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利(副教授/博士)高依晓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焦作 454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及创新,创新已成为驱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众多因素中,已有文献大多直接研究管理层能力、管理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而较少关注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创新投资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对二者的影响。事实上,管理层过度自信和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投资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管理层过度自信代表着管理层的心理特征,指管理层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过于自信,会高估未来的收益或者低估可能的风险,从而做出认知与判断有偏差的决策;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紧密相关,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决策效率,识别及评估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明确责任,提高效率和效益。基于此,本文以2014—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将管理层过度自信、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投资纳入同一研究框架。
与现有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拓展了管理层过度自信、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投资等方面的研究,为管理层过度自信影响企业的创新投资提供了实证证据,关注了内部控制在管理层过度自信中的作用和价值。第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企业通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来塑造发展的新优势,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探究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因素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行为经济学、心理学以及财务会计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人们开始将管理层特征和财务会计学科结合分析。一方面,学术界开始研究管理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企业决策之间的关系。例如,刘静和杨中军(2016)从融资约束的视角研究了管理层背景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1]。王国明(2017)从管理者的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任职期限研究其与上市公司投资水平的关系[2]。另一方面,学术界也从管理层心理特征来研究其与企业决策、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李诗田和邱伟年(201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制造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存在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将会有更高的创新投入强度和更低的创新投入效率[3]。Kang(2019)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的CEO会增加研发支出,增强企业的可持续性[4]。黄新建和李孟珂(2020)从民营企业的角度研究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能促进大股东股权质押效应,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5]。但是,管理层过度自信也可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不利于企业财务和会计稳定性。潘前进和李晓楠(2016)认为,自信程度过高的管理者会导致公司过度投资,不利于企业创新投资[6]。由此可见,管理层过度自信这一特征会对企业创新投资和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管理层是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核心,对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来说,其个人意愿和动机对企业内部控制起着关键作用。第一,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引起的经济后果来说,高管会因为自身利益的驱使去干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短期而言,对企业影响不大,但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会使企业的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大幅增加。王俊韡(2020)[7]的研究支持上述观点。第二,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来说,对于自信程度更高的管理层,公司更可能会增加对内控缺陷严重程度的识别,从而减少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这和许宁宁(2019)[8]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是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意味着过于严苛的人员考核及评价标准,会要求管理者承担更高的风险,而管理者往往会因不愿意承担高风险而减少创新活动。路媛媛(2018)的研究表明,自信程度高的管理者会降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尤其是在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大规模企业[9]。第三,从内部控制自身的建设和完善来说,李虹、王瑞珂和许宁宁(2017)的研究结果证明,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对企业的预期会更加乐观,从而更加关注且倾向于减少内部控制缺陷[10]。通过梳理资料可知,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查阅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和企业创新关系的资料,SI⁃MONS(1995)较早提出了“内部控制促进论”,而KAPLAN(1996)较早提出了“内部控制悖论”,从此相关学者开始从不同作用途径来研究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一方面,部分学者从产出效率的视角来研究内部控制和企业创新。邹亚茹(2018)[11]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通过风险评估、相关监督与治理机制选择高质量投资项目,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王亚男和戴文涛(2019)[12]、李瑛玫和史琦(2019)[13]的研究结论都支持“内部控制促进论”,认为内部控制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因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会提高投资清晰化程度和组织规划整体化程度,所以内部控制会促进企业创新投资。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从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和融资约束的角度探究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钟凯、吕洁和程小可(2016)[14]、张亚洲(2020)[15]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可以从财务融资角度和债务融资成本角度增加企业的创新投资强度和提升企业价值。此外,刘晓慧和王爱国(2020)的研究认为,能力越强的管理层,企业的创新效率会越高,而严格的内部控制会抑制二者之间的影响,尤其在非国有企业[16]。
过度自信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管理层过高估计了自身的能力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当管理层过度自信时,管理层会按照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准则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也会按照一种理性的行为准则去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国外学者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管理者的特征会影响他们的战略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的行为。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容易产生一种乐观的心理,他们通常以为可以左右自己的行为措施带来的结果,高估有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估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一,企业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在创新过程中可能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这就需要管理层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以发展的长远目光看待问题。这意味着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可能高估创新项目带来的收益,低估创新项目带来的风险,从而有助于推进创新项目的运行,促进企业的创新投资。第二,因为在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创新失败的后果,如果失败,管理层可能会面临解雇,而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心理承受能力强,抗风险能力强,他们认为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往往更倾向于创新投资。第三,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非常认可自身的管理能力,而这种能力会向外界传递一种企业利好的信息,外界投资者会更愿意购买公司的股票或投资公司的项目等,这会增加企业用于创新投资的资金投入,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投资[17]。第四,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更加具有冒险精神,愿意挑战新项目,他们期望通过创新项目的成功来证明自己,所以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往往会选择更加复杂和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创新项目,以达到证明自身价值的目的。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假设1:
