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蕊茜,王力尘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中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1]这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指南。大数据作为一种现代化技术,具有类别复杂、处理速度快、真实性高的特点。若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育人中,不但可以帮助教育者准确预测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兴趣,还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因此,大数据和高校网络育人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为高校网络育人的创新注入活力,还能优化教育的效果。
学生个体上网产生的数据是学生思想情感行为动态最真实的反映,对于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来说,这些数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若能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就能促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具有不断变化的一般属性。由于技术条件发展的局限,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性分析其发展规律,依靠的是对资料、文本的总结归纳,采用的是主观推测、经验判断以及有限范围内的教情调研的方法。这种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科学、不精准、不全面的。而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提供了无限且有效的网络资源,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注入了活力,为完善和更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数据具有海量化、智能化、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对数据的探究和挖掘,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就能掌握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全面掌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动态,对异常紧急情况作出预警,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引导措施。对数据的快速搜集和处理,可以帮助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快速地对信息予以感知和抓取,进而科学全面地把握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路径与传播规律,最终实现教育预测功能的最优化与最大化。使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能够科学预测并及时监测和管控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从而对受教育者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利用大数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能够增强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育人的实效性。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虚拟性。以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准确地把握住虚拟的教育个体,就不能准确地了解教育个体的学习需求,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低效配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而大数据则为满足上述工作要求提供了机遇,促进了网络育人教育模式向个性化的积极转变,不仅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标准与程序的短板,还逐渐褪去了以“一刀切、一锅烩”为主要教育手段的传统烙印。汇总挖掘大学生日常产生的数据信息,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能够有效地利用大数据这一资源,将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与实践教学工作相结合,将学生感兴趣的时政要闻、党的政策、主流意识形态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对不同学生制定更合适的教学方案,就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增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成效。
透过数据表象揭示事物本质、研判发展趋势,大数据帮助教育者提升了洞察力和预判力,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需要,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高校网络育人与大数据的有机结合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潮流的必要路径。然而,在将大数据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高校的教育队伍利用大数据的意识还有所欠缺,高校的大数据平台建设还存在技术问题,数据的安全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高校网络育人工作队伍的能力和素质还不能够完全达到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且存在着一定差距。
首先,由于经费不足和重视度不够,有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大数据技术培训,只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搜集和整理,大多还不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
其次,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是预判。尽管一些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能够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却还不能够发掘数据背后潜在的可能,提前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判,因此网络育人的实效性就得不到提升。
最后,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育人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一般的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能力很难达到专业要求。然而,高校的网络技术人员十分有限,大多不能参与配合高校的网络育人工作,导致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得不到技术的支持,大数据助力网络育人的效果一般。
首先,数据本身具有繁杂性,高校收集到的数据会存在着质量问题。当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人人都是数据的制造者,与此同时就产生了控制数据、数据造假、数据修改等行为,这就导致了虚假数据的产生。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收集工作还存在对数据的“把关”做得不到位的问题,导致收集到的数据可信度不足。
其次,没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归类。现阶段各高校的数据缺少整合的过程,数据大多杂乱地分散在学校的各个部门;而各个部门单纯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数据,这就导致了数据达不到共享,各部门之间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最后,对数据的深化分析有待加强。因技术有限,各高校对收集到的数据也仅仅是停留在表层分析,并没有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隐藏价值。这就导致了资源数据的利用率低的问题。
