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纯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重视中医药发展,不断推进在时代条件下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使得中医药从近代以来命运多舛的波折困境中逐渐走向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振兴新时代。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医药被贴上了封建、落后、不科学的标签,遭遇了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不仅民间泛起否定中医的思潮,从北洋政府到中华民国政府,也在国家层面上打压和限制中医药。但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医药的态度却并没有盲目跟风于社会潮流,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看待中医药的实践效用,广泛应用中医药,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一是广泛采用中医药进行医学治疗。自1929年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以来,各根据地医院就积极采用中草药进行疾病治疗。[1]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包括陕甘宁边区在内的各边区政府都把中医药作为边区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二是出台保护和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规定。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指令——准予公布〈国医国药奖励优待条例草案〉》,包含13条内容,对中医的称谓、法律地位、优待政策、发明奖励等予以明确规定。[3]三是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为解决革命根据地医生短缺问题,中国共产党积极通过中医进修班、师带徒等方式培养中医,有力促进了中医的传承。[4]282四是成立中医药学术研究团体。1940年6月14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国医代表大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国医代表大会宣言》和《国医代表大会提议案》,并决定成立国医研究会。研究会宗旨是“团结与提高边区国医人才,研究国医国药之改造,推广边区医药事业,裨益边区人民健康,使国医科学化,国药能代替西药,以克服抗战时期之困难。”[5]五是加强中药研究生产。承担药品供给任务的八路军制药厂、光华制药厂和陕甘宁边区卫生材料厂均积极进行中药制剂的研发和生产,推出了散热灵、痢疾能、光华健胃散等多种中药产品,广泛销售。[4]234-235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医疗卫生领域也面临着基础薄弱、资源匮乏、任务艰巨的发展困局。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基本国情的客观分析和对中医药认识的深化,确立了“团结中西医”的政策方针,对中医药发展给予了进一步的重视和扶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扭转了歧视中医的大环境,扶持发展中医。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以王斌、贺诚为代表的卫生部主要领导将中医视为“封建医学”,以错误政策贯彻“团结中西医”的方针,加之当时社会上歧视中医的思潮已久,致使全国中医师人数锐减,中医药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局面。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有力举措及时扭转了中医药的发展困境。毛泽东对歧视中医的现象公开发表批评,并提出“西医要向中医学习”[6]。刘少奇主持制定了“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髙”的西医学习中医的方针[7]。1956年3月7日,卫生部经中央批示发布《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报告》,特别强调“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8]。自此,“团结中西医”政策的落实由最初的中医学习西医转变为西医学习中医。“西学中”运动的开展,在当时否定中医的大环境中,增进了社会对中医的认识和了解,改变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不利环境。二是为中医药科学发展创造条件。在扭转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中医药的错误认识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扶持中医药发展。1954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江苏中医进修学校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培养了以国医大师周仲瑛、夏桂成为代表的一批中医名家,为后来全国多所中医学院输送了第一批师资,编撰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1955年12月,国家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一些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中医研究所,中医药科学研究逐渐深入。1956年,卫生部会同高等教育部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筹建4所中医学院,同年招生,建立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随后,各省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此同时,师带徒模式的中医师承教育也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1956年4月,卫生部发出《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并制定了《1956-1962年全国中医带徒弟的规划(草案)》,对中医带徒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进一步壮大了全国中医队伍。[9]三是对中医药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面。在批判建国初否定中医药错误思想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自1953年开始,在《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及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题词中,“文化遗产”“祖国医学遗产”“伟大的宝库”这样对中医药认识的表述不断出现[10],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从历史文明的高度看待中医药。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重新步入正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医药卫生事业也迎来新的发展局面。从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延续了对中医药的重视,并以更大力度推动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从法律地位和行政管理上更加重视中医药。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写入发展中医药条文,从而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中医药的法律地位。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在此基础上,1988年国家又组建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仅提升了中医药管理工作的行政级别,也实现了对中医和中药各项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二是以“中西医并重”为方针,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1991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将“中西医并重”作为国家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11],并在此后长期指导中医药事业发展。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医药在临床应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明确获得了与西医药同等的发展地位。三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现代化、规范化。1996年12月,江泽民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更好地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12]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迅速以“中药现代化”为切入点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和战略布局。这一时期,中医药立法工作也在持续推进。2003年4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有力地规范和保障了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也由此加速了中医药立法工作进程。四是对中医药工作的指导更加全面细致。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以及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说明和部署,成为当时乃至后来一个时期指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系统的谋划、更深远的指导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党和国家对中医药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早在2010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3]这一深刻论断既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的科学属性及其重要价值,有力回击了中医是伪科学的错误思潮,也再次指明了中医药的文化属性,并以“钥匙”为比喻,强调了中医药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同时还清晰指出了中医药的哲学价值,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从哲学层面理解和认识中医药。
