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麦制粉工艺一般采用等级粉生产技术,根据规模大小和产品质量要求不同,工艺复杂程度不同,一般均设置皮磨、心磨、渣磨、尾磨四个研磨和筛理系统。一粒小麦,从胚乳中心逐步向周边取粉,取粉点少则25个左右,多的达70个左右。由于小麦及其不同部位营养成分含量不同,即使是胚乳本身从内到外养成分含量也不同,小麦加工时皮层、糊粉层、胚芽总有一些被磨碎掺入粉中,导致各取粉点营养成分含量不同。现代制粉工艺生产的面粉极大地保留了小麦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水分,而脂肪、矿物质、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流失很多,而且面粉精度越高,它们的含量越少。
皮磨是处理麦粒及麸片的系统,其任务是破开麦粒,逐道从麸片上刮下胚乳并保持麸片不过分破碎,有利于胚乳与麸皮最大限度地分开。皮磨一般设 4~5 道,称为 1 皮(1B)、2 皮(2B),3 皮(3B)、4 皮(4B)、5 皮(5B)等。根据麸皮粒度大小,3 皮、4 皮、5皮有时分粗细。
渣磨是处理从皮磨及清粉机分出的连有麦皮的胚乳颗粒(麦渣)的系统,其任务是经过磨辊轻微剥刮,将颗粒上的麦皮分开,以便得到较纯净的胚乳颗粒(麦心)。渣磨一般又设置2道,称为1渣、2渣(常表示为1S、2S),有的工艺渣磨还分成好与次。
心磨是处理从皮磨,渣磨及清粉获得的较为纯净的胚乳颗粒(麦心及粗粉)的系统,其任务是将胚乳颗粒逐道研磨成具有—定细度的面粉。心磨一般设置有7~9道,称为1心、2心、3心…(常表示为1M、2M、3M等),1心与2心也常常分为好、中、次。尾磨位于心磨系统的中、后段,专门处理心磨提出的带有胚乳的麸屑(小麸片),从麸皮上刮净所残存的粉粒,一般设1~3道,称1尾,2 尾(常表示为 1T、2T 等)。
在工艺上,可以根据小麦籽粒胚乳不同部位面粉的品质差异,将可以食用的面粉粗分为三类:第一类,胚乳中心部位产生的面粉流(配制成1号粉),主要来自1B、2B、1S、1M及2M产生的麦心粉,由一等品质的胚乳颗粒生成;第二类,胚乳中外围部位产生的面粉流(配制成2号粉),主要来自3B、4B、2S、1T、3M和4M产生的麦心,由二等品质的胚乳颗粒生成和1S、2B粉组成;第三类,胚乳最外围(靠近糊粉层)部位产生的面粉流(配制成3号粉),主要来自3B、4B、1T、1分级、2分级、打麸、6M等面粉,主要由三等品质的胚乳颗粒生成。如果面粉总出率72%,那么其中1号粉20%、2号粉20%、3号粉32%。1号粉、2号粉均达到国家特制一等粉标准,灰分指标分别控制在0.45%和0.50%方面,3号粉达到国家特制二等粉标准,灰分指标控制在0.70%左右,标准粉控制在0.90%左右。次粉灰分指标控制在3.0%左右,主要作为饲料原料。当然各种粉的出率没有统一规定,可以根据企业工艺技术、具体面粉质量要求和市场销售情况调整。
在相同的系统中,从前路到后路,矿物质的含量有逐步增高的趋势。
前路心磨面粉的平均灰分0.49%,中路心磨面粉的平均灰分0.54%,后路心磨面粉的平均灰分0.72%,矿物质含量从1M~4M都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到5M略有升高,6M~8M比前路心磨升高较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较高含量。这是因为4M前的心磨来料大多经过清粉机分级提纯,皮层和糊粉层混入较少。5M后的心磨面粉来源较为复杂,不仅仅是4M的物料,还来自于4B、DF1、XF1,这些系统的物料中都混入较多的糊粉层,因而矿物质含量较高。
皮磨系统的矿物质含量变化从1B~3B都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4B的矿物质含量变化较大,是因为面粉中含有较多的糊粉层。
矿物质含量的较高点出现在尾磨特别是2T。2T的来料主要有1T、D4、4B和4M、5M、6M的筛上物,这些来料中含有大量的小麦糊粉层。
很显然,胚芽、次粉和麸皮中矿物质含量最多,目前这三种物质均作为饲料原料,有些企业提取胚芽,但提取量仅占胚芽总量1/4左右,大多数仍然进入麸皮中,部分在小麦清理时被打落变成下脚料。
大多数企业在 1M~2M 处提取 1号粉,在 3M~4M、1S、2B 提取 2号粉,在 5M~7M、2S、1T、3B 提取 3号粉,在 2T、8M、4B~5B、1B提取次粉。当然也可以提取标准粉和普通粉。从取粉部位可以看出,面粉精度越高,灰分(矿物质)含量越低,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也越少。小麦胚芽和麸皮、次粉中的各种矿物质元素含量最高。
贾爱霞在《小麦加工过程中营养组分的变化和富集工艺的研究》表明:各系统之间比较,营养成分含量基本上是皮磨的大于心磨的,尾磨和渣磨的系统粉营养成分含量也较高,淀粉含量的规律则与这些营养素呈相反趋势,心磨系统粉含淀粉量最高,对于最终产品而言,胚芽是各营养成分(除淀粉)含量最高的产品。通过对不同出粉率面粉进行的各项指标的测定得到,营养成分含量从最低出粉率35%到最高出粉率97%,有逐渐增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