H1: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的创新投资显著正相关。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的内控机制能降低企业内外部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但是不同企业在内控实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企业有比较健全的内部控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运行有效;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或缺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管理。企业能够良好地运营离不开管理层的管理和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Ashbaugh-Skaife H(2008)认为,影响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包括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和交易活动的复杂程度。管理层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负有重大责任,而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认为其自身能力高于一般人,能更好地处理突发的交易活动问题,所以会更容易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管理层为了维护企业形象和自身业绩,会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在两权分离下,具有控制权的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有着决定性影响,管理层过度自信会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披露,所以态度积极的管理层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更有效[18]。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假设2:
H2: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在公司层面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确定了我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构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五大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内部环境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使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创新投资。风险评估能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处理,从而降低创新过程中的投资风险,可以通过风险预警系统,评估创新项目的风险,采取必要的防范手段。控制活动能够控制创新过程的决策,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流程,加强创新过程的安全性,促进企业创新投资。信息与沟通能加强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沟通,了解外部市场的创新状况,强化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保证企业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内部监督能够监控企业各个过程的创新活动,合理利用企业创新资源,减少浪费,提高企业创新投资。总的来说,实施内部控制能对企业管理层面产生重要影响,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当企业拥有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时,投资者能更加真实地了解企业信息,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最终增加企业的创新投资金额和加快提升企业价值[19]。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假设3:
H3: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投资。
中介作用是近年来使用较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管理层过度自信会产生“优于平均效应”的心理偏差,能够减少委托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从而管理层更愿意进行风险投资,加大研发投入。管理层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者,会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而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治理机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管理层。过度自信的管理层能及时调整内部控制缺陷,灵活面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营造一种适合创新投资的氛围,从而加快企业创新投资的进度。严格执行内部控制能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规范流程,监督各部门运营,防范企业风险,以及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为企业的经营和投资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增加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投资。管理层过度自信能直接推动企业的创新投资,内部控制又影响具有自信的管理层和企业的创新投资。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假设4:
H4:内部控制在管理层过度自信和企业创新投资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本文以2014—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其中内部控制指数来自迪博内控信息披露指数库,其他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对于初始数据,本文删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ST、*ST公司,以及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终得到11 832条样本数据。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非虚拟变量进行1%的缩尾处理。本文主要使用Excel和Stata 15进行数据整理。
1.被解释变量。本文选用企业创新投入指标来表示企业的创新投资水平。参考徐欣和唐清泉(2010)[20]的方法,本文以企业当年研发投入数额和期末总资产的比值(Inno⁃vate)来衡量企业创新投资。进行稳健性分析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选择企业当年研发投入数额和营业收入的比值(R&D)来反映企业创新投资。
2.解释变量。
(1)本文参考Malmendier and Taylor(2015)[21]的研究方法,选择管理层持股数量的变动情况作为管理层过度自信的代理变量。具体做法是将管理层的年末持股数量除以年初持股数量,若这两者的比值大于1,则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CON取值为1,否则将CON赋值为0。另外,在进行稳健性分析时,本文参照Barros and Silveira(2008)[22]的做法,将管理层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与拥有的权力作为衡量其过度自信特征的另一个代理变量。具体做法是以企业中的CEO是否兼任董事长作为判断标准,将CEO兼任董事长看作是过度自信,令DUAL取值为1;将不担任双重职务的管理层看作是正常的,令DUAL取值为1。
(2)本文采用深圳迪博公司设计的“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该指标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就越好。考虑到相关指标的滞后性,所以本文选择了滞后一期(2013—2018年)的内部控制指数取自然对数(IC)来反映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
3.控制变量。本文借鉴了现有文献的方法,选择了如下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货币资金持有量(Cash)、公司成长性(Growth)、董事会规模(Dir)、独立董事比例(Ind)、产权性质(State)、年度(Year)、行业(Industry)。
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具体定义
