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奎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招生就业处,辽宁 沈阳 110136)
为了回答培育什么样的时代新人,怎么培育时代新人这一问题,相关学者结合世界格局发展变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给出这样的解答,认为时代新人是具备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高远道德修养、坚韧奋斗意志以及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等综合性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这一综合要求的提出标志着社会发展迈向更新的台阶,同时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新时代,我们如何以史为鉴,以更具前瞻性目光挖掘教育理念,成为了新的时代之思。本文以红色文化为研究基础,力求全面审视红色文化在培育时代新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与所发挥的重要功能,探析红色文化作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方式,体现其应有的功能。
时代新人的“新”,新在目标与要求上,就是要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完成新的历史任务与历史目标。如何找准时代之新,这需要时代新人始终胸怀远大志向,保有崇高理想,也需要教育者为其树立正确的精神导向,使其坚定信念。以史为轴,从《共产党宣言》诞生到今日共产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由红色文化形成的红色精神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非凡成就。通过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帮助时代新人在正确的精神指引下,辨别其历史方位,知晓其为何出发,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是本文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主要思路。
1.红色文化凝聚升华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汲取经验,不断进行社会主义中国化实践研究,铸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魂和中华民族的民族魂。红色文化代表着中国人民在精神层面的总体风貌、境界与力量,是中国多年来坚强不屈、积极进取、发奋图强的完整写照[2]。在那段铿锵的岁月中,红色文化指引着党和人民不断奋发前行,赢取最终胜利,是当代青年人理想信念的充足养料。党在成立之初就有着崇高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与奋斗目标,在革命与建设的道路上汇聚提取出伟大的红色文化,凝聚提炼出诸多红色精神。这种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瑰宝,是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摸索与忠诚担当的深刻凝结,是引领时代新人补足精神之“钙”、始终坚守梦想、砥砺前行的最好营养剂。
2.红色文化能够激发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首先,红色文化因其教育载体种类繁多,能够达到更深层次的教育效果。除文本、声音、图像、图片等传统载体外,红色文化还具有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独具特色的载体形式,这就为高校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增强了历史的代入感,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其次,在传统的说教模式下,青年人因为对历史的理解性不强,容易造成一些片面的、刻板的印象。在以实物为载体的教育模式中,身临其境的观感能够引发人们的换位思考,以诚挚的感悟得来的正确认识会得以加深,从而弱化错误认识。
3.红色文化坚定时代新人理想信念。要把青年人培养成才,成为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不可少。高校要全面应用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引作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首先,要挖掘红色故事,加强理论知识的亲切感。高校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收集整合各时期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红色故事,以超越具象的故事讲述层面来观照其整体性,用思辨的眼光把握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征下红色故事的通俗性、特质、意蕴与风貌,并以此加深理论知识的亲切感。其次,要大力开拓红色资源的互动性特点,在实践教育中开展好学生第二课堂。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深化理性认识,以真实的观感触碰学生心灵,发挥受教者的主体性作用。最后,要营建起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宣传、城市与乡村文明建设等手段宣传红色文化,让时代新人在环境指引下主动了解、认同红色文化,在耳濡目染中领悟红色文化高尚的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塑造起坚定的理想信念。
4.红色文化发展与传承涵养理想信念。古今中外,红色文化正是以人类历史文明为养料,不断深入结合当下中国实际与社会实践,蕴含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用红色文化涵养时代新人理想信念,就是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开展第二课堂、塑造红色环境、打造红色风气等思政育人工作方法,以革命先烈的优秀事迹为内容,以红色文化的导向功能为牵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红色历程,形成思想认知与情感认同,进而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坚定其理想信念。
时代新人正值人生的青年阶段,是成长成才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为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其家国情怀,激发其昂扬斗志。要让爱国主义的红色成为时代新人的青春色彩,需借助红色文化的载体优势,以红色环境育人,使其持续地受到红色环境的正面激励作用,引导他们将青春梦融入爱国主义的激流中。帮助其理解中国故事,掌握地方文明,学习红色榜样,起到育人无声的教育效果,是本文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主要思路。
