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花 王晨峰 范晓森 陆静静
(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心ICU一区 郑州 470000)
因多种因素导致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中凝固形成血栓的疾病,称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常见于骨折患者,长时间卧床或石膏板影响血液回流,从而引发下肢静脉壁发生炎症改变。手术是常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段,但不可避免会伤血管壁,同时因术后疼痛,患者会相应减少活动量,易引起深静脉血栓[1~2]。因此,早期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提升DVT的防治效果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踝关节泵运动训练+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干预术后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抽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3月收治的外伤骨折患者14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2例。研究组男34例,女38例;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36.25±2.47)岁;体重55~87kg,平均体重(71.36±2.14)kg;受伤原因:交通伤24例,坠落伤20例,击打伤10例,其他18例;骨折部位:股骨骨折14例,胫腓骨骨折28例,髌骨骨折19例,跟骨骨折11例。对照组男35例,女37例;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36.22±2.49)岁;体重54~89kg,平均体重(71.31±2.18)kg;受伤原因:交通伤25例,坠落伤19例,击打伤15例,其他13例;骨折部位:股骨骨折16例,胫腓骨骨折22例,髌骨骨折21例,跟骨骨折13例。纳入标准:(1)治疗配合度高;(2)入组前未进行预防血栓、抗凝等药物治疗;(3)入组前无下肢静脉血栓;(4)患者、家属均为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充血性心衰;(2)下肢存在严重水肿患者;(3)糖尿病或合并酮症酸中毒患者;(4)患有严重性动脉硬化或血管畸形患者;(5)无法进行正常沟通或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两组患者手术后均及时进行下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常规对患者、家属进行静脉血栓健康宣教,包含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症状、预防措施,及时讲解床上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及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意义;叮嘱患者多饮水、合理制定治疗期间的食谱,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指导患者、家属观察下肢皮肤颜色、有无异常的方法。
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术后2h开始使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抬起患者一侧下肢,选择匹配的腿套平铺于治疗床,将下肢置于腿套中央,依次粘好搭扣,搭扣不可过紧,以可以伸进1~2根手指为标准,暴露膝盖部位,打开电源,调节参数:压力远端10.24kPa±15%、近端9.13kPa±15%,压力模式:梯度间歇压。(2)当远端、近端压力达峰值时持续6s后放气,间歇24s后再次进行充气,循环上述步骤。20min/次,3次/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踝关节泵运动训练。具体操作如下:(1)叮嘱患者主动进行踝关节背伸运动,背伸范围在0~25°,跖屈范围在0~55°。活动度数根据患者耐受程度为标准,由小到大进行调整。(2)活动频率:早中晚饭后1h分别进行30次,3d为一个阶段。(3)活动标准:以患者小腿、足背踝关节周围皮肤出现小皱褶。(4)活动方式:叮嘱患者平躺于床上,大腿处于完全放松状态,伸展下肢、抬高5°~10°,脚跖屈,保持10s,脚背伸,保持10s,最后做环绕运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最大限度背伸、内翻、跖屈、外翻,80~100次/组,5组/d。两组均连续治疗28d。
(1)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通过超声检测记录患者术后第2d、术后第5d、术后2周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2)生化指标:干预前后,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5ml,进行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计数检验。
(3)疼痛评分: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从0~10分疼痛程度依次递升。≥7分表示疼痛感强烈,≥4分表示疼痛轻微会影响睡眠,≥1分表示有痛感出现,0分表示没有痛感。
(4)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指数评估,总分21分,分值与睡眠质量呈反比。
(5)血流动力学指标:使用彩色超声仪检测血流峰速度(Vp)、血流平均速度(Va)、血流量(Bf)3个指标。
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n(%)]
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生化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化指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D-二聚体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生化指标
干预前,两组的疼痛评分、睡眠质量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疼痛评分、睡眠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疼痛评分、睡眠质量分)
干预前,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血流动力学指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业、工业的不断发展,骨折发生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大部分患者均需要采取下肢手术进行治疗,但手术后因长时间卧床,极易对下肢血液回流产生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以下肢肿胀、皮肤出现青紫色,合并局部皮肤温度较高、疼痛及浅静脉曲张等表现[3~4]。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逐渐出现腿部疲乏、劳累、肢体沉重,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会严重影响生活、工作[5]。DVT属于骨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早期患者会出现肢体肿胀、疼痛、部分下肢功能出现障碍,晚期则会导致极高的致残率,且重度血栓患者,血栓会随着血液进入肺循环,发生动脉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针对此类情况,临床应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将发生DVT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踝泵运动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易被患者掌握且无需特殊设备的主动活动方式,通过指导患者踝关节做足背伸、跖屈运动,来达到治疗效果,缓解术后因多种因素导致的下肢血液循环障碍,消除下肢肿胀[7]。其中足背伸时,通过拉伸,促进小腿三头肌放松;跖屈时,促进患者胫前肌放松。肌肉收缩时,会对下肢淋巴液、血液加压,使其回流,肌肉放松时,相对会补充新鲜血液,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回流,有效规避DVT的发生[8]。间歇充气压力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显著,主要机制在于模仿机体活动时,腿部肌肉收缩,促使血液回流,防止瘀滞[9]。通过指导患者平躺在治疗床上,将压力泵配套腿套从患者脚踝至大腿处进行固定,以加压泵气,模仿骨骼肌以波浪形泵血的方式,加强腿部深静脉的血液流动,促进血液回流,防止凝血因子因血流缓慢而聚集,黏附于血管壁,达到治疗 DVT的目的[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P<0.05),表明踝关节泵运动训练+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对术后患者康复效果显著。干预后,研究组3项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疼痛评分、睡眠质量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流动力学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上述两种干预措施联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腿部血流动力学水平,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从而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升其睡眠质量,有助于促进术后机体恢复。
综上所述,踝关节泵运动训练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泵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风险,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