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
摘要:网络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中新型的一个分支,它旨在为网络社会规划与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专业理论依据以及实际操作规程。它通过系统知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关网络社会的理论和操作技术,并传授给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释以及分析网络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现代化社会管理手段认识和解决网络问题的基本能力。而如今,由于这门新型学科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还不够完善,因此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质量。本文旨在围绕网络社会学知识的传授技巧做出相关探究,以期对网络社会学的教学提供相关帮助。
关键词:网络;社会学;教学策略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各种基于互联网而生的“信息”和“知识”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不管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还是企业与企业,通过互联网这一沟通的桥梁,他们的联系更为频繁了起来,由此就初步形成了网络社会。而网络社会学正是对这一“社会”进行研究,教师对“网络社会”相关的知识和所用到的技术进行传授。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由于网络社会的复杂化和多变性,加上网络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其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模式还不够完善。下面是本人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三大教学策略,希望能给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师教学提供帮助。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首先要想网络社会学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最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想法和角色,将自己从原来知识的传授者中跳脱出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鉴于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如果单凭教师主动传授知识,那么学生在学习起来难免会有些吃力,也不能真正理解某些特定词语和情境更深层次的意思。但是如果将学生的角色和老师互换,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课,那么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另外,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切记不要帮助学生操作或者直接告诉他结果,要做的是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接近答案的过程其实就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而完整的逻辑能力以及思维拓展能力是学好网络社会学这门课程的关键。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简单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学习共同体”,字面意思理解为学生完成知识相关的探究、整理、总结等并不是由自己来完成的,而需要依赖于其他同学,在同学们共同交流和协作之下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形式。其实,它也可以理解为合作性活动,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看来,学习共同体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将完全打破传统的课堂完全由老师掌握这一现状,这一教学形式更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网络社会学这门课程学精、学透。
例如我们可以以网络社会学其中一节课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在学习《网络身份》相关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将班级内同学分为各个小组,首先以著名的“电子情人案”为导入,让同学们探讨在这个案例中,都涉及哪些网络身份,这些网络身份是否都是真实的以及这个案例想告诉我们怎样的中心思想呢?甚至可以延伸到在我们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要如何识别对方的身份真假等等,相信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会对接下来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好奇心。
三、灵活制定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网络社会学,由于是对网络社会进行主要研究的学科,因此,如果单纯依靠老师知识的输出,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一定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整体教学安排恰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或者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形成知识传授和实际实践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更便于學生对课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达到更深度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微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以教授和微信相关知识举例,详细来说说教师应该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首先我们要提出一个概念,那就是“对分课堂”,简单来说就是将课堂时间进行五五划分,一半时间留给老师进行讲授,而另一半时间要留给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实际操作和探究。而微信这一章节的相关内容就非常适合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首先老师要对微信的概念、功能、应用、兴起和发展等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和网络进行亲密接触,第一步要申请属于自己的微信号,然后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内容,最后通过评论和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微信中的互动行为进行详细的探析,谈谈微信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感受其魅力所在。
四、结语
总之,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网络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除了要做好以上三点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关注网络相关的热点问题,培养自己的网络思维模式,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白淑英.网络社会学的双重困境及其纾解[J].学术交流,2019(6):144-151.
[2]杨佳佳,曲燕.网络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02-405.
[3]徐雪野.网络社会学的双重困境及其纾解[J].知与行,2019(4):74.
[4]吴岚.多元化教学方法在社会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0):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