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遗产槎滩陂生态水利风景区保护开发策略探讨

2021-12-23 04:08罗譞李于刚龚慧敏
南方农业·中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罗譞 李于刚 龚慧敏

摘 要 从槎滩陂水利风景区现状调研分析出发,提出活态遗产槎滩陂社会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发展的保护性开发策略。分析了灌溉遗产槎滩陂的水利工程智慧,梳理其所在场地历史文化背景,通过GIS数据分析槎滩陂灌区生态稳定区域范围,并梳理出槎滩陂水利社会村落特征。提出槎滩陂应以稳定生态群落为基底、以灌溉遗产工程本体为核心、以灌区水利灌渠交通道路为网络,串联水利社会共同体自然村落,共建彰显地域文化、展现水利智慧、维持生态稳定、适度旅游开发的槎滩陂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 槎滩陂;活态遗产;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开发;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

中图分类号:K878.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9.092

江西省泰和县槎滩陂灌溉工程,利用赣江支流禾水中下游的牛吼江,灌溉吉泰盆地西南缘667 km2良田,始建南唐,至今依旧发挥重要的农业灌溉功能,是灌区水利社會生态系统重要的一环。随着世界遗产的保护理论向人居环境各领域的渗透,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知度普遍提高,保护和利用遗产的意识增强[1]。梳理槎滩陂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和地域文化特征,分析槎滩陂水利风景区对该水利工程的开发利用现状,从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遗产保护性开发策略。

1 活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1 活态遗产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提出,“文化和自然遗产包括,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地方”。1982年,佛罗伦萨宪章在威尼斯宪章基础上提出“活的古迹(Living Monument),其保存必须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并将其作为宪章之议题。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针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提出“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旨在强调文化遗产在本地区中的动态使用和传承[2]。

1.2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World Heritage Irrigation Structures,WHIS)是国际灌排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ICID)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的世界遗产项目。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必须是具有100年以上历史的引水堰坝、蓄水灌溉工程、灌渠工程等农业用水活动的遗址或设施,分为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功能和已不能发挥历史功能但仍具有“档案”价值的遗址[3-4]。

2016年,泰和县槎滩陂被ICID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槎滩陂的史料记载可追溯至宋皇祐四年(1052年)周中和作的《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公元943年,南唐周矩徙居泰和县万岁(后改名信实,今螺溪乡)修建槎滩陂的过程[5]。槎滩陂至今已千年,是江西省遗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发挥着疏江导流和灌溉功能,覆盖周边4个乡镇近33.33 km2农田,是典型的活态世界遗产类型。

2 槎滩陂概况

2.1 槎滩陂工程特征

槎滩陂水利工程位于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境内,地理坐标北纬26°27′~26°59′,东经114°17′~115°20′。槎滩陂处于罗霄山脉和武夷山脉中间、吉泰盆地的中心,地理环境优越,平均海拔80 m。境内多为平原,平坦豁然,土地资源丰富,大部分土地为农田,是泰和县的主要产粮区。槎滩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气候温暖适宜。

槎滩陂利用牛吼江自然地形,设在河床坚硬、水流缓慢处,免遭急流冲毁,并在陂上设置大小泓口,供船、排通行,保证航运畅通。水陂由主坝、副坝、筏道、排沙闸组成。主坝顶高78.8 m,长105 m;副坝顶高78.5 m,长152 m;筏道宽7 m;坝顶宽1.86~7 m,平均高4 m。总干渠、南北干渠和石山灌渠总长35 km。灌溉区建成槎滩陂后,周矩父子开挖灌溉渠道36条,使当时禾市镇和螺溪镇6 km2田地变成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至1990年,槎滩陂灌溉区增至33.33 km2。

2.2 槎滩陂价值鉴定

1989年,槎滩陂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槎滩陂被国务院核定为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1月,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7年2月,槎滩陂水利风景区获批为2016年度江西省省级水利风景区。

2.3 槎滩陂开发利用现状

槎滩陂水利风景区项目于2016年列入世界灌溉遗产工程名录后,客源对象从本地居民拓展至周边县市,槎滩陂的使用功能从农业灌溉功能拓展至游泳及旅游观光等商贸活动,引发自发式商贸活动及无序交通停车等现象,对槎滩陂工程本体存有过度干扰隐患。据泰和县政府预计,槎滩陂水利风景区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可达60万人次。

