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莉,傅高升,李龙泽,王火生
(1.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州 350108;2.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安 355000;3.闽江学院,福州 350108;4.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州 350118)
铝合金由于具有高强度、低密度等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汽车工业等领域。一般来说,铝合金的制备都要经过熔炼过程,在熔炼过程中铝熔体大量吸气而引入氢,氢在熔体凝固过程中以微气孔滞留合金中,对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造成不利影响[1];并且氢还会通过扩散进入合金内部而形成固溶体、氢化物或与金属中第二相交互作用引起氢脆[2-3]。由于氢原子半径极小,难以通过试验方法研究氢对材料的作用机理,因此,目前主要通过第一性原理来研究氢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影响机理[4-6]。金属间化合物θ-Al2Cu是2XXX、7XXX系铝合金的重要强化相,是在合金铸造凝固和均匀化过程中形成的,然而其脆性特征明显,在较低的应力下即可导致微裂纹萌生,进而形成孔洞。Al2Cu相对合金的性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7],然而对其性能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ZHOU等[8]通过第一性原理对金属间化合物Al2Cu晶体的弹性模量进行了计算,发现Al2Cu在弹性模量上表现为明显的各向异性。WANG等[9]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金属掺杂对Al2Cu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钙和锶原子易取代Al2Cu化合物中铝位点,提高该化合物强度,降低其延展性;而砷、镓、钴和钒原子更容易占据铜位点,提高化合物延展性并降低强度。氢原子的扩散势必对θ-Al2Cu相的成核、稳定性和性能产生影响,但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已有研究[9]中的金属掺杂原子以置换方式进入θ-Al2Cu晶体结构而产生作用,而氢原子半径很小,一般通过占据晶胞的间隙位置溶入晶体[10]。作者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氢在θ-Al2Cu结构中的占位行为,结合键长、集居数的变化,讨论了氢占位倾向的电子结构机制。
θ-Al2Cu金属间化合物的晶胞为C16四方结构,空间群号为第140号空间群I4/MCM,晶格常数[10]a和b均为0.601 9 nm,c为0.490 8 nm,棱间夹角α,β和γ均为90°。Al2Cu晶胞有12个原子,其中铝原子8个,铜原子4个;晶胞中有2种间隙,分别为八面体间隙和四面体间隙。当氢原子溶入Al2Cu晶体时,由于原子半径较小,一般会占据晶体间隙位置。采用vesta软件[11]构建无缺陷以及引入1个间隙氢原子后Al2Cu晶胞的计算模型,并对各原子进行标识,如图1所示。将Al2Cu晶胞中八面体间隙结构记为oct间隙,氢在oct间隙中的近邻原子分别为Al0、Al2、Al3、Al5、Cu8和Cu11。晶胞中的四面体间隙有2种,一种由3个铝原子和1个铜原子构成,记为tet1间隙;另一种由2个铝原子和2个铜原子构成,记为tet2间隙。氢在tet1间隙中的近邻原子分别为Al0、Al5、Al6和Cu11,在tet2间隙中的近邻原子分别为Al2、Al3、Cu8和Cu11。
图1 无缺陷和含1个间隙氢原子Al2Cu晶胞的计算模型Fig.1 Calculation model of Al2Cu crystal cells without defects (a)and containing one interstitial hydrogen atom (b-d):(b)with hydrogen at oct interstitial site;(c)with hydrogen at tet1 interstitial site and (d)with hydrogen at tet2 interstitial site