为了验证假设1管理层过度自信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本文构建模型(1):
为了验证假设2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本文构建模型(2):
参考温忠麟等(2004)[23]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为了验证假设3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和假设4内部控制在管理层过度自信和企业创新投资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构建模型(3):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创新投资(Innovate)的最大值为0.100,最小值为8.06e-05,均值为0.0222,中位数为0.0189,说明样本公司的创新投资差异不大,但是大部分样本公司的企业创新投资数额偏小,仍有较多企业不重视创新。管理层过度自信(CON)的均值为0.328,标准差为0.469,说明样本公司的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波动较大,部分样本企业的管理层是较为自信的。内部控制(IC)的最大值为6.695,最小值为5.854,均值为6.480,标准差为0.117,中位数为6.499,说明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波动较小,大部分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较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比较重视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3研究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较小,说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共线性。其中,在1%的置信水平上,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投资之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是0.065,表明自信程度越高的管理层,越能促进企业创新投资。在1%的置信水平上,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投资之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是0.045,表明内部控制程度越高的企业,越能促进企业创新投资。内部控制与管理层过度自信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67,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表3 各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
从下页表4模型(1)的回归结果来看,在1%的置信水平上,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001,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投资,假设1得到了证实,即管理层过度自信和企业创新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当管理层表现出过度自信时,他们能够对灵活多变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以及企业的需要做出果断的决策,这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投资,需要从管理者的角度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创造能力。
表4 回归结果分析
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来看,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14,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能提高企业创新投资水平,假设2得到证实,即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呈正相关关系。因为企业管理层有责任保障内部控制的执行落实,所以存在过度自信的管理层能够解决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披露问题,从而提高所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来看,在1%的置信水平上,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投资之间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是0.001;当置信水平为1%时,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投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09,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和内部控制程度高的企业都能促进企业创新投资,假设1和假设3得到证实。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能够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中心,积极履行职责,减少创新活动中不必要的环节,直接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以及降低代理成本,最终增强企业的创新投资能力。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步骤,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模型(1)中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投资显著正相关,模型(2)中管理层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显著正相关,模型(3)中管理层过度自信及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投资都显著正相关。由此可以认为,内部控制在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投资中起到显著中介效应,假设4得到证实,即管理层过度自信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创新投资,而且通过内部控制间接影响企业创新投资。因为存在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更倾向于开展企业的创新活动,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规范管理层对企业创新活动项目的推进和管理,有助于企业创新投资的提高。
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取了更换主要变量的度量方法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检验,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首先,以企业研发投入和营业收入的比值(R&D)替代研发投入数额和期末总资产的比值(Innovate)来衡量企业创新投资,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回归结果如表5稳健性检验1所示。其次,以CEO是否兼任董事长(DUAL)替代管理层的年末持股数量除以年初持股数量(CON)来衡量管理层过度自信,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回归结果如表6稳健性检验2所示。
表5 稳健性检验1的回归结果
表6 稳健性检验2的回归结果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所得出的检验结果均和前文一致,研究结论保持不变,都验证了假设1、假设2、假设3和假设4,说明模型在替换企业创新投资和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变量后结果仍然稳定,本文研究的结论具有可靠性。
本文基于2014—2019年的数据,选择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对二者关系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管理层越自信,企业的创新投资会越强;第二,管理层过度自信和内部控制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自信的管理层会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全面提升;第三,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投资;第四,内部控制通过中介作用影响管理层过度自信和企业创新投资,管理层过度自信也可以通过内控机制间接影响企业创新投资。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有效引导、监督和合理利用管理层过度自信等非理性行为。创新投资是服务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有利于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培植核心竞争力,但同时创新投资也具有高风险性的特征。管理层过度自信在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过度自信的管理层更倾向于创新投资,为此,企业可以利用其优势,提高企业的创新投资水平。但是,管理层过度自信并非程度越高越好,企业应在完善公司决策机制的基础上,健全管理层的考评制度,多角度、多方面地测度、评价和监督管理层的非理性行为,合理、适度地利用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活跃企业的创新活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第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实现企业内部决策流程的规范化,有效制衡管理层的权力,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等各项决策的稳步实施。同时,要培养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优化内部控制机制,防范过度自信导致的管理层非理性行为偏差,保护管理层的创新热情,倡导和培育积极主动创新的文化氛围,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