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红
(南京审计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先后推翻了“三座大山”,领导国家和人民走上了富强民主之路。中国审计在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审计的作用发挥和审计事业的发展之路,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国家审计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宰夫一职承担了审计相关职能的工作[1]。中华民国时期的北京政府设置了专职的审计机构专门从事审计工作,将古代审计转化成近代审计[2],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事业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审计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审计体系逐渐得以完善,审计人员承担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1927年之后,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也开始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并设置经济审查委员会以巩固根据地的建设。
1933年我国成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并开始对国家各项财政收支展开审计监督。随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成立也逐步促进了审计行业的交流、繁荣与发展。1934年,中华苏维埃第2次全国大会进一步认可并提升了审计机构的地位,并在三年后设立了国家审计委员会。1941年,审计处从原有国家机构中独立出来行使监督职责,并在各区、县市安排部署了审计人员。1946年,南京成立中国审计学会,并在各地分别设置了分会,组织广大学者和从业者对审计理论与实践展开交流与探讨,促进了审计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自1921年建党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段时间内,审计工作制度体系一方面顺利完成了抗战时期的监督工作,另一方面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取消了先前相对独立的会计审计部门,并由人民监察委员会统一对财政经济进行审计和监督。当时国家经济情况十分复杂,国民经济饱受重创,国家财政收支也面临巨大挑战,整个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得到有效改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人员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审计条例(草案)》,重新整顿并建立了新中国审计的相关工作规范。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借鉴了苏联模式,在全国统一实施财政监察制度。后来,国家政府的各级审计机构逐渐被取消,转由监察机构和业务管理机构来实施监督职能。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国内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会计审计制度也随之进行改革。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1981年1月上海成立了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1982年我国设立审计机关并开始对国家和政府财政工作实施审计。1983年,我国根据宪法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开始设置审计厅(局),意味着我国国家审计工作重新获得重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也得以飞速发展,我国成立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并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学会(IIA)。
1988年11月,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同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宣布成立,标志着审计会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1995年1月,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机构改革,将审计法人从政府部门独立出来。随后,我国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再后来,我国规定并开始实施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2006年,我国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文件,并将我国的审计工作规范逐步向国际化标准靠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态度,团结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计划经济,探索了商品经济,最后实现了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的改革与发展,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探索依法治国的路径,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4]。
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的重要监督地位进一步得到了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也得到进一步改革与发展[5]。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实施了进一步改革,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并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同时,我国将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资产监督的审计职能集中划归审计署,构建了全面统一、权威高效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体系[6]。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都实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级审计机构克服重重困难,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与财政监察机构通力合作,尽职尽责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后期国家经济秩序的顺利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都得益于当时良好的审计监督实践基础[7]。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审计监督制度,并对财政经济加强了监督,有效地维护了国家财经法律和纪律。当时的审计工作主要侧重解决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以及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审计工作重点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着力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加强财经纪律的监督,尽力消除经济乱象,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审计机关坚持服务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大任,着力监督我国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加强财务收支审计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地防止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损失和国有资产的腐败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和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以来,审计工作开展成效愈加显著,在提高国家财政收入、节省财政支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国家各项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审计有效地监督了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效果;保障了扶贫资金的安全可靠和精准落实,有效促进了扶贫的工作实效;有效地监督了领导干部管理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审计工作坚持不断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寻求审计监督和干部监督的交叉层面,从而得以更好地监督和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7]。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发展进程中,审计工作始终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坚持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同命运、共呼吸,不断寻求审计事业的前进与发展之路,为国家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
尽管我国审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审计体制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审计机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仍需进一步规范化、细致化;等等[8]。中国的改革发展永不止步,审计也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必须服从党的统一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特色之路,切实履行好审计在中国新时代发展中的职责定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各项部署。
未来,审计工作应当继续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发展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的经济“体检”作用[9],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更多贡献。同时,我国应进一步推动审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健全审计机构,始终坚持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10],助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