二是党和国家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密度和工作力度前所未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以习近平重要讲话为指引,一系列推动中医药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利好政策密集出台。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明确了新时期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19年10月,全国中医药大会和《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相继召开和出台,为解决中医药发展存在的基础薄弱、传承不足等问题,以及推动中医药事业更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2021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从人才、产业、资金、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提出28条举措,进一步细化政策指导,为中医药特色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成果显示度和社会认同度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为中医药彰显自身价值创造机会,积极推动中医药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走出国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组织优势医疗力量,在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上拿出更多有效治疗方案。党中央明确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14-15]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医药界精英尽出,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力量。在新冠疫情防治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介入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中医药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方案”“中国实践”“中国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走出国门,参与海外抗疫援助。在这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中医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有力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中医药参与海外交流,在国际舞台彰显医学价值和文化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见重要外宾、参与国际会议、对外国事访问等重大外交场合,积极介绍中医药、引荐中医药、推动中医药参与国际合作。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也积极通过吸纳外国留学生来华、共建孔子学院等形式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纳入其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专门用于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中医针灸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16-17]。
四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在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的新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战略及社会发展形势也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和友好氛围。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中医药成为这一政策落实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中医药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中。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中医药也积极融入其中,借势加速发展。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出台,提出构建粤港澳中医药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中医药高地建设新格局。
中医药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是优秀的文化资源,这是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显著特征。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物质形象的总和[18]。中医药诞生并发展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厚重的历史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渊源,其理论体系、诊疗逻辑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相辅相成、有机融合。中医经典理论与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在哲学层面具有同源性和一致性。但与传统文化其他单一的表现形式不同,中医药并不是简单地展现传统文化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有效地融入其理论体系和治病救人的全过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用“钥匙”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9]35。这一论断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且始终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因为在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越发认识到,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标签,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肩负着阐释、创新、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扎根于中华大地、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其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9]32因此,对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层面上有着不容忽视和必然重视的逻辑性。
从“团结中西医”到“中西医并重”,几乎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卫生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都专门提到了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这种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的客观态度和共同信任,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事求是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态度,从这一角度出发,广泛应用、大力发展中医药,正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打造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模式的必然选择。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模式最重要的属性,强调“以基层为重点”“人民共建共享”都是对人民健康利益最直接的关切。在保障全体人民健康利益的问题上,中医药的作用不可替代。不可否认,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西医技术在疾病的诊疗上有自身的优势,但也正因为对现代科技的依赖,使得西医不可避免地出现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成本过高的问题。这对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中国来说,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和弊端。相比较而言,“简便验廉”一直是中医药最突出的特点,不过度依赖大型设备,“一根针、一把草”往往就能解决百姓身边的健康问题,正是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正因如此,以中医药为重点,建立广覆盖、保基本、供得起、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卫生健康模式的必然选择。
“预防为主”是国家卫生政策的重要思想,在大健康时代,这一思想更加体现在医学思路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和整体医学的转变。实现“未病先防”,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这是中国卫生健康模式的特色所在。达成并彰显这一特色,中医药的作用无可替代。在诊疗思想上,中医药以其整体观,讲究辨证论治,追求天人合一,注重并善于“治未病”;在诊疗效果上,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手法,能够有效调节和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充分彰显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以及经济发展后人们对健康养生问题的更多关注,中医药必将成为大健康理念指导下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模式构建的重要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全球秩序、应对全球性危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核心要旨可以概括为:追求共同价值、维护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和坚持共同治理。[20]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瑰宝,其不仅具有医学理念和治疗方法的特殊性,也彰显着文化价值和哲学思想的民族性,这种特殊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可行路径,因此使得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必然。
一方面,中医药的文化属性可以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练世界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离不开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交流,因为文化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特质,加强文化交流是促进国与国之间深化理解、凝聚共识最重要的手段。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最能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中华民族的思想特质和文化精髓,其神奇的疗效和特殊的治疗方法,更能激起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探索认知的好奇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种国际会议和外出访问中表示要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
另一方面,中医药可以为一些国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特色方案。共同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问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的和主要内容。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国际性问题,其中疾病和贫困是两个主要方面。疾病尤其是一些流行性疾病,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而贫困往往是造成战乱和人道主义灾难的根源。在这些棘手问题的解决上,中医药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疾病尤其是流行性疾病的治疗上,中医药功效神奇。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在中医典籍里找到灵感,从草药中提取了青蒿素,才取得了治愈疟疾的伟大医学成就;在当前尚未散去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不仅为国内疫情的遏制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实现了走出国门援外抗疫。同时,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可以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提供更为廉价、有效的疾病解决方案,避免他们因为缺乏现代医学设备而遭受疾病之苦。事实上,国内众多高等中医药院校每年都吸引大量外国留学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来校学习中医,为这些国家改善医疗状况、提高民生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草药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比普通粮食作物具有更高的附加值,通过中草药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这一点在国内脱贫攻坚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也完全可以成为解决国际贫困问题的有效方案。