3 槎滩陂地域特征

3.1 陂体生态特征

槎滩陂建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址河床基岩质地坚硬,河道宽缓处建低坝引水枢纽。槎滩陂设置引水渠口正对牛吼江主流,形成正面引水、侧面漫流,有效减缓河流对陂体直冲。槎滩陂设有陂坝、引水口、竹木伐道、冲砂闸(图1),虽历经多次重建维修,但仍在原址保持着最初的工程形式和布局,持续发挥着引水、灌溉、通航等综合功能,且保留完好生态廊道功能。

槎滩陂水利是对禾水支流牛吼江的分支利用,上游罗霄山脉的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与之密切相关,是牛吼江上游主要集雨面。白鹭湖国家公园、牛吼江、槎滩陂、灌渠、村落池塘、禾水形成“山岭—河流—陂渠—池—江河”水利生态系统,灌区农田与山岭森林也是区域景观生态群落重要的组成部分。

3.2 灌区文化特征

槎滩陂所在的吉泰盆地为庐陵文化区的核心区域,灌区村落的布局与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的分级灌溉网络系统紧密相关。随着年代发展,村落由南唐时期少量散落江边,后逐渐沿着干渠、斗渠、毛渠分布,逐步形成槎滩陂灌区聚落。梳理村落发展姓氏,可以发现村落姓氏重复率高,迁入地区域集中性高,是庐陵村落宗族文化的体现(表1)。从南唐周矩始建周氏单姓氏管理,至南宋五彩条约五族共治,正是宗族自治槎滩陂的管理模式的集中体现,宗族共治、民众共享的庐陵文化特征在槎滩陂的水利发展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 槎滩陂水利风景区面临困境

4.1 规划区域局限性大

2017年2月,槎滩陂水利风景区获批为2016年度江西省省级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区规划面积48.91 hm2(图2),规划范围东至阳陂山,南至芳溪洲,西至官车村,北至古竹洲,地理位置为东经114°41′27.57″~114°41′56.35″,北纬26°49′30.51″~26°50′4.07″,海拔84 m。规划范围以槎滩陂、总灌渠及槎山陂为主要核心区,水利风景区设计规划范围较小、用地单一,划定范围不足灌溉区域的1/24(图3)。

4.2 风景资源利用不足

槎滩陂风景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由牛吼江、干渠和许多湿地水塘及小水渠组成。周边有“侍中第”蒋氏宗祠、周矩墓、爵誉古村、杨士奇墓、法藏寺等历史人文景点,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白泉山等自然风景点,八塘山烈士公墓、马家洲集中营、井冈第一漂流等红色旅游景点。槎滩陂水利风景区规划对周边景点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但规划中无匹配的上位旅游规划,由下而上的规划模式易与槎滩陂水利社会生态群落整体联动性的发展规划发生错位。

4.3 开发利用片面化

在对历史遗产开发评价对象上,涉及面较窄,局限于槎滩陂水利工程本体及工程遗产周边生态敏感区域。活态遗产价值的吸引力带来本体过度的商业旅游开放,增加对遗产的保护与生产功能的使用难度。2016年后,槎滩陂水利风景区项目旅游参观的人流量剧增,服务设施功能不全、商业活动的环境污染、生态承载力不足、河道两侧生态线脆弱化的问题逐步显现。

4.4 管理体制复杂

槎滩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省级水利风景区三位一体的单位,依据遗产性质不同分属于文物部、建设部及水利部门。各部门的管辖范围及工作重点的不同,丰富了遗产保护的多面性,但同时也存在各部门工作的矛盾性,导致历史遗产保护的工作复杂性增加。

4.5 资料收集、管理方式陈旧

槎滩陂有“四有”档案(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但存在档案信息量和质量有待完善、档案管理未做数字信息化建设、在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严重不足、研究和宣传槎滩陂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4.6 文化本底保护的缺失

水利风景区文化展示重在水利文化展示,以水利工程技术、相关历史人文为主,滋养水利文化的地域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展示不足,缺少对槎滩陂宗族自治、庐陵文化等影响水利工程的文化背景开展的深入挖掘。

5 槎滩陂活态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策略

槎滩陂活态遗产为槎滩陂水利社会生态群落的核心,对其已有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循环进行分析并学习,在维持原有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传承尊重自然的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规划。

