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为什么要抗炎消炎? 有必要吗?

2021-12-23 04:19阿豆三亩
中国化妆品 2021年12期
关键词:抗炎药抗炎护肤品

阿豆 三亩

最近,“抗炎”成为很多自媒体平台的热点话题。“抗炎”是一个医疗术语,如今却被扩大了适用范围,很多消费者把它和护肤品的功效混淆。那么,抗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这个话题。

什么是“炎症”?

“炎”字由两个“火”字构成,和“病字头”的”症”一起,组成“炎症”这个词,炎症出现,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存在某些问题,往往和疾病相关。比如咽炎、牙周炎、角膜炎等等,甚至连最常见的感冒,也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发炎。炎症的产生,其实跟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有关。当器官或者组织受到外界伤害(比如感染、机械损伤等),人体的免疫系统意识到“危险逼近”,会立即“发号施令”,调动身体里的“免疫细胞”,进入“战斗状态”。

可只要有战争,无论胜负如何,都会波及无辜——原本“安心运作”的正常细胞,一旦被“误伤”,就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性障碍,即我们常说的“炎症”(有TNF-α、IL-1β、IL-6、TGF-β等炎症因子指标)。

“发炎”,一定是件坏事吗?

不。炎症本身并非 “外来产物”,而是机体面对伤害时启动的“自我防御”。就像一个全年无休、24 小时站岗的“哨兵”,时刻警惕危机的到来。比如感冒时出现的炎症(这里说的是扁桃体炎),是在提醒你要好好休息,多补充营养,不然“城堡就要被攻破”。

炎症是一把双刃剑。轻微炎症时你的确感到“不舒服”,但这其实是在保护你。此时,你的免疫系统足够强大,即便没有任何外界帮助,也能轻松“抵御外敌”,哪怕你不采用任何处理手段,皮肤也能“自我恢复”——我们只需要“安抚不适”即可。如果炎症面积过大,影响了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就要采取更激进的方式“管理”——这才是真正医学意义上的“抗炎”,或者“消炎”。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合理看待“抗炎”?到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抗炎”呢?

下面我以皮肤问题举例,和大家讨论一下。(重要声明:以下内容不构成任何就医指导意见,如需用药,请前往正规医院面诊。)

短暂的泛红、灼热、刺痛

这种情况可能还没到需要抗炎的程度。我们的皮肤并不是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换季、生活环境变化、频繁更换护肤品等),偶尔会出现短暂的泛红、灼热、刺痛等现象。这种情况,很可能不需要用到药物,主打“舒缓”功效的护肤品,有可能就足够了。这相当于派几个“保洁阿姨”,帮忙“日常维护”或者“打扫现场”。

常见护肤品中的舒缓成分,有红没药醇、尿囊素、积雪草类、燕麦类、姜黄类等等。一些降低皮肤表面温度、减轻TRPV1 辣椒素受体活性的成分,也能起到一定的舒缓作用。按照法规,它们都可以添加至护肤品中,供消费者日常使用。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皮肤产生不适?如果找不到这个“因”,很有可能,咱们说的“舒缓”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该泛红还是泛红,该刺痛还是刺痛。皮肤干燥、屏障受损、紫外线照射、有害菌增殖等都可能成为泛红、灼热、刺痛的“因”,对应的策略各有不同。

*干燥:干燥就要加强保湿,涂抹各种水溶性的保湿剂(如甘油、透明质酸等)和油溶性柔润剂(如荷荷巴油、角鲨烷等)。

*屏障受损:做好屏障修护,可采用泛醇(促进上皮细胞修复),神经酰胺+胆甾醇+脂肪酸(补充细胞间脂质)、三肽-1铜(促进表皮愈合)等。

*紫外线照射:涂抹防晒霜。

*有害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着床,平衡表皮菌群稳定,可采用水杨酸、壬二酸、杏仁酸、聚季铵盐-73、IMPM 等成分。

甚至于使用氨基酸洁面,温和清洁,避免损伤屏障,也是一种“预防不适”的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源上缓解皮肤泛红、灼热、刺痛。也就是说,哪怕你仅仅只是做好基础护肤工作,利用皮肤自身修复能力,也可以减轻泛红、灼热、刺痛等不适反应,这和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95分护肤”不谋而合。

