种‘精神’影响人的,而‘精神’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单独存在。”[2]由此,德育具有内隐性,要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教育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德育的培养形式多样,涵盖学校中的各类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在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中时间占比最多,其教学计划严密,培养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是德育培养的基本形式。

学科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开展方式,各学科共同承担着德育任务。诚如《现代教学引论》中写到的“各种科学知识无不反映人们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其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互相渗透、统一的。”[3]科学知識与思想观点是客观存在与主观存在的统一,德育与智育是教学目标上位与下位的统一,每门课程都可以从其学科知识中找到符合其学科特征的德育渗透点。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渗透

(一)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的背景

国内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这是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其课程内容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具有发展性与生成性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在一定程度更利于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当代青少年必备的精神品质。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渗透要顺应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彰显我国的信息技术实力和信息技术文化,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自豪感以及技术报国的情怀。

(二)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信息社会中,各类信息设备满足了人们的社交、办公、学习等需求。随之而生的现象便是,网络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发展时间较短,进化尚未完善,秩序与混乱并存,善念与恶意共生。键盘侠、标题党等群体更显示出网络人员的混杂。网络诈骗、网络霸凌、网络犯罪等现象揭露出网络环境的危险。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网民缺乏网络道德修养,肆意挑战网络道德底线。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直系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是学生发展的需求。信息社会中的知识量成指数级增长,单纯的课本知识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移动设备的数字化学习成为当下的主流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渗透旨在实现以下德育目标: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中应分配合理时间,提高自律能力;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中应抵制网络诱惑,提高专注能力;学生能够在海量数据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增强辨别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数字化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渗透是教育改革的需求。教育部于2018年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计划提出,我国教育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师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渗透能够促进学生在教育信息化中身心健康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的实施

教育政策是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的引导。《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旨在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指导方向与参考意见,各地和各校应在手册指导下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德育工作体系,贯彻落实德育工作。

教师是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的一线力量。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最后关卡,对德育的实施效果起决定性作用。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意识到课程的育人职责,将德育作为自己的份内工作。其次,信息技术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的德育要素,在智育中融合德育。最后,信息技术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为德育渗透奠定理论基础。

四.总结

学科教学是德育实施的基本形式,但不否认其他教育形式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渗透有其必要性,但不否认其他学科课程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德育应是形式多样化、实施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学校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袁林生.文化与道德关系初探[J].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87(01):79-84.

[2]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95.

[3]郑湘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06):27-30.

[4]范孔明.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J].中国电化教育,2005(08):72-74.

[5]李爱娟.中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6(36):51-52.

[6]刘海春,李婷.文化自信:新时代德育研究的重要向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73-78+190.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德育渗透文化自信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将教改精神与创新信息教学融合在高中教学中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