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 苗禾鸣 温洪卫
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领域被冷落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下,不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对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认识不足,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教学资源的能力有限。即便如此,许多教师也并不热衷于培训提升,甚至排斥学习,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对于这背后的原因,有学者指出,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从根本上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问题,进而言之,是教师及基础教育界对待技术的认识论问题。
对信息技术价值的审视
技术的价值涵盖技术所能承担的责任和能被使用的形式。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教师对技术之于人发展的认识,以及主动将其纳入自身专业结构的态度。
第一,将信息技术视作手段、工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于如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观点和方式一致指向培训,目前教师培训中,多媒体已经成为最常见的辅助教学手段,由此展开的多媒体教学培训、网络培训课程逐渐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形式,技术则为这些培训提供支持。
第二,将信息技术视作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师网络联盟是一种通过集聚学科教学资源的教学网站,吸引同行参与交流、实现共同成长的自组织,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形式。这种发展形式依托互联网技术,为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案例、分享心得经验提供平台。同时,基于网络的社群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促进了教师的非正式学习和实践反思,为教师交流研讨搭建平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交流中介,拓宽了时间和空间,为教师形成发展共同体创设了有利条件。
第三,将信息技术视作路径与方法。网络、电子邮件、博客的出现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人快速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博客是2003年后促成教师自主成长的一种网络渠道,人们在称赞其工具价值之余,也认可其是教师自主成长的路径。此外,PKM2、myBase、Cyber Article 等知识管理工具,概念图(Concept Map)等信息技术工具,也给教师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提供选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第四,将信息技术视作资源。技术本身承载海量信息,远程教育平台、网站、数据库等存储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检索功能收集信息素材,在中国知网等开放式教育网站下载资料、检索文献,通过网络、媒体技术、通信技术进行交流与协作,用Excel、SPSS等工具统计、计算和整理研究数据,等等。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资源,以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帮助教师实现终身学习。
第五,将信息技术视作一种思想。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信息技术构成要素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丰满,内涵越来越丰富,包含信息资源、信息理念、信息方法、信息伦理等要素,其发展不再局限于技术理性,而是走向技术与态度、价值和伦理的融合,展示更多元的人文情怀。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不但改造了技术本身,而且改变着教师的态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更丰富的手段、途径和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新兴技术和信息市场的快速发展助推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并深入影响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因此,信息技术不仅具有作为工具的实用性,更具有时代发展影响下人才培养的思想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如今,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作用下,形成了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信息技术以超越自身技术的复合性成为一个综合的概念,传统意义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已跟不上技术进步赋予它的意义。作为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为一身的综合存在,信息技术以自身进步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
对信息技术价值认识深化阶段分析
技术建设能力集技术提升、理念进步、专业结构和内容优化于一身。教育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着教育技术建设能力,进而影响、修正和提升人们对信息技术的看法。从早期多媒体为主的技术辅助教学,到网络支持教师共同体发展,再到基于Web2.0的个性化、终身化学习和实践,技术进步助推教师成长为胜任型、经验型、专家型教师,深化了人们对于技术价值的判断。
第一阶段为工具认识论阶段。信息技术应用初期,技术的先进程度较低,有限的角色决定了它仅具有从属性、辅助性的角色内涵,这一时期信息技术仅仅是工具、方法、途径、手段。在最初用于支持教师教学的阶段,信息技術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只能作为知识呈现的工具,如教师利用各种软件设计课件等。
第二阶段为工具与资源共存认识论阶段。信息技术的进步带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升华—— 原来的信息技术局限将其建设能力定格为课件制作、辅助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挖掘出更多可以用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功能,如辅助开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信息技术由课堂教学设计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成为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帮助教师实现从单一的教案设计到课程设计的转变,建设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开放式、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第三阶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思想。信息技术进步改造了技术本身,也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其影响已深入教育文化和教育生态领域,成为涵盖理念、态度、资源、方法、伦理等超出纯技术理性范畴的综合性理解。这足以说明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有了革命式的跨越,必将引发对信息技术与教师关系的关怀。
信息技术走向与教师全面融合
无论工具认识论,还是资源与工具共存的认识论,都将技术与教师看作分离的独立个体,由此催生了教育与信息技术关系的推定——要么认为教师是主体,技术仅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因素之一,教育与信息技术成为主客关系;要么认为两者都非常重要,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的作用,将其看作一种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变革,同时,实现专业发展的教师又会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或产生更多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创新。总而言之,教师与信息技术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上述观点阐述了认识信息技术之于教师重要性的进步,即信息技术由辅助上升到同等重要,进而达到辩证统一的高度。这些观点闪烁着发展观的光芒,但我们也要清楚意识到,上述观点视信息技术于教师之外,仍然走不出主客两分的认知局限。也正是由于主客关系的推定,导致了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外来入侵者而产生拒斥。只有当教师这一发展主体将信息技术视为自身素养不可缺少的构成,与教师成长融为一体时,信息技术才不会以“反对自身”的形态存在,限制、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信息技术与教师融合,教育与技术成为有机整体,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推动教育实践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构建新型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