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视角下对学术不端问题的认知与应对思考

2021-12-23 20:02董媛媛

董媛媛

(《节能》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168)

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形式之一,而学术期刊是刊载学术论文的重要载体。传播有利于促进科技发展、学术交流、社会进步的科研成果,是学术期刊的责任所在。在学术出版过程中,输出的学术成果科研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作者及期刊从业者能否在科研过程中高质量地秉承科研诚信这一信念。在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链条中,编辑出版学术论文属于下游环节,期刊编辑人员虽然不能在源头上规避学术不端行为,但是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可以通过细致认真的编辑工作,在发表见刊的终端过程中,通过建立期刊规范的审核机制,并在工作中切实落实,守住学术底线,防范学术不端问题的产生。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人员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参与出版工作。一般情况下编辑部在收到投稿后,会根据行业领域、栏目对稿件进行初步划分,稿件初审者通常为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对文章进行初步审读,对来稿是否符合科学、是否符合本刊的收稿范围、是否值得外审等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随后将符合要求的稿件按照流程送专家外审。通过系列编辑工作后,把作者的学术论文刊发。在整个过程中责任编辑对稿件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印刷质量等负责。学术期刊编辑是联系学术成果和出版物的重要纽带,编辑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稿件的筛选、送审、修改直至最终刊用。期刊编辑应当在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中重复发挥其主体作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1]。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等类型的学术不端行为在当下严重干扰科研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编辑人员的日常工作不仅需要对作者负责,要对社会及期刊的读者负有责任。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中,期刊编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提高主观动能性,坚守科研诚信底线,有效甄别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提高编校质量,规范出版学术论文。

一、期刊编辑人员熟练掌握国家相关出版规范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文件。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以及科技部等4 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应完善期刊匿名审稿、“三审三校”等把关机制,建立相应的诚信体系,改进学术不端行为的预警及查处机制,坚守学术诚信、出版伦理的底线。2019 年6 月,《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出台;2019年7 月,《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出台;2019 年9 月,《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印发。这一系列出版道德、出版法律和职业规范框架的出台,为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提供了规范指南。

完整的出版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出版伦理问题,从作者、期刊编辑、审稿专家等不同参与者角度来看,涉及到的科研出版伦理不甚相同。文中将主要从编辑从业者的角度来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二、期刊学术不端问题认知与应对解析

近几年来,从翟天临事件,到湖南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抄袭,再到同行评议造假,以及2020 年7月天津大学与厦门大学两名毕业生的硕士论文雷同事件,学科发展中学术不端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期刊编辑虽然在工作中采用了各种手段防治学术不端问题,但是甄别难度越发升级。准确判断并及时修正学术不端问题,在编辑环节中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作者方面

1.抄袭问题。个别学者学术道德失范,来稿未提供自己的原创文章,将他人原文直接拿用;有的则直接复制粘贴众多原稿,东拼西凑出来一个拼盘类文章。此类文章相对好辨识,多半显得凌乱,谈及问题都比较浅,深度不够。此类抄袭文章大多会在查重环节暴露。

2.作者署名不规范。正常情况下论文作者必须是直接参与论文的整体撰写工作,了解选题和整个研究过程等方面的情况,能够对文章内容负责并能解答论文内容疑问的人员。因此,正常情况下论文作者姓名的排序不按照单位、职务,一律按对文章的贡献多少进行排名,其中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是论文的主要责任者,承担解释并说明论文相关问题的责任。但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常遇到因为各种原因的临时挂名问题,甚至在他人不知情情况下,为显示学术高度直接冒用他人名义发表,或者投递稿件后在稿件的编校过程中无故修改替换第一作者。此类问题在发刊前后出现都会给编辑部带来无端困扰及潜在出版风险。

3.一稿多投或对已发表论文“花样回锅”翻用。将一篇论文同时向两个及两个以上编辑部、杂志社投稿,违背出版伦理,不仅影响审稿/编辑人员日常工作、浪费时间,且如果文章最终在两个及以上期刊上发表,会对期刊声誉产生严重影响[2]。有的作者在投稿时为了保靠将一篇文章投向多家编辑部,这样就会造成当论文被其中一家期刊接受后,为了规避自己的一稿多投行为而要求在其他编辑部撤稿。还有一种类型就是作者将过往自己的已发表稿件或者硕士论文“回炉重造”,拆分重塑,简单修整编辑更换标题后再投。这种情况往往会伴随查重率超标。因此,当论文通过初审进入编校流程后,编辑人员要甄别作者无理由单方面提出撤稿行为。

4.利用第三方机构代写买卖论文。机构代写论文稿件总体上内容质量不高,内容拼盘类居多,结构类型比较单一,简单综述性文章偏多,低水平复述,无原创性观点,谈及问题层面比较浅,缺乏学术性及创新性。此种情况的稿件大多不标注单位,投稿机构随机性投稿,录用后视情况更换作者信息。此类情况需要编辑人员凭借工作经验在初期进行有效预防。

