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视域下高职扩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2-24 18:17孙学智
南方农机 2021年7期
关键词:吉林市吉林文化遗产

孙学智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国际、国家、省级、市级、县级五个保护界别。是关于实践、表演、技能为一体的文化作品,包括工具、实物、艺术品等,与人们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遗文化育人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高职扩招政策始于2019年,鼓励更多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高职扩招学生的年龄、经历、学习目的与传统生源有较大不同。如何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部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利用创新创业大赛、社团活动、传承人讲座等形式展示非遗作品,弘扬非遗文化,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本文需要论述的重点。

1 突出区域特点,引入非遗文化进校园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经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职业、技术、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鉴于文化对育人的重要作用,从吉林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和对学生的育人作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把吉剧、满族文化、抗联精神等非遗文化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课程设置、课程改革、非遗文化进校园、相关研究课题申报、研究等多角度出发,通过总结和实践研究形成了一整套以非遗文化为载体的学生素质教育育人方法,实施四年以来,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吉林省双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中,充分利用吉林省区域非遗文化特点,聘请省内知名的民间艺术家为学院美育客座教授,开展吉剧进校园和满族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依托室内外设计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研究所,完成吉林市北山古建筑等文化遗迹的数字影像复原工作,通过数字化平台快速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宣传美丽吉林。通过吉林省非遗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素质教育,使得学生了解区域历史发展、了解区域文化传承、增加学生知识广度。把非遗文化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把非遗文化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把非遗文化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对学生的育人作用,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2 非遗文化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与实施

对扩招学生的培养,要做到知识、能力、技能的全面提升,提升我国劳动者的素质,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学历提升。最近几年国家大力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把学生的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个方面。

2.1 非遗文化与课程改革

学院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美育”课程为第二批改革课程。在进行非遗文化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到现代技术的作用,并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利用VR等手段展示非遗作品。扩招学生再次返回课堂会发现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应用到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具有艺术审美的基本能力。以“理论+实践”和“课堂讲练+艺术场馆观摩”等多种教学模式和多元教学场所直观体验,使美育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开发学生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1]。

2.2 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

近两年国家大力重视学生思政教育,学院以非遗文化为有效载体进行思政教育,非遗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发掘非遗文化上的德育价值,教育学生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欣赏和表演优秀的艺术作品和非遗文化作品,有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珍视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信仰自信、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非遗作品承载了很多思政元素,老师要有效提炼这些元素,把非遗作品引入课堂,让更多的学生感受非遗文化,同时进行思政教育,从此思政教育不再是照本宣科。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是非遗文化的新使命,更有利于突出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2.3 非遗文化与实践教育

根据调查,高职扩招学生最喜欢接受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把非遗文化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院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非遗文化的调研、普及教育工作,鼓励大学生体验非遗文化,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吉林市博物馆志愿者活动,做展览的解说。吉林市博物馆会展览吉林市地方的非遗作品,比如满族文化展览、牛子厚京剧艺术展览等。学生在给游客介绍展览的同时,也是对吉林区域文化的一种体验。高校应该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活动,感悟非遗文化的魅力。

2.4 非遗文化与学生二课堂

学生二课堂是进行非遗文化教育的有效场合。与一课堂相比,学生第二课堂更多的是满足学生的爱好需求,是一课堂的有力补充。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第二课堂中体现出来的。近两年学院先后邀请国内知名民家艺术家郭旺老师、须派十八罗汉雕刻大师马胜华师傅、丰满区吉剧团团长康平老师为学生进行精彩授课,介绍二人转、雕刻、吉剧、这些非遗民间艺术。老师们的精彩讲解及表演加深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陶冶情操[2]。

在二课堂中,学生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因此,重视学生二课堂教育,让扩招学生感受二课堂魅力,可促进非遗文化在学校传播。

2.5 非遗文化与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在非遗文化发展方面同样如此。学院与吉林市郭旺艺术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对二人转演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学院与和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利用VR等高科技手段还原北山古建筑,并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推广,达到了宣传大美吉林的目的。学校要帮助学生与企业建立有效联系,借助校企资源,把非遗作品发扬光大,承载现代元素。培养学生具有保护意识和传承精神,不再是家庭作坊模式,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6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非遗文化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育人+实践”的教育,发掘扩招学生的非遗文化作品,申报大创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鼓励师生参赛,为非遗文化作品申报、参赛、发展提供政策性支持。传统生源学生入学时候年龄不超过20岁,对非遗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个别学生会传统手艺也仅仅是学徒阶段。随着扩招学生的入校,学生年龄跨度增大。这其中就有县级以上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他们重新进入学校,是为了提高学历,获得更多文化知识。同时学校也应该重视这部分学生身上的手艺,搭建更高的平台,使得他们身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更高的展示平台。重视不同年龄、不同专业队非遗文化理解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更好发展非遗文化,创新非遗文化传承途径,让更多的人感受非遗文化。

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手段,把扩招学生的非遗作品进行参赛,不仅可以提升扩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把这些非遗作品展现在更高的平台。在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选送的作品获得三等奖并获得非遗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好成绩。把更多、更好的作品展现给观众,提炼非遗文化,尊重传统工艺。

3 非遗文化的实践与创新

3.1 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早些年,很多非遗文化只有在家族、行业内部流传,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甚微。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传承非遗文化的孩子越来越少。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走进大学校园,非遗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让非遗作品承载更多的育人元素。事实证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途径,而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二者相辅相成,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非遗文化得到大力弘扬[3]。

3.2 提高吉林市区域影响力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全国唯一省市同名城市。很多外地来吉林上学的学生并不了解吉林。深度发掘吉林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把非遗文化教育带到学校,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吉林市这座美丽的城市,宣传吉林,提升吉林市区域影响力。吉林市的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朝鲜族文化都有很多非遗文化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使得学生更深入了解吉林这个城市,促进吉林区域旅游产业发展[4]。

3.3 非遗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把非遗文化与学生素质教育相融合是该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创新。教育实现育人功能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非遗文化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智慧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与职业教育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理念高度重合。因此,要充分弘扬、发掘和运用非遗文化对学生的育人作用,提升高职扩招学生全面素质,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

4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该院双创竞赛、教学成果、课题研究都起到一定作用。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绝活、提升传统工艺创意设计与制作水平、激发职业教育师生创新精神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保护和产教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让学生感受历史、传承手艺、学习精神,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吉林市吉林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吉林卷
吉林卷
Tough Nut to Crack
Impact of IEC61850 Based Digital Substation on Busbar Protection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