1.红色文化积累沉淀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运动中鲜明的主基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发展历程中振奋人心的主题,是激励各民族自强自立的灵魂。要爱国,先有国。1917 年,在列宁同志的领导下,苏联红军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1921—1949 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以达成反帝反封建目标,激昂当代爱国主义情怀,历时28 载,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终结了一百年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3],最终成立了新中国,之后又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形成了当前的大好局面,同时也出现了大批诸如黄继光、董存瑞、马立训等身怀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形成了诸如平西抗日烈士陵园、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馆、卢沟桥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在历史时期应红色文化而产生的物质与文化载体都沉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2.红色文化能够营造爱国主义的教育氛围。首先,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的一系列如红色遗迹、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的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汇聚了他们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集体利益之上的爱国主义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材料。其次,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自发性。要让爱国主义流淌进时代新人的血脉中,这需要爱国主义的教育载体能够触及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做到真正植于内心,融入血液。鲜活有趣的红色故事与具备厚重历史的红色纪念场所是激发受教育者情感共鸣的优秀载体,通过这种深入实际与社会的教育载体,使教育过程变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
3.以红色文化厚植时代新人的爱国主义。要厚植爱国主义,首先需要与时俱进实现主题变换。开展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由当前的历史状况所决定,太新、太旧都不行[4]。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中国的发展趋势、社会变革方向和时代趋势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时代新人找准时代任务与时代要求,做到有目标,有针对,有时间节点。其次,要发挥好时代资源的生动载体作用,如参观红色文化基地和历史博物馆,瞻仰革命先烈故居,学习英雄模范先进事迹,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利用重要纪念节日,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青年受到思想熏陶,筑牢心灵深处爱国主义这一牢固的思想堡垒[5]。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也是艰辛的。事实正是如此,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靠的不是别国恩赐,也不是任何运气,而是中国国民不懈艰苦奋斗的结果。时代新人不能因为当代生活条件的相对优越,就丧失了艰苦奋斗精神,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以人物为榜样,依托红色实践基地等开展实践教育,用实践来检验和磨砺自身,锤炼过硬本领、培养高尚品格,不断艰苦奋斗,玉汝于成,是本文在艰苦奋斗教育方面的主要思路。
1.红色文化记录传承了不屈的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前进征程中,艰苦奋斗精神格外显著。1927 年,中国共产党来到了罗霄山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敌人的“围剿”以及衣食匮乏等艰苦条件下,孕育出以“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等品质为内核的井冈山精神;1934—1935 年,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啃皮带,在困难与死亡面前毫不退缩,诠释了艰苦奋斗精神;而且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涌现出许多如焦裕禄、雷锋、王富贵等英雄模范和先锋代表,孕育出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红色精神,成为了激励着我们党拼搏向前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以坚定不移的毅力、永不停歇的进取、求真务实的笃行持续艰苦奋斗,突破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新课题,都是高校展开艰苦奋斗精神的经典素材,都是鼓舞时代新人从中汲取艰苦奋斗精神的宝贵食粮。
2.红色文化利于开展艰苦奋斗的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需要的是实干,是切实的行动,而不是止步于意识层面的、口头上的话语,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更适于艰苦奋斗教育。红色文化具有种类繁多的物质文化资源,是开展实践教育的优秀场所,每一寸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土地、每一桩鲜活的红色历史事件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映射出革命先辈为实现远大理想的奋斗历程。通过亲身实践,用身体力行感悟艰苦奋斗精神,帮助他们了解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独立做出的伟大牺牲,深刻体会艰苦奋斗精神。这将有利于时代新人摆脱个人主义小圈子,培养肯吃苦、肯劳作、肯服务的奉献精神,理解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更能引发他们不畏险阻、迎难而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陶冶时代新人苦中取乐、知难而进的钢铁意志和崇高品格。
3.通过红色文化培养时代新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想要让艰苦奋斗意志在广大青年人心中生根发芽,开展实践教育必不可少[6]。首先,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开展以艰苦奋斗为主题的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倾听革命先烈们为民族、为国家而献身的英雄事迹,学习革命先烈们坚韧不屈、奋不顾身的崇高品格,深刻理解对于自我成长、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其次,高校可以在假期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重温红色革命路线,拜访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如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开展集中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学一些真知识、走一条长征路、干一次体力活、吃一回苦中苦”,用实际行动体悟奋斗的艰辛。最后,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进行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开展各类型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深入基层、服务地方的实践方式磨练意志,教育学生热爱劳作、热爱民众的思维观念,在实践中培养任劳任怨、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
