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理工类研究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2021-12-23 20:02王福全太佳良王海虹刘铁铮于增茜
关键词:理工类导师校园文化

王福全,太佳良,贺 巍,王海虹,刘铁铮,杜 宁,于增茜

(1.辽宁工业大学 研究生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辽宁工业大学 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3.辽宁工业大学 党委组织部,辽宁 锦州 121001;4.齐鲁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一、引言

2020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0 年9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又明确提出,要“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随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高层次人才愈发紧缺,研究生教育愈发紧要,研究生党建作用愈发突显。作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研究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研究生党员更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应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和融入到研究生党员教育全过程中去,从而不断提高研究生党员教育质量,为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一大批可靠的人才和智力资源[1-3]。

理工类研究生是研究生中数量和规模较大的群体,而理工类研究生党员占理工类研究生的比例也相当大,因此,如何加强对理工类研究生党员这一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对持续深化理工类研究生教育综合教育改革和全面提高理工类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工类高校研究生党员的特征分析

受理工科思维模式的影响,作为理工类研究生群体中的佼佼者,理工类研究生党员大多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思想成熟独立,价值取向多元化

理工类研究生党员群体知识储备较丰富,经过思维上的训练,身心发育逐步成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思想观念多样化,且独立性较强[4]。同时,理工类研究生党员群体也将面临更大的就业、经济压力等,各个方面的现实因素导致这类群体比本科生群体思想更成熟、价值取向更多元化。

(二)学习“重理轻文”,人文精神成长滞后

理工类研究生党员群体更倾向于科学思维,相对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普遍对人文社科知识兴趣不高,知识结构较单一,人文社科基础薄弱。绝大多数理工类研究生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主动性不足甚至欠缺,比如在选修课中,多数理工类研究生会主动倾向于选修理工学科相关课程,对必修的思政课程反而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因此“重理轻文”的学习模式,导致理工类研究生精神成长稍显滞后[5]。

(三)人际交往范围较狭窄,集体意识较淡薄

研究生在入学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人际圈,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由于个体间差异,如生源地、生活习惯、年龄等各不相同,且理工类研究生学习多以导师为核心、实验室为中心[6],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之间交流机会较少,对外交流的机会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理工类研究生人际交往范围受限,导致集体主义观念较淡薄的现象出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工类研究生党员培养教育全过程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研究生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研究生是高校学生中学历较高、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研究生党员更是研究生中的标杆,改进和创新研究生党建模式又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党建工作至关重要[7-8]。另外,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重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培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深度融合,并融入到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教育培养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

(二)有利于推动和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在全球思想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各异等因素影响下,社会环境中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同时存在。成长在这一环境下的研究生群体,更应当对其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切实进行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引导与示范引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推进和加强对理工类研究生党员这一群体的价值观教育,不仅能够教育和引导研究生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更好结合,将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的价值追求,而且能够更加明确其价值目标,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塑造和培养未来高科技和创新型人才

当前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对理工类研究生党员这一群体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对研究生党员的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强化价值观的教育,这有利于培养该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健全的创新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广大研究生党员在勇攀科研高峰的同时,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从而成为未来党和国家所需的德才兼备的高科技创新人才[9]。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工类研究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教育的途径和模式单一

当前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以思政理论课堂为主、实践课程稍显薄弱。一方面,理工类研究生思政课授课模式及班型相对单一,多为大班型授课,未按照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背景采取多模式授课;另一方面,理工类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师一般以传统授课模式对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10]。思政课教师主要采取任务式授课模式,实践、案例教学等启发式教学相对薄弱,授课方式方法、内容区别不大,模式和途径相对单一,使得思政课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效果不佳,极大限制了理工类研究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和教育力度不够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指导和影响研究生科研学习、思想品德养成的引路人。从目前理工类研究生党员教育现状来看,导师在对理工类研究生的指导、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受理工类学科专业特点的影响,一方面,导师往往更加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发表论文情况等学业、学术方面的成长情况,而对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关注不够。另一方面,导师尤其是青年导师,长期接受理工科专业学习和学术训练,新入职后即担任研究生导师,虽然学术、科研能力突出,但总体来看,其立德树人和思政育人水平稍显不足。在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缺乏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导师对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薄弱,对研究生的精神成长缺乏重视,对研究生进行思政引领和价值观培育方面相对欠缺。

(三)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受理工科学科模式的影响,部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理工类高校对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未能充分建设起具有理工类研究生特色的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教学设施配备不够齐全,也没有给予专项配套资金支持,研究生校园文化硬环境不够完备,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育氛围较为薄弱。

另一方面,在建设理工类研究生群体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时“融入”的全面性、深入性不够,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要求,轻落实”的“知行割裂”的问题[11],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的表现。此外,对理工类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类研究生党员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力度不够,学校层面缺少对思想、科研、学习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党员的宣传,研究生党员的榜样引领作用未能得以充分发挥,这也是研究生校园文化薄弱的表现。

(四)理工类研究生党员自身的认识不足

第一,受学科、专业特点因素的影响,理工类研究生在自身专业领域知识学习及社会生活实践中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较少,对人文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实质性学习欠缺[12]。

第二,理工类研究生以科学研究、专业学习为中心,将大部分精力用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以及课题研究之中,学术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因此,他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更难以投入充足时间去主动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导致对其理解仅仅浮于表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模糊、知行脱节的问题,难以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核心要义。

五、培育理工类研究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对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面对理工类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一方面,思政课授课教师应结合理工类研究生专业和学科特点,创新教授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体系中,采用多样化和互动式教学模式,既注重内容深度,又创新授课模式。另一方面,要推动理工类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针对理工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和思维模式,实现“互联网+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13],促使研究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积极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实在在落实到日常的科研、学习、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二)强化导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首先,要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导师师德水平,明确导师在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责任。导师不仅在学术科研上为研究生提供指导,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其次,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应时刻关注研究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动态和心理波动,并对其在科研、学习和择业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第三,导师要严于律己,既要有严谨的教学治学态度,更要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时刻做到以自身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

此外,导师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内容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如在课题研究、学术道德、论文写作、专业实践等环节要强化引导,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度。

(三)创新和完善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高等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进形成软、硬环境良性熏陶的研究生校园文化。

一方面,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学校工作之中,使研究生可以随时接触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例如,充分利用校园宣传媒介,布设特色的宣传展板等文化阵地,同时为研究生开设专栏,以形成良性熏陶的硬环境[14]。

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种符合理工类研究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和学术科研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到活动中,真正发挥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同时还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利用校园网、公众平台等弘扬红色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抓牢数字信息教育作用,抓好环境育人的关键环节。

(四)理工类研究生党员自身应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

一方面,理工类研究生党员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例如网络微信平台等资源,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另外,还可积极参加相关红色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思想中,使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理工类研究生党员的行动自觉,将相关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为自我培育奠定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作为党员,在完成好科研学习等任务的同时,也应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实现理论知识外化于行[15]。此外,学校层面也要在研究生党员日常教育中增加实践活动项目,如开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内、校外平台或教育基地,让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服务社会,而且潜移默化地引导研究生树立为民服务、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而做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行合一。

六、结束语

理工类研究生党员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中的骨干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也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长远目标。加强对理工类研究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只有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才能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研究生党员积极主动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从而为培养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充足的后备军。

猜你喜欢
理工类导师校园文化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V eraW an g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爱情导师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