采用CASTEP(Cambridge Sequential Total Energy Package)程序软件包对氢掺杂前后的θ-Al2Cu晶胞结构进行计算,该程序使用基于密度反函数理论(DFT)和平面波赝势的从头算量子力学方法,系综能量包含动能、静电能和交换关联能,其中交换关联能采用局域密度近似(LDA)中的CA-PZ形式,势函数选用倒易空间中表述的OTFG超软赝势。采用自洽迭代(SCF)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平面波阶段能和K点网格对计算结果精确度影响最大,为平衡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经收敛测试,设定平面波截断能为400 eV,第一布里渊区k-point矢量分别取8×8×10。采用Broyden-Fletcher-Goldfarb-Shanno (BFGS)方案首先对Al2Cu结构进行几何优化,然后掺入1个氢原子,再对掺杂后的结构进行优化,计算其结构参数与能量。几何结构优化的收敛指标:自洽场能量收敛标准为每原子10-6eV,最大内应力为0.05 GPa,最大原子位移为10-4nm,每个原子的受力小于0.3 eV·nm-1。
为了分析氢原子在Al2Cu中的占位倾向,计算氢原子在θ-Al2Cu不同间隙位置的形成能。无缺陷Al2Cu和含间隙氢原子Al2Cu晶胞的形成能计算公式分别为
Ef=Et(Al2Cu)-{x(Al)Ea(Al)+
[1-x(Al)]Ea(Cu)}
(1)
EFh=Estru-E(H)-E(Al2Cu)
(2)
式中:Ef,EFh分别为无缺陷和含间隙氢原子Al2Cu晶胞的形成能;Et(Al2Cu)为Al2Cu晶胞的能量;Ea(Al),Ea(Cu)分别为稳定自由原子铝和铜的原子能量;x(Al),x(Cu)分别为Al2Cu中铝和铜的原子分数;Estru为氢掺杂Al2Cu晶胞的总能量;E(H)为引入氢原子的单点能;E(Al2Cu)为无缺陷Al2Cu晶胞的能量。
理想晶体中原子排列十分规则且具有周期性,而单个氢原子不是长程有序的。为计算氢原子单点能,需人为地使氢原子有序排列,为此构建了一个尺寸为1 nm×1 nm×1 nm的盒子,并在中心位置放置一个氢原子以忽略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对盒子进行充分驰豫,使计算结果真实可信。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晶体在基态时的能量极小值,从而得到稳定的晶体结构。在晶格参数附近对晶胞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不同结构的晶胞参数。
表1中:V为晶胞体积;ΔV为晶胞体积膨胀率;E为结构优化后晶胞的能量。由表1可以看出,氢原子进入Al2Cu晶胞间隙后,无论是占据四面体间隙还是占据八面体间隙,均会引起晶胞结构不同程度的畸变。氢原子溶入导致的体积膨胀率越大,晶胞的畸变程度越大,畸变能越高,结构的稳定性越低,溶解度也越小。氢原子占据oct间隙导致的晶胞体积膨胀率为1.127%,小于氢原子占据tet1和tet2间隙导致的晶胞体积膨胀率,说明氢原子溶入八面体间隙时晶胞结构更稳定。氢原子溶于Al2Cu晶体后,晶胞能量降低,说明氢可以稳定地存在于Al2Cu晶体中;当氢占据八面体间隙时,晶胞能量最小,说明氢更容易占据Al2Cu晶胞中的八面体间隙。
表1 无缺陷和含1个间隙氢原子Al2Cu的晶胞参数和能量Table 1 Crystal cell parameters and energy of Al2Cu without defects and containing one interstitial hydrogen atom
结构充分驰豫后,得到氢原子的单点能为-12.999 9 eV,无缺陷Al2Cu晶胞的形成能为-359.828 kJ·mol-1,Al2Cu晶胞的形成能与文献[12]中交换关联势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下PBE方法处理得到的结果(-353.181 kJ·mol-1)接近,说明结果可靠。由式(2)计算得到氢原子占据oct间隙、tet1间隙和tet2间隙时的形成能分别为-70.665 6,-3.465 6,10.550 4 kJ·mol-1,换算成电子伏特分别为-0.736 1,-0.036 1,0.109 9 eV。一般而言,如果形成能为正,则需要输入能量,如果为负则说明反应会自发进行。因此,可采用形成能判断晶胞的稳定性:间隙原子进入晶胞的形成能越负,间隙原子越容易进入晶胞,晶胞越稳定。占据tet2间隙时的形成能为正值,说明氢原子无法自发进入tet2间隙,即该掺杂结构不能稳定存在;占据oct间隙时的形成能为负值且最小,说明氢原子会优先占据八面体间隙。