一个世纪以来,中医药跌宕起伏的发展轨迹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于危难中挽救中医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医药的发展振兴。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宗旨决定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中医药继承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性,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推动中医药有力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20世纪初到中叶,中医药的命运岌岌可危,在广泛否定中医药的社会思潮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信赖中医药、广泛应用和发展中医药,正是因为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坚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客观看待中医药对保障人民健康的实际价值,从实际出发而不盲从于社会潮流。另一方面,中医药构建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其理论体系和诊疗方式都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同,有着极大的特殊性。无论是近代还是现当代,如何辩证看待中医药与封建思想的关系、中医药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考验着一个政党的智慧、眼光和胆识。事实证明,也只有掌握了先进思想工具、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做到理性、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医药,坚定、勇敢地传承中医药。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中医药发展好。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内在的先进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看待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正得益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先进性的有力推动。一方面,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国共产党,敢于并且善于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大胆开创中医药院校教育,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强化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实现了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和中医药发展成果的丰富完善。另一方面,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医学范畴来看待中医药,深刻认识并充分挖掘中医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其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加以保护、应用和完善,进一步拓展了中医药发展的应用范畴和思想深度。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中医药利用好。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作为推动一切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更深刻地挖掘、认识中医药蕴含的宝贵财富,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所拥有的巨大价值。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出发,中国共产党不仅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养生价值,将中医药融入“大健康”卫生战略,推动中医药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的全周期,也积极打造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丰富中医药产品,以产业链发展带动人民增收、摆脱贫困,充分彰显中医药的经济价值。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出发,中国共产党有效发挥中医药的文化属性,将中医药作为国际交往的桥梁纽带,有效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等外交方略,有力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同时不断挖掘和应用中医药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让中医药充分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医药才能跳出单纯的医学范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在各方面焕发勃勃生机。
从“岌岌可危”到“全面振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成功经历表明,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基础上的发展自觉。
对中医药的否定,也是否定传统文化、丧失文化自信的根本体现。中医药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甚至改革开放后,依然有人从所谓“科学”的角度公然对中医药进行批判。从表面上看,这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争辩,实际上,它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信念的崩塌,对全盘西化的信仰与追随。而从中医药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追求全面西化、否定打压中医药的北洋政府、民国政府都很快走向消亡,但扶持发展中医药的中国共产党却领导国家和民族走向复兴。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从不盲从于西方理论,而是善于将国外先进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就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根本性命题。所谓“中国化”,正是对自身文化底色的坚守、对文化自信的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1]“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2]349“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2]339
推动中医药全面振兴,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的行动自觉。中医药从来就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医学理论,自战国至秦汉时期,以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问世为标志,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正式建立。随后的历代中医均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疾病的认识、医方的创制、新药的发现等方面不断充实内容,从而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分析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学说,完善了辨证施治体系。及至清代,中医王清任甚至开始进行人体解剖学研究,并著成《医林改错》一书,在中医药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23]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医学的引入,中医药面临严酷的社会环境,发展陷入了停滞。要转变社会对中医药的错误认识,真正认可并重视中医药,就必须推动中医药继续不断向前发展。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作为其中医药政策的重要内容,不断推动中医药在理论和临床实践等方面谋求突破。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均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的实际出发,对中医药提出了贴合时代特点、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意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方略。
中医药发展要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加强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催生了众多中医药发展成果。尤其在中药领域,通过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对中药效用的研究更为深刻,中成药产品更加丰富。事实证明,不仅西方医学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加速发展,中医药也同样可以依靠现代科技的加持实现理论研究和临床疗效的突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也只有本着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不断强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守正创新”。
中医药发展要紧密贴合社会需求变迁。从解决百姓基本医疗需要,到参与脱贫攻坚、搭建外交桥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中医药发展始终响应时代特点、服务国家战略,也因此更加凸显其宝贵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中医药发展也必须及时把握时代变化,抓住社会核心关切,始终立足于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断调整自身的科学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方向和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发展方位的与时俱进,始终彰显自身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也是推动中医药自近代以来由濒临灭亡走向全面振兴的过程。对中国共产党发展振兴中医药事业这一历史进程的全面展现,不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属性和使命担当,也为当代条件下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