4.红色文化利于磨练时代新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任何社会主义运动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党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创了伟大事业,被西方人视为“东方魔力”。苏联解体,其中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丢失了艰苦奋斗精神,失去了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党的性质、作风决定了艰苦奋斗精神必须被不断强调。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从红色文化中提炼艰苦奋斗精神文明支柱,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为教育内容,切实锤炼时代新人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其掌握新时期时代建设制胜法宝,不断攻坚克难,担当时代重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时代新人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重任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要培养时代新人的创新精神,首要的是引导他们在思维上进行创新。学习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在十分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前赴后继地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历程,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下极富创造力的发展道路,总结归纳其间形成的红色经验,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与时共进、迎难而上、超越自我、不断进步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在历史中获得感悟,是本文在创新精神教育方面的主要思路。
1.红色文化映现折射了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红色文化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其中蕴含的共产党人开拓创新的勇气,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智慧仍闪烁着熠熠光辉。首先,红色文化本身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创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要寻求彻底的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必须要走一条与中国具体情况相契合的道[7]。其次,红色经验的形成离不开党的创新精神。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后世界格局动乱之时,唯有社会主义中国如参天巨树迎击八方来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创新创造,不断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而艰难实践,如“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都是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2.红色文化能够丰富创新精神的内涵。红色文化回溯历史、蕴涵现实、向往未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产生的,不仅包括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历史内容,还包含着女排、载人航天、青藏铁路等现代内容,未来红色文化还将作为人类文化的丰碑,耸立于千秋万代,衍生出更多的文化内容[8]。这些内容都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获得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都是开拓创新精神经验体系的珍贵财富。在红色文化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深入结合中国实际与中国国情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突破性科学理论,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结合世界格局与国内发展大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在城市展开的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设立经济特区等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实力大幅提升,港澳回归、一带一路繁荣建设、北斗卫星完成全球组网等诸多成就,这些都是红色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资源。
3.以红色文化激发时代新人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创新时,明确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驱动发展,是长远发展的动力。创新与传承密切相关,高校需紧跟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将先辈们的创新精神以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的形式传承下去,永葆红色文化青春活力,彰显社会主义威力。首先,建设好思想教育平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环节中最主要的一环,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时事政治等相关课程,综合运用各种讲授模式,如参与模式、体验模式等多样化地融入教学过程,形成红色基因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其次,建设信息媒体平台,建成内容体系丰富,生动形象直观、功能多维集成的红色资源中心,形成红色基因传承的素材体验;再次,建立好师资力量平台,实施党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党史专家人才库,成立专家咨询指导组,重点发挥老红军、老教授的力量,形成红色基因研究的人才高地。最后,建好创业创新平台,把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各种学术、科技创新和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科学研究。
4.红色文化汲取各历史时期精髓丰富精神内涵。以史为鉴,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段从以人类文明为起点,汲取各历史时期优秀思想经验和理论精华,伴随着社会实践与优化改革的创新历程,是世界文明优秀发展的集大成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红色文化中创新精神的体现,运用网络思政平台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教授其创新知识、激发其创新思维、开拓其创新能力,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切实培养可堪重任,能担重担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