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兔
(安徽省芜湖市第29中学 安徽芜湖 242400)
“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思想。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时至今日,这一思想仍未过时。本人从教二十余年,曾因工作调动,中途接手一个新班级,这个班级是年级所谓的最差班。这所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当时正好赶上拆迁征地,很多家庭短暂富裕了,不注重孩子教育。学生受到家庭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纪律散漫,学习自主性差等现象。所谓的问题生,大多数内心敏感、自卑、脆弱,以前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日常教学的开展。因此,我深入探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运用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热忱和师爱,对学生进行关爱,和他们沟通,给予鼓励,同时对屡教不改的同学,严厉批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班级成绩显著提高,遵守校纪校规有很大改观,班风班纪有了质的飞跃。
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师生身份的不同认识。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教师与学生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而这只能通过知识与技能等信息媒体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不改变这种权威与服从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造成师生隔阂,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多不利。在新课程体系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要搞好教学就必须密切师生关系,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的友伴。
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应该如何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进行教学,取得怎样的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浅谈。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了绝对权威的角色,通常都是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比如遇到找规律的题目,有的老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解题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以后遇到类似题目还是不会。我告诉大家从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这些方法来解决规律题,果然很多同学解规律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再比如在讲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故意思维卡顿,多留几分钟给学生思考,发现证明思路不止一种,从中发现了一题多解。
“教”应围绕着“学”和“做”来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依据对于班级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合理制订教学策略,受到家庭、学习能力、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大了教师教学难度。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分组分层教学法,把学生按成绩好、中、差组合在一起,通常六人左右一组。大家在一起互帮互助,同时小组之间互相竞争,每一次测验把小组总分进行排名。这样小组内,成绩好的同学会主动帮助成绩落后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考虑到小组的荣誉,也会加倍努力,成绩自然提高了。积极践行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教学法,大家争当“小先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同时“分层”布置课外作业。在课堂上不再是一讲到底,“满堂灌”,而是逐渐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究,课堂上呈现出积极、互动、合作等,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探求新知,我们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法,在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既可以体现全面性、全体性,又能体现差异性。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讨论式课堂教学结构是以教学问题为主线,问题是讨论的中心,讨论始终围绕问题进行,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为重点,创设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合作探究式地学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变“教授法”为“教学法”,以往的课堂是先生教、学生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法就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教学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利用合适的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改变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学习小组的合作形式。一般四到六人一组,每组都有一位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一个问题提出,一般都由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论。例如,我们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前,让同学们课前自己动手,先画直角三角形,然后测量出它们的三条边长,找出他们三边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阅览室、图书馆以及网络等查找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上课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到讲台上演示,利用教具展示给大家看,如果同学回答不正确,小组同学接力完成。每次测验结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名,这样组内同学为了小组荣誉,会主动帮助成绩落后的同学,而成绩落后的同学也会加倍努力。同学们在团结和互助下,整体成绩都会提高。特殊情况下,会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学习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数学课堂中,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了得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很多同学画出的三条线段没有重合在一起,这是因为误差。而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上的高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几何画板功能,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定理。我们学习图形变化——平移、翻折、旋转时,运用几何画板作图功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变抽象为具体,把变化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家都知道,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数学知识并概括知识要点,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处于被动接受,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创设教学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七年级学习抽样调查时,我问大家:“这个布袋里有多少颗小球?”,大家数一下就知道多少。“那长江里有多少条鱼呢?”甲同学说:“把鱼全部抓来数一数。”乙同学说:“把水全部抽干,把鱼抓到,数一数。”丙同学说:“用超声波机器,鱼向声源反方向游动。”丁同学说:“先捕一些鱼做上记号,再放回,再捕一些鱼,看鱼总数有几条,有记号的鱼有几条,这样就可以估计总体了。”很多同学充满困惑,平时不爱学习的几位同学,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再比如七年级折纸问题,一张纸对折二十次达到105米,约35层楼高,数据大到无法想象,学生充满好奇和疑惑,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到有理数乘方的学习。数学就源自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按揭贷款买房,两种还款方式,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的选择,这涉及数学上利息的计算。电话套餐的选择,分时收电费等,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生活化,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例如,让每位同学课前准备一张卡片,上面写一个单项式。课堂上,同学们找朋友,找到同类项,拥抱一下,就成为朋友。同学们在找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同类项的概念——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理解更深刻,不易遗忘。同时学以致用,让同学们根据合并同类项原理,回家帮家长整理家务,按类别排放物品。数学问题生活化,把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设计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1(A)-13(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正数,黑色扑克牌代表负数,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然后当众公布,或马上到黑板前写出过程。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学得轻松,玩得愉快,不知不觉地掌握和巩固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总之,我们要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趣味性,创设一定的情境导入新课,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把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用有趣的故事进行包装,增强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做合一,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做”既是劳力,又是劳心,单纯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学生只能动手操作与实践,主动与同学合作、讨论、探究得出新知。
如: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中的中点四边形问题,我课前让同学们回去自制四边形,在四边形各边的中点钉上铁钉并系上弹力绳,让同学们判断是什么样的四边形,有的同学通过测量很快得出平行四边形。接着,我通过改变原四边形形状,大家发现“中点四边形”形状也随着改变,矩形、菱形、正方形。那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是由原四边形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很多同学说和原四边形边长有关,也有同学说和原四边形对角线长度和位置有关。大家通过小组合作,测量推导,最后得出是由原四边形对角线的长度和位置决定,与边长无关,这个结论是同学们自己动手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得出,掌握得牢,理解得透,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如。我在平时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我们很多数学原理是同学们主动探究得出来的,加强做的作用。教是因材施教,学是学生主动学习,做就是实践,探究知识。例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第一课时,为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时,可以设计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用剪刀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要使全班同学剪下的直角三角形全等。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感受到,确定三角形的三个条件——一个直角和两条直角边,全班同学剪下的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第二个活动——观察图1中的三个三角形,先猜一猜,再量一量,哪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图1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两点:一是当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此时是一个50°的锐角)对应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第三个活动——任意确定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和这两边夹角的大小,在纸上画出这个三角形并剪下来比较,这个活动要分组进行。通过这三个活动,确定了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和两边夹角的大小,这个三角形就确定了,从而为学生归纳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提供直接经验,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在以后的解题中运用自如。一定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同时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用数学的眼光观看周围世界,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新型师生平等,互助关系。事怎样做,就怎样教,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加强自身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践行行知思想,努力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