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杨 赵鑫泓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乡村振兴和“三农”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关键是要做好农业产业的结构优化与调整。基于此,分析了当前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并针对如何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9.015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其质量和优化程度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耕历史源远流长,且有着数量庞大的优质农耕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挖掘农村价值。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发展主基调和大方向已明确的情况下,如何具体实施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已明确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与比例的重要性,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相关政策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农村的产业结构与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不匹配的问题十分明显,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要求改变以往单一、低级、资源消耗型的农业发展模式,重新构建绿色、现代、高效、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对于农业有重要意义,其作为全社会产业结构的一部分,也必然对工业、服务业产生影响,进而促进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就现代农业与新型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协调融合发展给出了具体指导方针。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农业产业融合的重要性,要求形成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2 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状可以看出,作为发展重点的农村经济依然面临若干问题。巩灿灿等认为,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农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农业科技进步滞后、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1]。熊钧等认为实施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的并非单单是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而是要将实施乡村第三产业融合作為发展重点,使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三链同构”的发展趋势[2]。廖杉杉等认为乡村地区滞后的金融服务、不完善的体制和不科学不合理的政策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利用金融服务创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3]。
2.1 行业内部及行业间融合发展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农业内部各产业间的融合以及农业同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不够紧密,农业产业自身的产业链体系不够完善,各环节分散不成规模。同时,农产品的加工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不高,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产品的营销渠道过于陈旧,对经销商体系依赖度较高,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市场调研不足,无法准确捕捉商机,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售后服务理念落后,满足于一卖了之,后续服务和反馈机制的缺失导致经营主体无法追踪市场需求。此外,农业的生态旅游、健康休闲属性未能得到大力开发,该领域下的投资和经营主体没有实现正规化、市场化,且各主体间沟通联动少,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无法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点。
2.2 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步伐不协调
种植业与养殖业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长久的积淀已形成良好的基础,但距离“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1)种植业与养殖业投入差距明显。行业特点决定了种植业天然具有投入产出比相对稳定的优势,而养殖业则易受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瘟疫传播、前期投入高、资金周转慢、收益不稳定等,这些因素导致养殖业发展速度较种植业缓慢,不利于规模经营。2)种植业内部种植比例不协调。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大,而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比例小,且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市场的多种需求。另外,畜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饲料作物的种植。3)农业资源的内部循环利用系统建设进度滞后。家禽牲畜的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缓慢,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郊区农区焚烧秸秆现象屡见不鲜,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破坏了农村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
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3.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乡村各类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为今后的持续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小农经济仍然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无法采用更加先进的生产加工方式,产品营销也无法由专业人才队伍开展,产品不能形成品牌效应。因此,政府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产业进行发展,引导人们改变旧观念,摒弃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抱团取暖形成规模,建立完整的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挖掘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民增收。
3.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农民生活富裕
传统农业结构下,农民的人均耕种面积少,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农民投入了大量的劳动才勉强得到微薄的利润,即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提高了机械设备的使用率,让农民能够从单纯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加工类、服务类的工作。如此一来,工作岗位的增多和工作性质的变化可以改变农民家庭的收入结构,使农民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
3.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农村生态建设
实现绿色农业和绿色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因此乡村生态建设非常重要。农村生态建设包括保护山林、农田、水泽等,保证这些基本生产资料和场所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是盘活农村经济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逐步规范有污染性的生产活动,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维持农村地区的生态功能,推進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4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绝不仅仅是农村自身的事情,更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农民、研究机构等在内的众多市场主体的参与和努力。政府合理的政策制定和引导才能带动相关企业进入本行业本地区进行投资建设。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事实则决定了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和重要助力。
4.1 科学设计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农业自然也不例外。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必须认真做好市场调研,研究农业发展新趋势,在充分了解本地区资源优劣势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应充分研究并厘清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总体发展思路,秉承“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快农业资产资源整合力度,打通产业内外循环通道,使农业的发展能够与工业、服务业联动,形成工农互促、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4]。
4.2 探索农业经营主体新形式
1)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的市场经营主体,因此需要通过政府优惠政策、金融信贷支持等方式,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全面的规范管理,建立起信息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机制。2)要延伸产业链条。以地区主导产业为核心,采取上下游并行的方式构建采购、生产、加工、仓储、销售、运输及售后服务全产业链。3)推进经营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建立全面的培训体系,与高校及职业院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完善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吸引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前来建设美丽乡村。
4.3 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导向为主,但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十分必要。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重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的营销体系构造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利用自有财政并结合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的资金来加大支持。2)政府可发挥自身的权威作用和引导作用指导农民和经营主体更新种养品种,淘汰落后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老旧品种,提升经济效应。3)建立地区间各类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平台,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通过税收与财政政策引导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4.4 加大对技术及人才的投入,推进科技创新
1)有意识有目的地将产、学、研结合,对于已成熟的技术要加大引进推广力度,已出现但未成熟的技术可提供试点地区进行大胆尝试,同时要加大资金支持研发新技术。2)实现产业机械化、无人化、信息化。推广绿色高效种植养殖技术,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将劳动力从低级低效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使其投入其他行业[5]。3)大力改革人才机制。提升优秀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力,对现有人员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对于科技研发人员采用相关激励措施,同时对农业研究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利用市场的竞争加快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推广。
参考文献:
[1] 巩灿灿.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0(32):38-39.
[2] 熊钧,钟晓成,杨波,等.论以县域为载体推进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金融服务路径[J].西南金融,2020(12):14-23.
[3] 廖杉杉.金融服务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22):40-44.
[4] 黄河啸,李宝值,张明生,等.浙江“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3):461-466.
[5] 尹瀚锋.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现代交际,2020(8):54-55.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