5.1 遗产价值综合体范围的确定

槎滩陂活态遗产是包括生态性、社会性、工程性、生产性的价值综合体,是以水利工程为核心而形成水利社会生态群落,因此,保护的范围应由陂体工程本体拓展至灌区并延展至上游生态敏感区域,通过生态敏感度分析,确定上游生态敏感区与灌区农田水系共同形成的生态红线、蓝线、农田用地结合的水利风景区范围(图4、图5)。文化价值传承需要保存承载地域文化社会群体的实物,因此,延续槎滩陂生产生活的功能性是其永续长存的基础。

5.2 生态保护策略

通过槎滩陂生态评价体系及监测机制,及时有效地保留和发挥社会生态群落的生态稳定性。通过上游集雨面生态评价、水库蓄水量及灌溉区供水量监测等技术,结合水质监督体系,形成水环境生态保护监测系统;农耕用地面积、农作物产量、灌溉水量及土地质量监测,形成农耕系统的保护监测系统;传统村落的居住人口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系的完善,形成可持续的良性社会生态系统。

5.3 文化传承策略

槎滩陂的宗族自治、官民共建、公众参与的水利社会,是槎滩陂水利文化的精髓,灌区传统村落群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历史人物、历史时期的水文社会背景、水利工程技术发展、历史遗产的价值及社会意义,探索周边村落的姓氏渊源及历史发展,梳理其各类文化的代表性及故事性,将水利文化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示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水利文化发展历史,描绘灌区村落公众参与共建的水利社会画卷。

5.4 功能可续策略

灌区农业生产功能的可续性是槎滩陂持续发展、永续更新的基础,良田的保护为槎滩陂的保存提供基础经济保障,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的划定是槎滩陂生产功能的法制保障,农业技术更新、优质农产品的研发及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是农业生产功能可续发展的重点。只有保障农业经济的可续性,才能保存“农田—村落—灌渠—社会”水利社会结构模式的长久活力。

5.5 旅游开发策略

依据水利社会生态群落的复杂性和聚集性,在不同功能区域使用不同保护开发策略。上游生态敏感区域及槎滩陂水利工程本体以保护措施为主、限制性开发;灌区农田在农业生产功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合理开发;灌渠系统、灌区村落可作为线性景观及文化节点形成网络状旅游线路,分散对水利工程陂体本体的过度开发利用。将水利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融合不同的文化旅游功能分布于灌区村落群中,形成功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景色优美、生态优势明显的水利文化生态风景区。

5.6 管理制度策略

保护范围内需要管理的对象具有复杂性,涉及生态林地、河流水域、水利工程、农田、村落、历史文物等,所属管理部门多样,单一部门管理难以保护其综合性价值。因此,应提高对其价值综合性认识,设置统一管辖部门和专项管理制度与法规,在认知其价值、保有生产生活功能基础上合理开发制定运营机制。

5.7 触媒发展策略

槎滩陂活态遗产发展的保护重点在于不消耗历史遗产本体,而是以槎滩陂历史遗产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联动发展。通过古陂文化遗产价值的引领,开发配套完善的乡村旅游服务区;尊重先辈们千年治水历史,总结先贤智慧,打造传承水利文化、弘扬水利精神的研學、科普基地;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将绿色生态转化成生产力,通过整治改造现有村落,依托水利社会的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绿色健康、田园康养的乡村生活等概念,拉近人与自然的对话距离,构建水利社会生态群落综合体的良性运营模式。

6 结语

槎滩陂历史之久远,功能之稳定,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都给历史遗产保护带来了挑战,对于仍在发挥灌溉功能的活态遗产槎滩陂,其工程性、社会性、历史性、生态性的综合价值的保存与发展更值得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郗,全昌阳.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认知及价值研究综述[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重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10.

[2] 季宏,王琼.“活态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探索:以福建马尾船政工业遗产为例[J].中国园林,2013,29(7):29-34.

[3] 李云鹏.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及其保护意义[J].中国水利,2020(5):47-49.

[4] 李云鹏.从灌溉工程遗产看中国传统灌溉技术特征[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5(4):94-100.

[5] 廖艳彬.江西泰和县槎滩陂水利文化资料辑录

(一):五代至两宋时期[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33(5):109-110.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