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昌 ,陈克华
(1.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脑病科,北京市房山区 102400;2.北京燕化医院康复科,北京市房山区 102400)
脑卒中多因脑部血管闭阻或破裂,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受损而引起,近年来,其病死率虽有所下降,但卒中后无法自主生活者仍高达74%,且将近1/2的患者存在偏瘫痉挛的后遗症[1-2]。因此,重视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早诊断、早治疗和早干预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中药内服、穴位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多种脑卒中后遗症中的应用日益得到重视,但尚无一致标准[3]。本研究结合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究中医针药结合疗法的应用价值,具体示下。
1.1 一般资料 此次病例样本为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均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入住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接受诊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对其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42±7.38)岁;病程18~70 d,平均病程(34.72±8.09)d。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7.03±7.24)岁;病程16~69 d,平均病程(34.26±7.8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的判断标准[4],属于气虚血瘀证型。排除标准:①伴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者;②精神异常或昏迷者;③恶性肿瘤者;④对研究用药过敏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针灸治疗:①选穴:主穴选择曲池穴、合谷穴、风府穴、内关穴、阳陵泉、足三里和三阴交;对下肢痉挛者,加昆仑穴、环跳穴与腰阳关等配穴;对上肢痉挛者,加至阳穴、八邪穴、大椎穴及外关穴。②操作:按补法刺足三里、阳陵泉和三阴交;按泻法刺曲池穴、合谷穴和风池穴;按平补平泻法刺其他诸穴;各穴得气后留针0.5 h,1次/d,持续4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补阳还五汤(生黄芪50 g,当归、川芎、赤芍、桃仁及红花各6 g,地龙3 g)治疗,随证加减:①言语不清者,加全蝎、益智仁及白附子;头晕目眩甚者,加钩藤、天麻;下肢不遂者,加川续断、怀牛膝;上肢不遂者,加葛根、羌活。1剂/d煎服,早晚各1次,持续4周。
1.3 观察指标 ①患肢肌张力:于治疗前后通过改良Ashworth分级法[5]测评,共6级,打分0~5分,分值越高表示痉挛程度越严重,患肢肌张力恢复效果越差。②神经缺损状况:于治疗前后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测评,内含面瘫、意识等11个项目(28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经缺损症状改善越好。③血液流变学:于治疗前后采血采血1 mL,1 500转/min取血并检测,其中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由全自动血黏度检测仪测定,血细胞比容由温氏法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肢肌张力的测评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下肢肌张力的测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肢肌张力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肢、下肢肌张力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肢肌张力的测评结果(±s,分)
表1 两组患肢肌张力的测评结果(±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
2.2 两组患者神经缺损状况的记录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缺损状况的记录结果(±s,分)
表2 两组患者神经缺损状况的记录结果(±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2.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的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s)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
偏瘫痉挛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后遗症之一。本研究采用针药结合的疗法施治,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上下肢肌张力、NIHSS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占大权等[7]研究观点有很大的相似性。分析原因,针灸作为我国的特色外治疗法,能够以补虚泻实的手法,发挥扶正祛邪、调和气血阴阳的功用,同时还可通过刺激中枢及交感神经,促进局部血流供应,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缓解肌痉挛的效果。而补阳还五汤属于理血名剂,方中以黄芪为君药,重在理气,助血行;以当归为臣药,可增强补血效果,并避免伤正;佐药选择桃仁、川芎及红花等,能够活血逐瘀、舒经通络和止痛;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行瘀通络之功。据现代药理学介绍,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当归诸等药所含的黄酮、氨基酸及各种挥发油成分,还具有抗凝、收缩血管、调节免疫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8]。二者联用,能够相互协同增强治疗效果。
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治疗后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等指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灸与补阳还五汤配合使用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其机制可能与针灸对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的良性刺激以及补阳还五汤所具有的改善微循环、收缩血管等药理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在减轻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改善患肢肌张力、调节机体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均有确切作用,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