医学意义上的“炎症”

如果皮肤“战况”愈演愈烈,再“让保洁阿姨扫地”,意义就不是很大了。这时就需要真正的抗炎。此时我们要请出具有“调解能力”的“民警”,恢复现场秩序。(到这里,基本上就是药物级别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临床应用的口服免疫调节剂包括甘草酸、白芍总苷、雷公藤多甙、羟氯喹等。更高级的是“非甾体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级别更高的当属“甾体抗炎药”——也就是大家闻之色变的“糖皮质激素”了。这类药物的名字往往以“××松”“××龙”“××松龙”和“××米松”为结尾。

激素其实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发现,至今仍然是众多皮肤科医生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它能直接干扰机体免疫系统,让细胞“俯首称臣”。合理使用,能解决大量身体疾病。

但若是用药不当(比如某些不法商家,往贴片面膜里违法添加糖皮质激素),会削弱免疫系统的抵抗能力,等再遇到“突发情况”,就无法正常发挥“主观能动性”了——于是便出现了大家特别担心的“激素依赖性皮炎”(属于玫瑰痤疮)。所以,说到激素类药物一定要说切勿滥用!

当然,有的情况下,我们不光要处理炎症本身(治标),还要考虑引起炎症的原因(治本)。比如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病,皮肤科医生会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对应的药物(比如抗生素类)。不过这里的“抗炎”属于“广义抗炎”,和前面提到的免疫调节剂、甾体抗炎药等“狭义抗炎”药物还不是同一类。

“抗炎”背后的行业乱象

炎症本身是一个医疗术语,产生机制相对复杂,消费者理解需要一定门槛。很多人根本分辨不清医疗中的“消炎”和护肤品的“舒缓”的区别,何来理性判断?

所以,广告法和最新版《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都不允許化妆品广告明示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

按照法规要求,我们不能把抗炎药物(药字号)和具有舒缓、修护功效的护肤品(妆字号)混为一谈,也不能把“抗炎”用“抗火火”“抗yan”“抗焱”,甚至“抗燚”代替,误导消费者。

在更严格的法规要求下,平台方也会对创作者进行更多管控(也就是不允许使用某些“违禁词”)。只有这样,那些真正把钱砸在研发和创新上、认真踏实的公司,才不会被迫卷进一场“创造新词”和“铤而走险”的竞争之中。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买到越来越多优秀的产品,避免被商家和不靠谱的媒体误导,整个化妆品市场才能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打着“抗炎”旗号的护肤品,和打着“护肤”旗号的医用敷料一样,本质上都是在试探法律法规的底线,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监管部门严格监管并处罚违规品牌企业,对于违规企业来说,严重违规的可能禁业。

但长期来看,最终会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并且承受这种误差带来的后果。如果你没有找到皮肤泛红、灼热、刺痛的根源,无法判断自己的皮肤问题,却被“抗炎”两个字冲昏了头脑,一听“抗炎”就管不住手,那么很有可能,你不光皮肤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甚至还要花更多冤枉钱,修复错用护肤品导致的后果,得不偿失。

总结

对于“抗炎”这件事,我们将继续保持以下观点:

1. 抗炎是一个医疗术语,不要被“抗炎”冲昏了头脑。

2. 真正能“抗炎”“消炎”的,都是药品,用药需遵医嘱;

3. 当皮肤出现短暂的屏障受损、皮肤泛红、灼热刺痛等状况,我们可以根据皮肤情况,选择具有“舒缓、修护”功效的护肤品,但不能替代药物。

4. 我们要警惕护肤品商家违规宣称的功效,避免走入消费陷阱。

猜你喜欢
抗炎药抗炎护肤品
涂抹护肤品不用总拍打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让你瞬间拥有幸福感的Beauty gtems
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家兔血常规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白藜芦醇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与帕金森病治疗的探讨
“抗炎”是防治重大疾病的关键
包衣抛光工艺对消炎利咽丸溶散时限的影响
潮流护肤品购物攻略
惊爆!编辑试用超级物美价廉护肤品
保肺定喘汤镇咳、祛痰、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