有些高校对大数据的重视度不够,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的高校少之又少。一个完善的大数据平台,包含收集数据的平台、联动数据的平台、配置数据的平台,三个平台缺一不可。收集数据是工作的基础,然而,现阶段各高校对学生的日常信息采集并不是很重视,信息收集平台不够完善,“智慧校园”的观念没有贯彻全面。联动数据是核心,然而,现阶段各高校各部门仅仅管理本部门的数据,并没有实行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平台有待建设。配置数据是使数据发挥作用的决定环节,然而,大数平台的管理分析机制还不健全。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需要先进技术和大量资金的支撑。一些高校将大数据平台建设交给资金、技术有限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导致硬件优化升级缓慢,大数据资源库建设迟滞。
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尚未实现,大数据平台的维护更新时效性不强,内容老套、形式单一、关注度低,教育载体、教育平台、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现阶段各高校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大数据在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提供学生信息数据的同时也在泄露学生的隐私信息,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如果将学生们的行为数据都收集起来,就会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如果收集到的数据被泄露出去,被非法利用,这将引起伦理道德问题。当今高校的技术还不能完全确保学生信息隐私的完全保护,在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数据的二次利用,如学生的一卡通上消费、出入数据,学生的社交软件商的浏览记录等敏感信息被搜集,就会暴露学生的个人信息、经济情况、出行状况[3]。一旦学生的隐私被泄露造成学生的生活学习困扰,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最终学生对网络空间失去信任感和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4]高校必须重视对原有思政教育者队伍的培训,通过专业技能讲座、实际操作演练,来树立他们大数据意识和提升他们大数据使用的能力。面对海量复杂且多变的数据,教育者应该能够准确筛选出有用信息,并对有用的信息分析处理,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进而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对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合理的预判。
高校应提倡所有教职工全员参与高校育人。高校应树立“大思政”概念,让校内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都形成数据资源共同育人的意识。在巩固原有思政教育者队伍的基础上,高校也应增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应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将钱花在刀刃上,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能。同时,也应健全相关评价机制,为表现突出的教育者给予正面反馈,并加以褒奖,从而打造出一支积极向上、综合素质和能力全方面发展的高校网络育人的人才队伍。
当今,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平台的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完善教育平台是各高校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首先,必须重视对教育平台的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集搜集、分析、预测等功能于一体,具备教育性、服务性、科学性、时效性等特点的大数据系统。可以搭建“一卡通”平台,来记录大学生在学习、交友、生活等各种动态数据信息。完整的数据收集系统是准确预测大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必不可少的现代技术。要做到及时更新大数据资源库,优化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
其次,要完善大数据平台的评价机制。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要根据数据对受教育的学生作出科学评价,评选出思想积极、态度认真、行为举止得体的学生并加以表扬,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网络育人实效性的目的。学校也要对网络育人工作者对大数据使用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做出评价,以促进网络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伦理层面,高校应对相关网络育人工作者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其自身道德品质。不同于传统的信息采集,当今的数据收集是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网络育人工作者要保证自己不触碰社会道德的底线,不通过非法手段,或者不正规途径获取学生的信息,要对数据加以合理利用。在技术层面,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对数据信息的安全防御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保证防御系统能随时监测潜在危险,中断非法行为。可以将当今最常用且有效的身份认证的手段应用到数据保障中,保证只有数据管理人员能获取数据,防止非法盗取数据信息。在制度层面,高校应完善相关隐私保护制度。
一方面,高校在收集学生信息数据之前,应取得当事人的同意,可以与当事人签署授权书,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搜集数据。另一方面,要建立数据收集使用人责任制度。大数据技术使用者不得用信息隐私非法获益,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用法律来约束道德,进而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移动终端设备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实施个性化教育成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育者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教育方案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说,大数据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为推动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此,高校网络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频繁网上活动产生海量数据的收集,科学地利用这些数据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进而不断改进教育模式,优化教育效果。
一方面,高校网络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区别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然后根据他们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方向,开展不同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搜集分析学生网上活动产生的数据,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爱好,进而借助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不同的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当今比较流行的社交APP“抖音”,因视频内容新颖搞笑而广受大学生的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借鉴此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剪辑成新颖的短视频,再通过学生每天都使用的移动终端推送到个人。
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为其匹配不同教学风格和不同性格的教师,以此全面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工作要求。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求高校网络教育工作者正视困难和挑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努力缩短与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的差距,推动以教育理念创新为核心的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方法创新、载体创新和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