5.故意篡改数据,伪造数据及图表。《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中对篡改进行了描述,篡改的表现形式有5种[3]:使用的原始调查记录或实验数据经过增减、修改、挑选等处理,本意发生改变;使用的图片经过拼接,缺乏真实性;使用的图片有虚构成分或者缺失部分内容,图片意义发生改变;图片中特定的部分被移动、模糊、增强等,图片意义发生改变;擅自修改引用的文献,使其有利于文章内容。

常见情况是在同一篇文章中一图多用,或者伪造数据,此类问题隐蔽性较强,一般需要先在收稿环节对作者作出文责自负提示,以起到警示作用。再者需要编辑人员提升图表审核能力。

6.不规范引用参考文献。一是对参考文献的引用不做规范标注,导致查重率超过标准要求;二是过度引用,大段落直接引用,导致查重不过,有抄袭嫌疑;三是为了凑数参考文献,虚假标注与文章内容无关的文献信息。此类情况最大问题是引发后续的稿件查重超标。

(二)编辑方面

1.学术把关不严,未按照三审要求收录稿件,违规录用不符合发表要求的论文。按照出版要求,稿件的录用必须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编辑人员滥用手中“权力”违规录用人情稿等不符合发表要求或者与自身刊物定位不符的稿件,严重影响出版导向和出版质量。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是学术诚信的守护者,应在防范学术不端、端正学术风气以及促进学术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却在实际工作中成为学术不端的始作俑者,违反《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部分科技期刊为了追求利益,甚至成为交易工具[4]。

2.参考文献问题。为了提高影响因子的非学术的有目的引用或者不合理引用。参考文献显示的是文章的学术研究水平,但在最终呈现上,编辑部为了提升自身的相关指标会在稿件处理流程中参与作者的文献引用,甚至提出技巧性引用建议。

3.编辑特殊的职业性质,可能会引起因编发稿件与作者产生的互惠互利问题。此类型隐蔽性较高,需要警惕潜在的利益冲突并及时回避。

(三)第三方机构

1.同行评议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期刊编辑部因为没有足够的团队资源,故允许论文作者自己推荐评议人,在审稿管理上就容易出现问题。自荐评议人,给作者和评审专家互相引用文章、互相给予同行评议提供了可能。为了凑数选择非同行专家进行形式上评议,容易导致进一步的不端问题,学术质量失去保证。

2.第三方机构提供“语言润色服务”和“代为投稿服务”。2017 年某出版集团的期刊撤销涉嫌同行评审造假的107 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根据调查,该论文实验数据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这样的情况防不胜防,编辑部有可能作为主要责任方存在过失,又有可能是收到第三方机构投稿而无法准确辨别,给期刊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留有隐患。

三、学术不端甄别难点及防范应对措施

第一,加强学习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出版伦理处理等相关政策文件,及时了解并传达出版标准及相关出版政策。通过坚持学习,完善知识架构,对学术不端行为准确识别和区分,完善编辑工作,进而完成文章的内容更正、补充、撤销、勘误等处理。第二,用好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依靠中国知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编辑人员可以完成基本的查重鉴定。第三,重视编校质量管控。从内容上,严格用稿质量,制定编辑规范。核对文章原创性,核实基金信息。编校过程中面对随意增加修改作者的事项进行详细核准。在实践过程中,对任何一篇来稿是否为原创,从来稿排版、遣词造句、标点符号、段落格式等方面根据编辑经验可以基本识别。对于有异议又判断不太准的就要上网搜索,仅从题目不够全面防范,还要结合段搜索。第四,甄别撤稿原因。需要撤销投稿的原因是论文本身存在错误或缺陷,允许撤稿。但需要根据编辑部要求提供撤稿申请,陈述撤稿的原因,并在论文的所有作者签署后发给编辑部。作者必须收到期刊编辑部的撤稿确认通知,撤稿程序才算完成。一旦投稿确认撤销,期刊投稿系统将不再使用该稿件编号。但出现违规撤稿,编辑部将有权根据相关条款对其进行实施处理,拉进收稿黑名单。第五,规范使用同行评议,结合不端检测系统及同行评议。编辑部方面应将出版标准、出版政策等准确地传达给作者,规范出版行为。支持作者向编辑部提供相关的学术诚信支撑材料。第六,学术期刊编辑部要设立规范的举报渠道,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实名举报。建立制度,明确需要注意排查的问题,消除出版伦理隐患。

四、结语

出版领域存在剽窃、代写、作者署名不规范、一稿多投等不良风气,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培养编辑人员应对不同出版伦理问题时的处置能力十分必要。编辑工作不是一日之功,既要有沉下去的耐心,也要有清晰的判断力,必须深刻把握“诚信”和“规范”两个关键词,坚守出版职业道德,扎实做好日常出版工作,以减少学术不端行为。

求真是最好的防范学术不端的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5]面对未知的各种不端行为,期刊编辑人员应秉持高度负责的审慎态度,从出版流程的每一处环节入手,对科研诚信、出版伦理等方面进行研判,在实际工作中准确研判风险,积累应对经验,提升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