为了从电子层面进一步解释氢与近邻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计算了氢占据Al2Cu晶体结构不同间隙位置时的化学键键长、电荷数和集居数。化学键的键长是判断原子间作用力强弱的重要依据,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原子间的作用力越强。氢键键能的大小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大小也有关,电负性越大,氢键越强,键能也越大。在氢原子掺杂的θ-Al2Cu晶胞中,与氢原子近邻的有铝和铜原子,铝原子的电负性是1.61,铜原子的电负性是1.9,因此Cu—H键的键能较Al—H键大,Cu—H之间的键长对键能的贡献起主要作用。由表2可以看出:当氢原子位于八面体间隙时,与相邻铝原子之间的键长为0.227 8 nm,略大于占据四面体间隙时与对应铝原子之间的键长;八面体间隙中氢原子与相邻铜原子之间的键长为0.145 4 nm,小于四面体间隙中氢原子与对应铜原子之间的键长。因此,氢进入八面体间隙更稳定。
表2 含1个间隙氢原子Al2Cu晶胞中的化学键键长Table 2 Chemical bond length of Al2Cu crystal cells containing one interstitial hydrogen atom nm
由表3可知,当氢原子溶入晶体中,由于异类原子之间相互作用,晶胞中的铝、铜电荷数发生变化。与无缺陷Al2Cu晶胞相比,当氢原子占据oct间隙时,氢原子得到电子,电荷数下降,与氢原子相邻的铝原子电荷数不变,相邻的铜原子(Cu8和Cu11)均失去电子,电荷数增加(-0.76>-0.93),氢与铜原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强,键合作用较强;当氢原子占据tet1间隙时,相邻的Al5原子得到电子,电荷数减少,氢与铝原子间吸引力降低,Cu11原子失去电子,电荷数增加,氢与铜原子间吸引力增大但较氢原子占据八面体结构时略弱;当氢原子占据tet2间隙时,氢的电荷数为-0.25,相邻的Al3原子得到电子,氢与铝原子间吸引力降低,Cu8和Cu11原子失去电子,氢与铜原子间的吸引力增强。当溶入不同间隙位置时,氢原子均转移了一定数量的电子。一般而言,电子转移的数量越多,离子键的相互作用就越强。氢原子占据oct间隙和tet1间隙时的电子转移数量相同(电荷数均为-0.28),高于占据tet2间隙时;此外,氢占据tet1间隙时,铜电荷数增加得比占据oct间隙时多,而铜电荷数的增加会减弱铝向铜转移电子的倾向。因此,氢占据八面体间隙的倾向最大。
表3 无缺陷和含1个间隙氢原子Al2Cu晶胞中相邻原子的电荷数Table 3 Neighboring atomic charge number of Al2Cu crystal cell without defects and containing one interstitial hydrogen atom
可以通过原子间的Mulliken集居数来评价两原子间的成键情况。Mulliken集居数可以对电荷的得失情况进行量化:集居数为正值,则表示存在共价键,正值越大,则共价键作用越强;集居数为0,则表示存在离子键;集居数为负值,则表示存在反键,即原子间相互排斥,负值越小,则原子间的排斥越强,原子间键会作用就越弱,晶胞的稳定性越差。由图2可以看出,氢占据oct间隙时,近邻原子键集居数为正值,键长最短,晶胞稳定性最好,占据tet2间隙时晶胞稳定性次之,占据tet1间隙时晶胞稳定性最差。
图2 无缺陷及含1个间隙氢原子Al2Cu不同间隙结构的近邻原子键集居数和键长Fig.2 Bond population (a,c,e)and bond length (b,d,f)of neighboring atoms in different interstitial structures of Al2Cu without defects and containing one interstitial hydrogen atom:(a-b)oct interstitial structure;(c-d)tet1 interstitial structure and (e-f)tet2 interstitial structure
(1)无缺陷以及氢占据八面体间隙、tet1四面体间隙和tet2四面体间隙后,Al2Cu晶胞总能量分别为-7 585.662,-7 599.655,-7 598.955,-7 598.809 eV,氢占据八面体间隙时系统能量最低,且引起的晶格畸变最小,故氢进入Al2Cu时优先占据八面体间隙位置。
(2)氢占据八面体间隙、tet1四面体间隙和tet2四面体间隙的形成能分别为-0.736 1,-0.036 1,0.109 9 eV,氢占据八面体间隙需要的形成能最小,故氢更易占据八面体间隙。
(3)氢占据八面体间隙后,近邻原子键集居数为正值,键长减小,键合力增强;氢占据四面体间隙后,近邻原子之间键长增加,键合力降低。故氢处于Al2Cu八面体间隙位置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